
「嘉義講堂」基礎佛學研習心得 文/雲嘉服務處 陳慶雲
千佛山嘉義講堂有鑒於以往在佛學課程授課及時間的安排,間或有中斷之憾;又因部份新加入居士自認為對佛學基礎不夠,無法進入目前所開如唯識學、大智度論等課程。基於信眾的需求,當家師父若碁法師用心規劃了「基礎佛學研習班」,內容包括佛門禮儀、佛學常識、基礎佛學、靜坐止觀等,固定於每週四晚上七點半到九點上課,採學年制,98年9月~12月為上學期、99年3月~6月為下學期。今(99)年6月24日為首屆基礎佛學研習班結業式,結業式當天若碁法師為了鼓勵每位學員,除發給每位學員特製的結業證書外,還以不同的獎項名稱如「精進獎」、「全勤獎」、「服務獎」,送給每位學員老師父的著作作為獎勵,讓參加的學員通通有獎,皆大歡喜,學員們也都起來發表感言,場面非常溫馨。
本屆「基礎佛學研習班」的教授師父,除當家師父若碁法師外,還聘請智翔法師、若玄法師、若磐法師、若勍法師等,引導學員從不同方向進入佛法大海,授課方式多樣化,以期佛法流佈廣泛深入,俾使學員能有活潑、自發又兼具思維動腦的學習,發揮個人潛能,開啟佛性之門。
「基礎佛學研習班」雖以「基礎」為名,實乃權宜方便,綜觀本屆的學員們,除少數新進居士外,大多非初學,多有長久薰習或修持有專,差別祇在於佛法宗派教法中不同,說是個人相應、法門差別。而「基礎」之名是要建立學員有正確佛法認知,導引行修之樞機。
聽教授師父講課是福報、是法喜,縱然只是點滴之得,亦感受惠無窮;承擔是責任也是磨練,進一步是給自己提升及增長的機會,人各有其長處,管理自己進而照顧自己,並與人分享應是最大的樂趣。所謂「自利利他」是德行,若欲達「普皆饒益」可要下大工夫。簡言之,常存「放下自我」與「眾生平等」之心念,則無愧行於菩提。
佛法強調不要以「自我意識」處理問題,因為所面對的問題,其中相關的因素可能很多;因此,吾人必須從面對、分析、了解中找出答案並加以突破,務期人、我皆不受傷害,且有饒益;以上所說,下手處是「止觀」,行止觀之要在多部佛經有所提及。
以「四念處」為入門,達到有「止」有「觀」,修行止觀可知五蘊性空,而五蘊的變化運作若能操之於己,則苦厄可度,菩提俱生。
佛法是出世間法,兼含世間法,但世間法不是佛法,因為佛法圓融無缺失,世間法難圓融有缺失,於世間所產生的問題,若依佛法的方式處理,必減低衝突,進而化解衝突,因為佛法教我們不要以「自我意識」處理問題(煩惱),想想對方,找出答案,取得平衡或共識,用得上謂之佛法,用不上或強加之者不是佛法,不取二邊,亦不在中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了開始的第一步,接著第二步,亦步亦趨,穩定步伐,勇猛精進,莫中止不退卻,得之於你,「吃飽了沒?」期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