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受戒感言

    千佛山聯合功德會在 雲老禪師九十嵩壽,首次傳授在家三皈五戒及菩薩戒時,恰值接觸千佛山不久,本來評估已在別的道場受過五戒的基礎。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13期 2007年 4月刊

                                                                                                                             文 / 法心

千佛山聯合功德會在 雲老禪師九十嵩壽,首次傳授在家三皈五戒及菩薩戒時,恰值接觸千佛山不久,本來評估已在別的道場受過五戒的基礎,可再重受一次,以瞭解本山系對戒要求的角度,俟基礎穩固後,再進一步求受菩薩戒;其間許多善知識鼓勵,認為終究都需受菩薩戒,所以一鼓作氣受完最為理想,但我顧慮某些條件達不到要求,一直無法下定決心報名,未料受完五戒返回桃園途中,同車五人集體感染“法喜”充滿症,其中一人倡言非再受菩薩戒不可,全車的人立刻把感動的力量化成行動,在車尚未開到菩提寺前的旺萊公園;立即聯絡桃園講堂當家師父,在原本幾已截止報名的情形下,因修師父的協助,終能吊上車尾,趕上受菩薩戒的最後一班車。

受完菩薩戒後,修師父配合新戒居士的需要,除了每月最後一週星期天舉辦「布薩」,另外亦開課教授「菩薩戒經」,主要引導戒子瞭解「發菩提心」及「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等等要義,期盼戒子能由原先的感動,進一步理解菩薩戒的內涵,再轉化成饒益有情的力量。但經過二年多道場內人事遷流變化過程中,覺得自己「業我」的力量已然勝過「道我」,自行評估菩薩戒體應已蕩然無存,二十八輕戒不談,六重戒的「不宣說四眾過」,在這社會亂象、政治人物為公司民營之後,上層主管為求自保,增加基層員工的負荷,加上道場內居士間因習性不同,為有些不盡己意之事疾言批評,這些林林總總造作,不知已讓戒體斷頭幾次?所以,在戒會十一月辦理傳戒的通告上,看到「增益戒」的施訂,欲思透過菩薩戒的重受,清淨那已「毀損」的戒體,以便在學佛的菩提道上重新出發。

此次菩薩戒課程的安排與前次大略相同,在短短三天的戒期內,可大約領略寺院的起居作息,戒子每天排班參與早、晚課、佛前大供,在莊嚴的梵唄聲中,可體驗僧家生活。本次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的講授是由教授和尚 遷師父主講,外加一堂解惑時間;另外亦有三師父教導的「學佛行儀」。這些課程主要是讓戒子瞭解菩薩戒的精神及戒條的內涵;我覺得這次教授和尚授課的切入點與前次明顯不同,記得上次的傳戒,大部份是針對菩薩戒條作詳細解說;此次重點在傳授“發菩提心”的內涵,因此用了三分之一的時間教導戒子:受菩薩戒即是發願成為菩薩行者,願一發即超越二乘行者,由於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未達「不動地」的修養前,在學佛的道路上難免進進退退,如何保持原來的發心,那就要有“勇識”的精神、智慧與毅力,在菩薩道上持續邁進,無畏輪迴,唯其如此才能生生世世披上“戒鎧”護心,教授和尚慈悲,花費了不少時間在這部份講解,時間雖顯不足,但仍仔細為戒子講解。

基於每個人在不同時間、空間及不同的環境下,對於戒有不同的領悟,於我來說,在六重戒中「不殺生、不偷盜、不虛說、不邪淫、不酤酒」,自認為較能把握,但「不宣說四眾過」,在眼前社會環境,充斥著各種相互攻擊的言語暴力,因熏習成業,故極易在道場內,向第三者傾訴對方的不是,如此一來,受戒、持戒的功德,有可能瞬間即毀於一旦,關於這一點,教授和尚幽默的說,若有不吐不快之苦,不妨關起門來,對著馬桶大聲傾訴以預犯此戒,此語深獲戒子會心;再三研讀菩薩戒之「六重戒」,竊以為應該僅規範於「不宣說出家眾及皈依受戒同參道友」之過,一般世俗未學佛者之過,可能罪尚不至於斷頭吧!

(編按:此乃作者揣測之辭,菩薩行者應不應該有分別心,必須請示戒壇三師方能定案),但若為淨化己意,平時亦須培養不說大眾過失的習慣,才不至於不慎間脫口而出,傷及學佛行者,自己亦受傷害。另外一條輕戒為「不畜狸貓」,亦是令己掛念的重點,教授和尚解釋目前養的寵物貓很少會去殺生,因此畜養者還不至於違戒;但是次女於3~4年前在學校撿回一隻剛出生的小貓,目前留在家裡飼養,極喜撲飛蛾、踩蟑螂,三不五時還會抓老鼠回家戲耍,這些作為讓身為飼主者有犯戒之嫌,曾附帶飼料欲送人領養,但至今仍無親友問津,而若棄養之也非菩薩行者應有的作為,故僅能慚愧懺悔,擬俟因緣成熟再妥善處理。

教授和尚慈悲,在授課時間外,並於第三天早餐後的出坡時間,續為戒子解說戒條,隨後並回答戒子各項疑問,在有限的時間內,一一列舉戒文再為戒子解惑,甚至還開放將來可到埔里進一步請益。此外,戒會期間因有禁語規定,有的同學一時受益老和尚的心得,急欲與同學分享,但礙於禁語的規定,無法隨心所願,便乘著第三天受戒圓滿後,午齋不需過堂的時刻,全班同聚一桌,邀約「台中大雲寺安座」再見外,亦邀同學有空到桃園講堂“談心”,餐後大夥前往大客廳聆聽老和尚為大眾解惑,並以感恩之心奉上全班的供養金;期以謹慎、愉悅的情懷,勇敢步向學佛的菩薩道。

在菩薩戒本的結偈中,道出在未成佛道前,持戒能安獲的五種受益,但在現實環境中常愧於本身修養不足,以至無法影響周遭親朋好友、同事等,讓他們對學佛生起信心;且有感於一般人認為受戒是一種束縳,覺得受戒後好像這個不能作、那樣也不能說,但從社會安和樂利的角度上來看,當前的社會就因為大家欲求難填,才會造成自他傷害,動盪不安,因此若有淨戒的規範,可令大家得獲清涼。

受戒圓滿後,在菩提寺的知客室前,正等待同車道友集合返家,與台中郭居士及嘉義講堂的袁居士正閒談這次北區園遊會的趣事時,不巧正被編輯部的師父逮著,承諾五天內繳出受戒感言,但回家一試,竟然文思閉塞,發現高中時期二個小時可作出來的文章,現在卻是處處艱難,除了不知如何下筆外,用字遣詞結結巴巴,一會兒忘字,一會兒又忘詞,實乃久不提筆,頭腦已生銹退化;遙想老和尚以九十二高齡,尚須在繁忙法務中,將畢生修養轉化成文字、影音般若,作為弟子們學佛的資糧,茲忝為受戒弟子,敢不效法百千萬分之一的精神?因此難寫亦須寫,難言更當言,以作菩薩「難行能行」的第一步,雖礙於修養內涵不足,助益他人之言極微,遂期盼同參讀者發揮菩薩自利利他的心,來文指正,相互砥礪,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