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念佛

 

客問:如何修彌陀淨土?帶業往生和消業往生有什麼不同?

師答:我編一本「彌陀淨土簡易修行法門」,這是本修行的方法,因一般修彌陀淨土,就是念四個字或六個字佛號,這只是在持名,如果只是持名,身口意往往會分家,也就是身口意很難一致。還有一點我們一定要瞭解,所謂淨土法門一定有其道理和方法,絕不會說念一個名字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如果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整天只是在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去的話,那未免比拿綠卡還簡單,大家想想看,你想移民,不管移民到那個國家,有多少條件要求,如果這個條件不符合,你也去不了,有很多辦移民的人,三年、五年還不一定能夠拿得到移民證,因此,千萬不要把彌陀淨土的方法看得那麼簡單,認為持名就一定可以往生,好比有人想移民到美國,拿那張綠卡,必須符合他們所提出的條件規定,否則你成天唸「南無布希,南無布希」也沒用(八十一年六月美國總統是布希)。聽起來好像有點開玩笑,但很值得思考,至於說想做「彌陀淨土簡易修行法門」,這不是念,而是每天不一定什麼時間,都要按照本子做一遍就可以,至於三經一論,平常時間都可以去看,順便提醒大家,經不只是念的,我常有一句話說,念經不如看經,看經不如想經,如果能夠把握這個原則,就能得到好處。

此外要知道,修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是發願以前的業帶得走,沒有消業往生的說法。業,消不了,業造成了,就要受報;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念佛的多,往生者少的緣故。所以修淨土法門也要看自己的環境、能力而定,有的人一念佛萬事皆休,試想能嗎?你還要不要工作?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盡一份責任、義務?

 

客問:在電視弘法節目中,曾聽到老和尚提到彌陀淨土,在九品蓮臺世界裡,因帶業往生,而「暗無天日」,且「苦不堪言」,聽了讓我驚慌不已,在淨土三經裡,都不曾提到蓮臺世界裡的情形,而老和尚有如此見解,懇請老和尚說明解答。

師答:修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這裡所說的帶業往生,是指發願以前的業,可以帶得走,發願以後造作的業,則一定要受報,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說往生後,一定馬上可以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還要看此人業的輕重,業愈重,蓮臺的品位就愈低。

淨土三經裡,雖然沒有明顯提到,蓮臺世界的情形,但從彌陀四十八願中,有談到帶業往生,及九品蓮臺度眾生的話,就可以瞭解,帶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業,仍然要在那裡,將業報受盡了,才能花開見佛,聽聞到阿彌陀佛講經說法。

我在電視弘法節目中,提到因帶業往生而暗無天日,指的就是眾生在九品蓮臺的蓮花苞裡受業報,不就是暗無天日嗎?而「苦不堪言」,並非如我們在娑婆世界所受之苦報的那種苦,要知道極樂世界是個法音世界,在蓮花苞裡,只能聽得到聲音,卻不清楚阿彌陀佛講經的內容,那種求法若渴、焦急如焚難道不苦嗎?

九品蓮臺的設置,是讓往生西方者,隨著業報的承受,而逐次往上提升,必須到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才能跨出這一步,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所以千萬不要被「一句彌陀、罪滅河沙」給弄迷糊了,以為只要念念阿彌陀佛,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往生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的人,於修行的過程中,凡所有功德皆回向極樂淨土,即所謂的「莊嚴佛淨土」,這裡所說的淨土,不是指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已經很莊嚴了,不需要眾生再去莊嚴它,這裡的淨土是指個人的蓮臺,這點要先弄清楚。有關於極樂世界相關的經典,除了淨土三經之外,還可參考『往生論』中,自慧遠大師起,強調極樂淨土的心得報告,就可更加明白了。

 

客問:弟子曾經想過求生彌陀淨土,心裡發願:證不退轉時,要到十方世界廣度一切有情眾生成就佛道,然後自己才成就佛道,請示師父,弟子發的這種願可「行」嗎?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能成就佛道?同時也令一切眾生成就佛道?自己若是曾經在佛前面所說的願,可以改嗎?

師答:可能你當初發願的時候,對佛法尚未有所認識,因為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不是一個菩薩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先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遙遠的未來。

如果你自己有這個願想求往生西方,就先在這條道路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上,好好下工夫,其他一概不要管;因為,跨出一步,你的願才可信。你如果第一步都還沒有跨出去,就想到將來怎樣......都是妄想不實在。所以,最好是先照阿彌陀佛所要求的,即修淨土所應具備的條件,好好用功,先往生再說。何況,即使往生,九品蓮臺,你究竟能把握多少?從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那中間的距離實在是太大了。

並不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就可以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你就可以在那裡修行,這還得要看你的品位,你如果本身過去的業沒有淨,業太重的話,即使能往生(必須要能往生哦!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品下生,就不容易囉),從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這個距離還有多遠?所以我一直說,即使求往生,並不是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你還得在蓮臺裡承受你的業報,直到你的業清淨了,才能花開見佛,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

如過去已經發了這個願,你問可不可以改?我肯定的告訴你,不只是可以改,還可以重頭再來,因在沒有確切的瞭解之前,只是個幻想而已;因為你尚未瞭解這些道理,也不瞭解這些方法,於佛法的知見,你還沒有建立,不能夠因為人家說這樣好,你就跟著發這個願,那並不是你真正的意願。好比人家說發願的功德有多大,你就跟著做嗎?如果會造成傷害性的話,即使做功德,亦無功德可言。這話怎麼說?打個比方假如你有一棟房子,應該是全家人住在那裡舒舒服服,現在你布施功德,把房子賣了,反而去租房子住,為了要付房租,又必須去做事,全家人為你而不得安穩,有功德嗎?甚至有的人還蠻有理由的說,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大家,那你錯了,只為了你個人,所以有很多事,先要在道理上面能把握,才不會出問題。

 

客問:為什麼只專門介紹彌陀淨土,不介紹其他淨土呢?

師答:在經典中強調一佛一世界,凡是佛的世界都是淨土世界,而佛陀也特別說了三部經來專門介紹彌陀淨土,因這比較能把握,有道理方法,有文獻資料的這些,也比較可信,其他淨土,因沒有專門的經典作介紹,所以下手時就很難把握其道理方法,故一般不介紹其他的佛世界。

 

客問:有謂發願不可打高空,求往生極樂是否也是願?

師答:求往生極樂當然也是願,行菩薩道也是願。只是,發願不要隨便,而應切合自己之能力,量力而為,發了願而做不到則是大妄語。

 

客問:極樂世界的眾生,如果修養到補處菩薩,他是否要能夠建立他的佛世界,才能成佛?

師答: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本身的願力,是不會建立佛世界的。如果他要建立起佛的世界,除非已經成佛了,才有機會。比如說,地藏菩薩是地獄不空、我不成正覺;以他的願,是要把地獄的眾生,都度空了,才能夠成佛,建立起佛的世界。而要滿這個願,本來就是很難的事;所以,發菩薩心,行菩薩道,比成佛還難。

以地藏菩薩而言,是屬一闡提性,亦即他沒有成佛的機會,不是他沒有佛性,他要想成佛,除非地獄空了,因為他發的願是如此。所以,我們稱大願地藏菩薩,但也不能因他的願力大,我們都要學他,畢竟我們學佛,是依個人的興趣、條件,有多少能力,決定發怎麼樣的願。

 

客問:彌陀淨土簡易修行法門,禮拜的時間,有沒有限制?   

師答:如果剛開始學習,是沒有時間限制;以上班族的情況來講,大部分人都要到晚上才有時間。再則彌陀淨土法門所講究的不是咒語,因為咒語大部分有時間限制。像楞嚴咒,它關係到天道的眾生,所以最好在天亮之前念。像往生咒,則在下午念效果比較大;因為往生咒是為幫助非人而念的;而非人出沒的時間大部分在下午,所以往生咒要下午念效果比較大;又如七佛滅罪真言,這個咒語則在上午、下午或什麼時侯念都可以。由於我們人活動的情況,在正常之下,以上午為最清淨,因此,大部分人都是上午念。彌陀淨土法門,它不以咒語為主,而以個人的修行為主,所以真正說來,是沒有什麼時間限制的。

 

客問:彌陀淨土法門要信有極樂世界,而金剛經卻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互相矛盾嗎?

師答:彌陀淨土法門強調三大資糧--信、願、行,其中「信」是要肯定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經典中明白敘述,要絕對的信,不容懷疑。為何不容懷疑?例如想要移民他國,如只是聽人說那一國如何的好,若不相信,則不會去。因為想移民至他國,還要考量喜歡與否,以及適應的問題;如果肯定相信了,不只喜歡,也能適應,就會決定移民。如果還有懷疑時,可能會先去觀光一下,看了再決定去向。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根本沒有觀光的機會,想去,非得絕對相信,否則去不了。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彌陀淨土法門是其中之一種,金剛經所言也是其中一種;經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見」是顯現,「如來」是覺悟的意思,有覺悟的境界表現就是如來境。因此,若有人以音聲及色求見如來,則不能得證如來境界,但並未說不能去極樂世界。而金剛經是以「如來」為目標,例如經中談到財施及法施的功德,一般人以分別心看經,執著法施比財施功德大,這是誤解經意。

如以七寶布施,是一種功德,屬於福報,可以至天道享樂;法施也是一種功德,兩者都是功德,但力量不一樣。例如「金剛」是無堅不摧的東西,若以此來對付人,則不是一種智慧。金剛經的宗旨是針對修養的問題,針對人的自我,如何發揮智慧,產生一種力用,化解煩惱。

 

客問:佛說阿彌陀經上講極樂世界是一個金銀、琉璃世界,而佛世界不是應該四大皆空?不知是否有其他的意思?

師答: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要描述是七寶之所成?因為人有貪欲之心,不管物質的、精神的都貪。所謂以七寶之所成,只是個物質現象,我們要瞭解西方極樂世界是法音世界,不是業報世界;如果只是說七寶所成,從物質上看,就變成業報世界,同於娑婆世界一樣的分別:有錢的人像天堂,沒錢的人像地獄。就像九寨溝的冰天雪地世界,西藏人把它當琉璃世界,這是於物質上所表現的方式而已,並不是真正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都是珠寶裝飾起來的,這只是物質現象,予人欲望的一種滿足,你在這個世界看不到,在那個世界卻是平常得很,是這種意思。極樂世界的重點是法音世界,因為在那裡,即使是鳥叫、蟲鳴,所表現的都是法,所以它沒有業報,只有法音,才能對人有幫助;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邊,是以法音而得到好處,成就道業。

 

客問:東方人學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那麼他們往生那個世界呢?

師答:任何宗教都有理想的去處,譬如:基督教,好的上天堂,不好的下地獄,其他的宗教也是如此。佛教講的去處,並不是有個理想的現成世界等著你,佛菩薩的世界不是物質世界,也不是精神世界,而是依於願所建立的世界。比如說:獅子會、慈善團體......等等,這些團體所表現的是依於大家的希望組織起來,這希望就是一種願,所完成的範圍就是一個世界。就像惻隱、憐憫之心人人皆有,這些都是一種願,只是大小、好壞、層次不同,而佛菩薩的願,一定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

 

客問: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不知其間有否衝突?

師答:有啊!如果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沒有機會再來娑婆世界,因西方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完全兩回事,一個是極樂的,而一個是極苦。比方說,西方極樂世界一位補處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假使說,我們在聽經說法,聽到打板說要吃飯了,要他一起去吃飯,這補處菩薩就會感覺很奇怪,這是個什麼世界啊!因他意念之所起,衣食都有,而裟婆是個欲的世界,極樂世界是沒有欲的,如此會覺得格格不入。所以若說發願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然後修行辦道,成為補處菩薩,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那是不可能的,就是來了也沒有用,在極樂世界學的那一套,來了也用不著。

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是針對娑婆世界眾生說的,因他看很多人的情形,基於過去的一些因緣,才提出極樂世界,如果你不願意承受娑婆世界的苦,喜歡逃離苦的話,有此方法,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所以,發菩薩心、行菩薩道,在娑婆世界是個不得了的事;要去極樂世界並不難,可是也不是那麼簡單,要能去做。

 

客問:佛菩薩眾多,不知該念那個聖號?

師問:這是因人而異,如想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於此順便一提,阿彌陀佛的「阿」,要念ㄛ,不念ㄚ,ㄚ不是「無」的意思。在梵文中,「阿」有二十一種不同的意義,加上母音則有二十四個讀音。阿彌陀佛意即無量壽、無量光,「ㄛ」音才是無之意,「ㄚ」則不然,如「阿(ㄚ)難」的「阿」是慶祝、歡喜之意。因此,若將阿彌陀佛的「阿」讀為「ㄚ」,則變成慶祝歡喜,意則不通。再如阿毗達磨的「阿」則另有其意,般若以臺語發音反而接近梵文的原音,所以梵文不能用湊合的方式,容易引起誤解。

 

客問:念佛是否有功德?

師答:有呀!至少不會去造業,不會打人、罵人,這就是功德,功德就是利益。所以念阿彌陀佛雖不能消業,但至少可以減少造業。

 

客問: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師答:如果你瞭解帶業往生的話,你的問題就解決了;發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先建立起信、願、行三大資糧,如果能夠起信、發願、照著去做--行,就已經完成了要求;可是,有人可能會懷疑,我業障那麼重,真的能夠往生嗎?無始以來的無邊罪業怎麼辦呢?                                                         

西方極樂世界所講的帶業往生是有所規定的,在「信、願、行」完成之後,即是當發願修西方淨土法門那一刻起,就不可再造業;在這之前所造的業可以帶得去,如果已經起信、發願,而且也照著去行,居然還造業的話,是不合道理的,就好像知法犯法。所以從起信、發願、修行之後,所造的業是帶不走的,在這之前呢?因為過去並不懂道理,不知道做了怎麼辦?所以,阿彌陀佛慈悲,方便接引,既然已經做了,把這些業一起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叫「帶業往生」。

可是極樂世界是沒有業報的世界,是個法音世界,帶去的業怎麼消掉?因此,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有九品蓮臺度眾生之分,為什麼分九品呢?也就是業障愈重,品位就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下品下生;要業慢慢減輕,品位才會慢慢增高。

在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受業報呢?首先要瞭解九品蓮臺度眾生,往生之後,並不表示已經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就可聽阿彌陀佛說法了,而是先住在蓮臺裡,也就是每個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都會在西方極樂世界建立起自己的蓮臺,這個蓮臺是依於信願行所完成的。為什麼在還沒有往生之前,凡所有的功德要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以莊嚴佛淨土呢?其實這不是莊嚴西方極樂世界,而是莊嚴自己的蓮臺,唯恐自己過去的業太重,將來往生之後的品位太低,所以在還沒有往生之前,把所有功德都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使自己建立起的蓮臺更清淨,品位更高。

如果往生之後,因為業障很重而下品下生的話,那就還得待在蓮臺裡面,就像胎兒還在母親的肚子裡一樣,進住蓮臺,可以說還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是這蓮臺擺在西方極樂世界;如何減輕自己的業報呢?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法音世界,不管菩薩、羅漢、人、飛禽、水聲、風聲等眾生相都是法音所成,不是業力形成的,這些都可以幫助往生者,一方面在蓮臺裡受果報,一方面也在蓮臺裡修養。慢慢的,業愈來愈輕,受的報愈來愈少,品位就愈來愈高,高到上品上生,這時蓮華才完全綻開,才可以離開蓮臺,見到阿彌陀佛,真正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才有機會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此時就可隨心所欲了;當你想要飲食,飲食就出現在你的面前,當你想要以鮮花供佛,就會有天女散花,你就可以拿著這些花去供佛;極樂世界是隨意念而生活的,但那是需要花開見佛,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之後才辦得到;待在蓮臺裡面,還沒有資格享受這份隨心所欲的生活。由這段道理就可以知道:從起信、發願、修行到往生,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情形,對一些文字不太理解的人,明白之後,應可以心開意解。

為什麼有很多人念一輩子的佛,結果不能往生呢?因為他對西方極樂世界完全陌生,他只知道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極樂世界是七寶所成,金沙鋪地,至於實質內涵卻完全不瞭解,所行也就不如法,當然往生不了。要瞭解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意念世界,所顯現出來的都是清淨的,因此稱它為淨土。

 

客問:不是有「一句彌陀,罪滅河沙」的說法嗎?

師答:念佛一句,罪滅河沙,並非念一句佛號,無量罪業就滅除了,經典上無此說法。念佛可以避免再造業,但不能消除過去所造之業。如果念佛一句即可罪滅河沙,那麼,即使造作了無量罪業,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可扯平了,不是太過神奇了嗎?切莫錯會此意。滅是不生,試想:拜佛、念佛時,身口意的內涵是什麼?惡、罪是不是在不生的情形下?所以,業是消不了的,一定要受報;只是業可以依學佛之力而減輕,如何減輕?好比前世曾殺了人,本來今世該償命,今世幸好學了佛,如何可以避免?殺業發生之前必有爭端,學佛者定業可以轉輕,面臨殺機之時,藉著學佛之力可以顯現修養,而避免殺禍。

 

客問:念佛念久了身體會覺得不舒服,是什麼原因呢?

師答:你平常念佛是不是念「阿彌陀佛」?最好加上「南無」二字,也就是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有,念佛時盡量不要念出聲來,因為長時間念出聲會很累。再來,念佛時不要去觀想佛,意念裡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即可,不要另外去想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甚至還想要見到他是什麼樣子,這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因此念佛時,只要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念得清清楚楚,就有念、也有觀想了。

 

客問:開始念佛後,家裡常發生意外,不平安,為何如此呢?

師答:這種情形可能與你念佛無關,而是你與他們相處的情形有關,可能你以前比較關心家人,常會提醒他們,去注意一些他們所疏忽的事情,因此就不會發生什麼意外事故;現在自己完全投入於學佛、念佛、禮佛上,不再去關心他們、提醒他們,所以他們才容易出問題。

 

客問:我曾經請人到我家裡去看看為何常發生意外,他說我家裡有「看不見」的東西,真有這種事嗎?

師答:你請人去家裡看就已經不對了,你想一想,他憑什麼看得出來?你是個學佛的人,不可能有問題,只要你心中清淨,家裡自然就清淨了。

換個角度看,如果他不說你家裡有東西,又怎能顯出他自己很能幹呢?(你看不到而他看得到)如果進一步要求他幫你解決問題,更是正中下懷,這樣他才有錢好賺呀!不要相信這些。什麼叫迷信?你相信這種語言就叫迷信。他第一次這麼說時,你可能不相信,他再說第二次、第三次,你就會相信了,人就是會有這種現象發生,瞭解這點,才不會淪為迷信。

 

客問:發心去寺院幫忙做事,回家途中卻被車撞,為何如此?

師答:不是因為你去寺院幫忙才出事,而是你騎車時還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以致很多狀況你都沒有注意到,才會被撞。

 

客問:念佛要如何念?

師答:念佛,身口意都要念,即是身口意融和在一起,不能口在念佛,一邊卻在造業(譬如見蚊子在眼前飛過,兩手一拍,把它打死,口唱一聲「阿彌陀佛」了事)。                      

念佛必須加「南無」兩字,加了南無,即顯示出意義;否則就好像你喊爸爸,爸爸究竟為何?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一樣不知道你喊他做什麼,加「南無」就不一樣了,「南無」二字有「皈敬、依止、投靠、親近」等義。

念佛既是要求身口意融和在一起,所以走路最好不要念佛,好好走路,開車時好好開車;有的人走路念佛出了事,反怪阿彌陀佛沒有保佑他,須知阿彌陀佛不是保鏢。

念佛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學佛要依照正當的法門如法而學,正當的法門就是正當的道路--要提起正念,不要胡思亂想;要正行,行為於人於己即不致造成傷害;要正語,說話之前先加考慮,對別人對自己就不會形成傷害。念佛也是調理我們身口意法門之一,所以說身口意要融和在一起。

 

客問:念佛有什麼好處?

師答:先要想你為什麼要念佛?念什麼佛?這都有關係。如果念阿彌陀佛,得先搞清楚為什麼念?如果依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其中若持我名者可能得到什麼好處,就已經告訴了依這種方式而行的好處;如並不知道而去念,不能說沒有好處,最多可以減少些惡行,減少些妄想雜念而已。如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其他佛、菩薩之名,雖不想得到什麼,至少在意念中,就沒有別的,只有佛的名號,還是能得到好處;也就是能清淨其他很多妄想雜念,最起碼可以得到這種好處。

 

客問:請問念珠的由來?

師答:念珠的由來並無資料可考,在佛陀所制律儀亦未有此類記載。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瓔珞花鬘纏身的風習,由是而演變成念珠的使用,如印度古代毘濕奴派,極早即有持帶念珠的習慣;我國使用念珠,則始於隋唐之際。

如果以這方式來看,念珠是念佛時數算的一串珠子,當心口念佛而手數珠,則完成了身口意都投入念佛的制心之功。

念珠有二十一顆、四十九顆、一○八顆等差別,只是學佛不要在相上打轉,必須於身、口、意三者下工夫;佛法講究實修實證,有實際的修養,才有實際的證得,因此不要在相上太計較,除非是從事歷史文物的考據,則另當別論。

 

客問:為什麼持佛珠念佛,時間久了,佛珠會愈變愈輕呢?

師答: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不只是佛珠,有時東西在手上拿久了都會變輕,以現代的說法而言,這是一種物理現象。

 

客問:拿念珠念佛似乎比默念易攝心,這是否因手在數時即產生了助力?

師答:以此情形,言多少仍存有依賴,這不是錯,畢竟,要自己完全作得了主並不那麼容易,否則也不必學佛了。所以學佛之始仍須依賴,但不能永遠只是依賴,須慢慢去訓練、修養,比如剛開始念佛,手拿念珠會有安全感。且於身口意而言,於身,手拿念珠,是念佛;於口,念的仍是佛;於意,想的還是佛,自然,你的身口意也就不會去造作別的了。

要照顧身口意須有許多方法,開始不免依賴它,久之連方法也多餘,已能隨時維護一份冷靜,提起正念來,這種依賴在佛法中叫作「法執」--執於某些道理、方法。慢慢要自己作得了主,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即能隨時提起正念,則什麼事都好辦!

 

客問:佛教界許多大師父常掛串念珠,這與修養有何關係?

師答:念珠拿在手上叫手珠,掛在身上叫法珠--為一般法師所習用的,但這在經典中找不到依據,乃傳統加上印度阿育王時代有此作風。一如中國方丈穿黃海青披金縷紅袈裟,乃關係與當朝帝王的因緣。若依猜測說之,實類似佛菩薩身掛纓絡--裝飾品,法珠亦然,並不代表什麼。

念珠有二十一、四十九、一百○八顆等,經典只談道理方法,比如要怎麼念佛,念到什麼境界才是最好的......其餘的說法不能起執著。

 

客問:請問師父,持觀音聖號可否往生西方淨土?

師答:你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想當成彌陀淨土來修,有違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肯定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告訴你要念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