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擯

    梵語:梵壇。緣起於梵天王,於宮殿前設一壇;凡諸天眾不如法者,令立壇上,囑其餘天眾,不與來往及交談。

  • 文:殘伯出處:應佛之印期數:213期 2007年 4月刊

梵語:梵壇。緣起於梵天王,於宮殿前設一壇;凡諸天眾不如法者,令立壇上,囑其餘天眾,不與來往及交談。

五分戒律中,有比丘闍陀,恒常煩惱,故從而設壇地半由旬,站立其上;七眾佛子,不與往來,禁令交言,是謂之默擯。(按:梵壇係中梵合用之名詞。)

默擯:沉默擯棄之意。此法係針對頑劣、惱怒等僧尼,共同常住時,不堪共住;由住持或當家於白羯摩中、提出討論,共同通過的一種責罰方式。

過去,大陸叢林道場中,使用此法的並不太多;反而,不知何時開始,竟然將默擯方式,改為自我個人對他之行為。或許,正因為如此,造成不少的誤會,尤其是使他人誤解是驕傲、我慢、不通情理;這是值得同道們,必須冷靜思考的問題,基於眾人的修養不同,知識經驗的差異故。

但是,默擯之方式,於教界、不論出家或在家佛弟子,論實情,熟知默擯之主旨,於道或業的行程中,當可以彼此知進退;不致形成沒有必要的傷害,反而可以增進修養時、深切自我體悟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