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喝茶

                                                                                                 受訪/吳杏綿  採訪/編輯部

一、平常心即是道

   時間無聲流過,悄然,靜謐...

  此刻我與吳杏綿茶道老師在她家的飲茶間,一面聊天一面品味茶香。那小而美、古典雅致的和室,將我們一同走過千佛山的記憶全收攏過來,就像桌上她的小品插花襯著古典音樂的柔麗。吳老師笑著說:「在千佛山參加許多活動,在泡茶、奉茶的時光都能親沐雲老禪師,所以雖然沏的是茶,但學的是佛法;沖的是沸水,啜飲的卻是生命與生活。」

顯然美好的畫面又浮現在她腦海,且讓我們聽她怎麼說?

吳:一次在高雄「微笑滿人間」的園遊會,許多貴賓蒞臨,智及法師也領眾從澳洲而來,我們在老和尚的貴賓室擺了泡茶區。當時我想遵循茶道「名位區分」的規矩奉茶,先行問過智及法師們的排行,以為這樣才不失禮。就在奉完了第一位,發現第二高位竟在老和尚的鄰座,我打算從老和尚的背後繞過去。沒想到老和尚眼尖,早已洞察我的心念,他說:「順著就好!順著就好!」

編: 是啊!順著座位是體安詳、是安心適意。想著名位、俗念是動盪,也是住心執著,喝茶不就為了清心?這手忙腳亂,帶有分別的動作讓人心裡吊掛著不安、擔心與懸念。

吳:話是這麼說,但是在現實生活裡真的碰到緣境了,當下能不能靈活拿捏?所以要做到平常心是不簡單的!老和尚是對的!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奉茶,端著茶湯繞來繞去,豈非像逛大觀園?老禪師當下教我們把等級層次的差別心放下,善巧方便的奉茶,能到達無相、無分別,才得自在!所以面對緣境,要有正念、心要專注,才能享受當下,那時候的茶喝起來有特別的滋味,因為心是真實的,不受攪動。

茶道之美是平穩寧靜,專心一致,真摯誠懇,不著痕跡;那樣的茶「無我、無心」,禪機流暢,融攝一切,主客之間的交流更加相融,所以這是很棒的因緣,沒有一個「我」在焦慮、在擔心、在煩惱,擬議這個或思量那個,至今我覺得那是一次很棒的茶席。

編:所以在喝茶時,一句淡淡的話,一個不起眼的動作,都是傳遞奉茶與受茶人的心。擬心即乖,無賓主、無濃淡,才能發現自家寶藏,一有階段分別,其他的人便好奇,眼光隨著奉茶人的行跡游走,就不專心了。「平常心即是道」,如果抓住了「其中有道」,那便能如渴得飲。

二、禪心清涼.喜樂圓滿


編:吳老師!從生活的角度來談茶,有故鄉之思、有郊遊、踏春、有送別、迎賓,種種情懷;所以待客之茶、談心之茶、結盟之茶....大家歡喜的飲著這無上的甘味,一杯杯的茶表露出喜悅、恬淡、瀟灑、豁達與善意。

 

吳:茶,這個東西就是這麼微妙!帶著莫大的創造力,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淨化人心,是啟迪智慧之必需。換句話說,茶打開了心意識,告訴我們很多心靈的故事。

 

編:那種創發力就看主持茶席的人的修養與參與的人的呈現,始能讓茶席產生不同層次的變化與樣貌,傳達不同的氛圍。

 

吳:其實萬變不離其宗,不論任何時空萬法本自閒,只是人們把自己鬧騰不安。能把沈重的生活變得輕鬆活潑,化煩憂為甜美,化繁雜為清簡,化干戈為玉帛,消解世俗的相對與如幻,因此與茶相關的人事物,往往能展露禪的智慧,覺悟的故事。

 

編:換句話說,茶也是善知識,可傳達慈悲,平等心,貞定人世的紛雜,讓人放鬆、柔軟,不受情緒、意念、表相的干擾。

 

吳:這讓我想到千佛山舉辦的第一屆佛教學術研討會,有當家師父提議請學者到方丈寮奉茶,我跟另一位學生準備好泡茶,當時參與的學者、賓客也坐好了,鍾教授與老和尚各坐一邊,先是鍾教授發言介紹我:「這是吳老師!她對茶道很有研究。」

 

一旁老和尚還補充說:「這是茶藝老師,我們這裡有茶道班。」其實師父的意思是千佛山不是刻意為了研討會而去找一位茶道老師,寺裡平時就有教授茶道課程的老師,聽完他說的話後,主客的心更貼近,自然的就拉近了距離,對應出茶道「恬淡」、「自然」、「一切放下」的特質。

 

編:當時妳聽到別人對妳的讚美──「這是吳老師!她對茶道很有研究。」妳有什麼想法與感受?

 

吳:名利多求多損失,當下我只怕自己不用功,心不踏實,沒好好照顧心。記得老和尚在《思路》中說:「禪行者不是把境界提得高高的,就表示他有了深功夫、妙道行;而是一切來自平常時的心,在意識變化中,抓住了,與生死有份,錯過了,只是遊戲時辰。」

 

所以何須強調自己,瞧!春天的花不必到處炫耀,便給人飽滿的感覺,有時倒不如學窗外的雨聲滴滴嗒嗒,平穩的節奏讓人無比平靜;如果一個人老認為自己很行,這種心依然帶著一種緊張,因為他並沒有放鬆與安心。

 

編:也就是說,奉茶應該保持一種餘裕、從容、放鬆的心;受茶的人只聞清香、嚐滋味,便意境無窮。茶湯入喉,兩頰生津,茶氣自由遊行,大家幾乎是用整個身心來品茶。

 

吳:所以曲解了「名位與權勢」,得其不當,只是如夢幻如泡影而已;喝茶可以蕩滌俗世塵念,攝受心境,這便是「禪心清涼,喜樂圓滿」。

 三、一碗見悟的茶湯

 編:一般有「禪茶一味」的說法,這茶由飲而藝、而道,不僅可藉以幫助修行、養生,展現悟禪之機,不知吳老師有何看法?

 

吳:茶禪確實是中國文化的泉源,佛家一向也以茶來思惟悟道;一啜一飲,甘露潤心,潛移默化,可以饒益人心。我認為「好時光就在當下!」當你把水注入茶壺,讓茶釋放出甘香之際,保持心靈的純淨與澄明,專注其蘊藏的變化而展現悟禪之機;亦如老和尚在《解惑篇》所說:「當下即是把握住每個現在,每個現在能把握得好,就會過得很好。」

 

編:也就是和諧、平等、無私的修養,針插不下,竹密亦不隔。
所以妄想「漆金打銀」,即使做出一個昂貴的茶針或稀世的茶船,亦如「捧缽載月歸」的禪意,最實在的反而是能解渴的水,不是金缽、銀缽!因此往外追求,離「悟」越遠!

 

 吳:茶道是藉由一定的程序與方式,精準、細緻的帶領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透過敏銳的心,體悟因緣。在過程中,即使是使用質樸的茶具,亦能發現其美,當摒除有形的意向後,得喜見靜心的喜悅。

 

編:記得妳上茶道班時,有講說泡茶的道理與方法,好比含藏「蜜香」的茶,它的甜香與花香就會一層 層的釋放。而白毫烏龍,妳說是喝它的心,就是它的白毫香清。鐵觀音因為揉捏得很緊,所以在茶壺中要放少一點才不會苦澀。總之,茶的外形,本體與本質都不一樣,那就要去識茶性。我還記得妳說「好的紅茶,滋味會一再翻轉」,因為它的能量少,質量高,就像功德以小迴大,學佛得到了好處可以跟人分享。

 

四、世事淡如水

吳:我記得有一次在高雄般若寺辦茶會,我拿著茶具登電梯,老和尚正好跟一位資深志工從地下室上來,一打開電梯就看到老和尚,我走進電梯,我們三個人在電梯中,那位義工就向老和尚介紹我:「這是茶藝吳老師!」老和尚淡淡的「嗯」了一聲,對我微笑一下,完全沒有世俗的客套分說什麼,換句話說,可謂「渾不著墨」,雲淡風輕。

 

當下直覺,真的不要刻意對我做什麼!我來就像今天的一杯白開水,淡然體現平常心,而雖平淡,一切盡在不言中,不必眼看耳聞,因為珍貴的東西是無形的,「無」但不代表沒有。

 

編:我覺得這是歡喜的奇遇,委實可讓人合十接心啊!別人只是希望能把妳介紹給老和尚認識。

 

吳:其實我只希望合十、點個頭就好,但願在會心的沉默中,去體會老禪師的「法在哪裡?」

就如妳所知,我凡事求簡單、樸實,過頭了反覺得少掉了什麼。因為許多東西,在意的不一定能得到,很多事不是多就好,包括人家的「讚美」。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事,既是本份事,何時該做就去做。

 

編:妳的意思是「一切現成」,該品茶就去品茶,該洗缽就去洗缽,平淡的一無可說,有時人就因為虛空瞪久成勞,多了一些造作,佛法就不現成了,是嗎?

 

吳: 茶人的心也是待客之心,此時、此地、此人、此茶,一期一會,單純、坦然,應多珍惜!和敬清寂,相處融洽,彼此尊敬,這才是安心茶。

平淡天真處,如看風景, 而自然風景是不需妝點的,只要一賣弄就無法天真醇淡。走過千佛山這麼多年,對我來說親近老和尚是無可取代的珍貴經驗,從他那裡我學到了真正令人尊敬的態度與風範。

 

編:每次跟吳老師聊天,好像風景都活了起來。難得灰撲撲的紅塵可以回頭來重做真實的自己,生命奔流

活潑的面貌,感覺就在那一碗茶湯裡...。

 

吳:生命時有不可承受的重量,絲絲相扣,一亂「全體亂」,一安「全體安」。有時你期盼做悠暢的流水,最後倒像觸礁的波浪,讓身心不安,所以「隨緣逐物」心裡迷茫時,不要忘了「茶可清心」!

 

編:吳老師一向人淡如菊,世事淡如一杯茶,就像她插的素雅瓶花,寧馨如此。今天與吳老師能相聚閒談,其實是不可思議的因緣!多謝吳老師給我們上了這一堂有始有終,飽滿的禪茶之道,讓我們的心靈得以回歸原味,期待下次再相見了!希望能再多領略這如沐春風的茶語甘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