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參體悟

    當獲知天岳山光明寺將於101年7月8日舉辦「一日行參體驗」活動時,心裡無比雀躍,是項活動殊勝難得。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70期2012年9月刊

                                                                                                        文/譜    譜

  當獲知天岳山光明寺將於101年7月8日舉辦「一日行參體驗」活動時,心裡無比雀躍,是項活動殊勝難得。經參與後,確實不虛此行,收穫頗多,兹將本次參與體驗心得,提出給大家共同來分享。

行參課程伊始,仁師父向行參學員開示:修行之路,不管面對自己或別人,當考驗來時,就是要思考修行這條路要怎麼走,機緣、法緣、佛緣都要自己去把握,建立正知正見,親近正法道場,在善知識的引導下,修行道路才不會迷失。現代人總是喜歡透過電視學習佛法,在這種情況下,基礎淺薄者易於迷失,因為透過電視法門,本身要有一定的佛學基礎,始能建立正知正見,何況在家從電視法門學習過程易生惰性,修行難以貫徹,再者參學與解行未能並重,最後理論重於修行,修行之道將會產生障礙。

仁師父繼續說明修行的方向有三:一、目標。二、動力。三、突破障礙。修行一定要有目標,須透過長時間慢慢地累積,始能提升希望與理想的願力;若無目標,花錢買功德,生命不僅没有意義,生活亦無活力,修行之道更加遙遠了。其次,人是帶著“業”而來,惡業會讓你修行產生懈怠放逸,因此修行要有動力,一日行參是幫助自己去發現自己的不足在哪裡?邀請大家參與課程時,最怕有人說:「我安排時間看看”或者“我儘量”。」殊不知任何時刻皆可修行,只要我們當下把握,隨時可以藉事修行。再次是許多人都不認識自己,誤以為自己修行很好,卻是自我意識較為頑固,唯我獨尊,因而存有貪、嗔、痴的妄念,喜歡跟人比,喜歡跟人爭,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去改變自己,更無法突破面臨之障礙,造成迷惑、傷害,最後連自己錯在哪裡都不知道。

一個人能够把工作當作修行,比較不苦。若能轉化心境,為別人真切的服務後,不僅能够廣結善縁,進而樂在其中。茶道精神亦是如此,在茶會上,創造相互關懷的環境,專注客人的心情,用心促使人與人的內心緊密在一起,其道理是相通的。當日下午,遷師父帶領學員禪觀靜坐,靜坐是要調修身心,透徹認識這顆“心”,始能安住。靜坐也要持之以恆,若懈怠過久,會產生腰酸腳麻,則如何去靜觀?遷師父說:學員要如何靜坐?首先要調整坐姿,吸一口長氣,然後再慢慢吐氣到底,此乃是最佳靜坐的狀態。(在靜態當中,心是動的,靜坐時,心要保持靈活的禪觀)。動態當中,心是靜的(日常作息中,心要有定的智慧與修行的內涵),當動靜自如時,心調柔軟,身心輕安,學佛就是要學“鬆” ,從緊到鬆,再從鬆到緊,修行至大輕鬆得自在之境地。學茶亦是,從茶學知識、專業技巧到禮儀應對,嚴謹專一,再從有法則至調柔寂靜、鬆緊自如,是一生修行漫漫之長路。

師父再安排「後山行腳」,發給每人一根竹竿(怕學員走不動或另有其他用意?)師父告訴學員:「不管以前種種,只管這一段路」、「不瞻前顧後…」、「竹葉風聲盡是廣長舌」,讓學員體現大自然無聲說法,進而對大自然的尊崇與愛護,更悟得“景境教學”一路墓園風光,體會人身難得,一生短暫,莫放逸勤精進,始不枉費人生走一回。師父的慈悲教導及學員相互的鼓勵,期望一日行參的種種體驗,能為往後生活帶來修行的動力與資糧,願一日行參體驗,擴大到一生行修。

當課程結束前,遷師父慈悲向學員開示,今日所體會到的法味,在返家後要再持續,在現實生活當中要學到有把握,面臨死亡時亦同。仁師父亦深切叮嚀:存資糧的心願,要修忍波羅蜜,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忍耐修行,未來你們都是菩薩行者,現代人都用迅速法修行是錯誤的,法門或經典一門深入,唯有老老實實地修行,道的種子,慧的德養,才會慢慢地累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