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隻瞎老鼠 文/雲嘉區服務處 李文琴 每週六早上在「嘉義講堂」上英文課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雖然課程內容大致已上軌道,現在小朋友們也都習慣上課的方式與場所,但是想起剛開始的時候,自己面對幾個年齡不同丶程度不一又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們手忙腳亂的樣子,同時又要擔心是否會在課堂上無意中表現出不當的言行舉止,帶來不良示範時,不禁為自己捏一把冷汗。每次上課前,光是課程計畫與活動安排就常常讓我傷透腦筋,有時辛苦幾小時作的教具,上場的時間卻只有幾分鐘,而辛苦帶領的活動卻換來小朋友一句“好無聊”,真的會讓人不知所措!還好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比較能夠了解小朋友上課的心態,慢慢嘗試運用一些科技產品當輔助教具,再搭配色彩豐富,內容生動的英文童書繪本做介紹,營造一個熱鬧活潑的上課環境,果然比較能提昇小朋友們上課的興趣及學習效果。
而在選擇教材或繪本方面,除了考慮孩子們的程度及興趣外,故事繪本所要傳達或教育的寓意也非常重要,我相信小時候所接觸的觀念會影響一生的價值觀。市面上出版的童書或輔助教材五花八門,有介紹不同領域的知識丶文化或鍛鍊邏輯思考的遊戲,而我也沉浸在書海中,尋找教學創意,希望帶給孩子們有趣又充實的課程。
七隻瞎老鼠是我曾在課堂上講述過的英文繪本故事,這是一本改編自印度寓言故事「瞎子摸象」的童書,在作者的巧心改編下,使故事更貼近兒童心理,適合兒童閱讀和理解。故事是描述七隻瞎老鼠在池塘邊發現到一個怪東西,大家想知道那是什麼,於是決定派一隻老鼠去探個究竟。星期一,紅老鼠率先去探個究竟,他回來說是個柱子,但其他的老鼠都不相信,星期二,第二個出去的是綠老鼠,他說是條蛇,其他的老鼠還是不相信,接著每一天都有一隻不同顏色的老鼠去探查,帶回來的答案都不同,大家都不滿意。最後一天,輪到到白老鼠去了,他從怪東西的上面,從左至右,由上到下全跑了一遍,綜合大家之前探查的結果,最後才下結論說這個怪東西是一隻大象。當所有的老鼠也一起在這怪東西上跑了一遍後,大家也終於都同意這是一隻大象。這本繪本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繪本內容以鮮艷大膽的顏色呈現,七隻瞎老鼠分別是七種鮮豔的色彩,配上又圓又白的眼睛,黑色的背景象徵七隻瞎老鼠所「看」到的世界是一片黑暗,創造出『盲』的形像。不同顏色的老鼠代表不同意見的聲音,而每隻老鼠探查的結果,都和自己身上的顏色一樣,例如當紅老鼠說是柱子時,插圖的柱子就是紅的,綠老鼠說是蛇時,蛇就是綠的…,當然牠們自己都不知道這些顏色,雖然插圖呈現有著變化的趣味,但如同一篇延伸導讀的文章中提到的:『這巧妙暗示著我們往往以自己的角度去看事物,真相常被心中既有的成見所矇蔽。最後一隻白老鼠因為仔細探究了事情的全部,所以看到真「象」。』故事雖然不長,但極富哲理,而有眼尖的小朋友在我講述故事的同時,也發現作者構圖的巧思與趣味,「七隻瞎老鼠」故事最後的寓言: Knowing in part may make a fine tale, but wisdom comes from seeing the whole. (知道部份可以講出出色的故事,但真正的智慧來自於看見事情的全部)更為整個故事做了最有力的結尾;希望藉著故事能讓小朋友們了解,凡事一定要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才能下定論。 如果以英文學習的角度來看,以小朋友們的程度而言,從這本英文繪本學習到了英文有關動物丶顏色丶星期丶序數的單字及用法,而在延伸的學習活動中,我邀請當時在場旁聽的媽媽們一起參與,抽籤分成兩個一組,在白板上貼好數隻事先準備好的不同顏色的紙老鼠,每組輪流挑戰,一組派一個上台戴上眼罩轉三圈後,同組的另一位只能用英文的上丶下丶左丶右四個指令告訴台上的組員,好讓他在預定時間內抓到最多的老鼠。若說出中文或其他的指令,則視同此組挑戰失敗,重新排隊;遊戲看似簡單,其實蠻有挑戰性的,還可體驗親子角色互換的樂趣,培養默契。一堂課下來,當我看到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及汗水時,真的是最大的快樂了,雖然一星期只有一次英文課,但希望藉著豐富丶多元化的輔助教材及繪本童書,能帶給孩子們一些不同的感受及學習的樂趣,乘著語言的翅膀,快樂的閱讀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