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寱語

    像究竟什麼是禪、論明心見性、禪關說、達摩安心法門撮要、禪和十要等精微的篇章,是習禪者的必讀之書。

禪林寱語            白雲老禪師著作

禪關說  

   一、引 言

  禪有關乎?宗下向上一著,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稱之為教外別傳;講求無住無相無所得,無有執著,照理,應該無關可立,然而以往禪德卻標有:曰楞嚴,曰黃龍,曰兜率等關名。若說有關,堂堂古德,碩彥宗師,豈不甘犯有住,有相,有所得之嫌,而成為期期不化執著之輩乎?曰,非也,宗下古德接引眾生,鑑于眾生之智愚不同,為察驗見地,鍛鍊盤桓,勘辨深淺故,而假手段,方便立關,以杜欺誑偏激之弊,而達真參實悟之證。古人婆心過切,萬勿誤解是幸。

    二、起 源

  禪關之說,最早起源於何時何人,無可稽考,唯六祖下百丈諸師,嘗以三句盤詰學人,迨後正名立關者,有楞嚴三關,黃龍三關,兜率三關等,茲分述於後:

   楞嚴三關──慈雲法師號遵式,住錫杭州天竺時,有顯貴註楞嚴經,求師印可,時慈師生火起烈焰,指火謂曰:「閣下留心佛法,誠為希有,但今先申三問,若應答契理,當為流通;若其不合,當付之一炬!」顯貴許之,師曰:「真精妙元,性淨明心,不知如何註釋?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千百千,為是何義?二十五經,所證圓通,既無實無優劣,文殊何得取觀音?」顯貴聞言罔措,師即付火焚之,如是後人依此唱楞嚴三關而出。

  黃龍三關──慧南覺禪師居隆興積聖,接引學人時,先詢出家所以,鄉關來歷,然後問曰:「人人盡有生緣處,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機鋒馳辯,師忽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語了,又詢參學諸方宗師所得,隨後忽垂雙腳曰:「我腳何似驢腳?」如是三十餘年,示此三問,學人鮮有契其意旨者,而天下叢林無不目之為難悟難透之禪關。

  兜率三關──從悅禪師號兜率,室中常設三語以問學人,曰:「撥草瞻風祇圖見性,即今上座性在甚麼處?」又曰:「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麼生會?」復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麼處去?」後人依此,立為三關。

  歷代禪德,標關立說者文繁不盡,如德山明大師立三句:「截斷眾流,即見本性。函蓋乾坤,即明大事。隨波逐流,即脫生死。」投子青禪師有云:「有無今古兩重關,正眼禪人過者難,欲通大道長安路,莫聽崑崙說往還。」又石林鞏禪師云:「透得山海關,難脫遮天網,出此雁門關,家鄉明朗朗。」等等,尤以近代荒蕪禪林,關說如雨後春筍,標新立異,曰活道,當面,無門,有餘,如來,性海祖師等,無稽關名,令明眼人聞之噴飯,令宗下兒孫無所適從,誠為吾輩後學可哀可嘆者也! 

   三、究 竟

  三關名立,實論無定則,但其序列,卻不外是「破」本參,「透」重關,「出」生死牢關三道卡子,茲舉數則,以闡禪關之究竟:

  讀法寶壇經,知六祖三關之序列,六祖初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有省,時是破本參闖第一道關卡,後往黃梅參五祖,聞神秀上座偈有感悟,而得五祖評之為「亦未見性」之偈,是時乃透重關,迨後五祖召入室,於三鼓為說金剛經,再次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得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洞然澈悟,超出生死牢關。

  有謂初關乃破吾人前六識之迷,重關乃透第七之我意識,牢關乃清出第八識中所藏業識種子。

  有謂先識「主人公」(自省、聽經聞法省)破迷立信,謂之初關,然後意識不起分別,所謂即心即佛,識得妙有,是為重關,由空性起用,人法皆空,所謂非心非佛,頓超佛地,是為出末後牢關。

  有謂入見處,破疑惑,無心以為道,是為初關,而後證見處,斷疑惑,無相以為道,是為重關,最後了見處,疑惑無有可斷,以無住為道,是為末後牢關。  清季雍正帝謂: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繫之苦,覽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不為從上古德之舌頭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清淨,不掛一絲,是則名為初步破參,破本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盡是平等,皆是菩提,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己。境智圓融,色空無礙,獲大自在,常住不動,是則名為透重關,透重關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空斯有斯,無生無長生,無滅無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落,方能踏著末後一關。

  白雲野僧謂:看破破本參,放下透重關,自在即出生死牢關。以上所舉無論說理各異,卻不外乎本參為一,重關為二,牢關為三,事實上學人行道,如是禪關,乃不可或免之障礙,縱然自古也有善根深厚,多世修得般若智者,或是佛菩薩再生,無須逐步著力,依序過關;但「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仍不能脫出漸修(或疊世修)而得頓悟者,何況古德尚有:「一簇破三關,猶是箭後路」之說?可見禪關非是理解邊事,講求參要真參,悟要實悟,無論如何,不得草草自欺,故野僧謂:需有漸修之因,始得頓悟之果,願共警惕之。

    四、結 語

  禪關之立,非為玄談奧說,綜觀諸祖言行,三關標示,不離「破」「透」「出」三字訣,所謂破者,即破迷立信,透者透悟事理,出者出離生死,茲設一喻以詳釋之:

  有蒼蠅徬徨於玻璃窗,東鑽西闖,迷惑不出,蓋彼不識窗外之光,猶隔一層透明玻璃也。總執著眼前撾色無差,光亮不異,一味思癡,與玻璃爭勝負,結果饑渴,疲勞而至冤死,假若蒼蠅能知「破、透、出」三字訣,知玻璃是障而「破」不出之迷惑,「透」悟欲達目的,必須尋覓門戶,得知門戶之所在,展翅穿門而「出」,則窗外之大自在境界得矣,饑渴、疲勞、死亡之牢關出離矣!  最後野僧不揣譾陋,拾取五十二年,於花蓮鳳林蓮社廣結法緣時,一日中夜,禪定中偶得三關,茲冒然述出,以供禪門大德把玩之,並為本身之結語。

  明了!本參。

  明白了!重關。

  明明白白了!牢關。

  參!

禪的哲學意識

與斧住山吉州青原行思禪師,令石頭馳書南岳讓和尚處,乃云:「回來與汝拙斧子去!」石頭到彼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岳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頭曰:「寧可永劫沈淪,不求諸聖解脫!」便回,原曰:「返何速乎?」頭曰:「書亦不達,信亦不通,去時蒙許拙斧子住山,便請!」思垂一足,頭便禮拜,歸南岳住庵。

  意識慨言

  人生的道路,在尚未起步之前,總少不了學取知識經驗,以供起步之時有個準則;像自小學而中學,而修完大學的專業,得一技之長,挾十數年的各種知識經驗,而行履於生命中的生活,充實生活中的生命。

  由於,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康莊的,它有荊棘,有坎坷,有危岩,有陷阱,稍一不慎,便很可能危岌生命;所以,在多難的道途,最好有一把可作開路先鋒的斧子,以資劈斬道途上的阻障!

  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這是千古人心的觀點;因此,一般人慕於諸聖,重視己靈,這便是「人」的脆弱處。如果,人人能認識此一脆弱處,以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精神,置生命於奮發圖強,不固執地耽於「夢幻」,去愚癡地等待「奇蹟」;那末,依人籬下,仰人鼻息的生活,便將可以發現生命的意義是甚麼了!生活的目的又是甚麼了!所以,源遠流長的人生道途上,像石頭和尚具有同樣:「寧可永劫沈淪,不求諸聖解脫!」的人物,有史以來真不知有多少!多少!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印製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