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法、觀音法門、梵密

 

客問:修大悲法可須回向?有沒有什麼限制?

師答:修大悲法是自己的事,毋須回向。大悲法與觀音法門是顯教中公開的密法,只要是三寶弟子都可以學,否則即為盜法,不正當且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

 

客問:修大悲法時,為何會想起過去許多悲苦之事?

師答:那是妄想雜念,不夠清淨故。正勤修學時要清淨身口意,方能專心一意地修持。

 

客問:在觀像時持咒心,觀像就不易觀清楚,怎麼辦?

師答:因為咒心不熟故,三業要收攝,利用三密而合一。凡所有法門均是幫助吾人調理思想,修養吾人之身、口、意,而大悲法只是其中之一。最重要的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還要能融於生活之中。學佛是要學智慧,懂得道理好修行,處事才能圓滿,不僅不會傷害別人,還可以保護自己。

 

客問:修大悲法觀菩薩相要如何觀?

師答:觀頭面,以其正面為重點,不管觀什麼佛菩薩像必須是自己所喜歡的,這樣才容易相應。

 

客問:師父,做大悲法中間一個小階段忘了,可是做完之後才發覺,那會怎麼樣?

師答:那就不算,所以「大悲法」需要顧慮到自己有沒有時間,如果時間不夠,剛開始就不要把它當作是種修行,先把它當作學習的過程,就是忘了一點,少了一點或做錯了都不要緊,可是若正式開始把它當修養就一點都不能馬虎,而觀音法門就方便多了。

 

客問:修大悲法最後觀水階段,如果時間來不及,有沒有關係?

師答:其實你不要把時間放在觀水上,如果真正想要觀水的話,可以把過程中的遍數減少,像持廿一遍的,可以持七遍;一○八遍的持四十九遍或廿一遍。只是凡關係到持咒的數目,有個條件,要就七遍、廿一遍、四十九遍或一○八遍,其他數不在內。只不過修大悲法,前四十九天最好不要改,要按照規定去做,一天也不能耽誤。滿四十九天之後,由於工作關係,難免時間上不能把握,有時耽誤一兩天,並沒有關係。然而,這是一種方便,並非表示可以耽誤,甚至有時間也不去做,就變成懈怠放逸了。切記前四十九天絕對不能少,也絕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通常第一階段,行修兩、三年並不算長,菩提寺的出家眾中,有人於第一階段就曾修學過七、八年。

只是行修大悲法,剛開始可以採取學習的方式,等到完全熟悉,閉著眼睛都可以背了,那時,就可以正式開始修大悲法了。

 

客問:修持大悲法,在觀水時,久了眼睛都會酸,是不是光線的關係?

師答:不是,可能是觀水的杯子放得太高或放太低,必須以水平線為準才不會累;杯子的水不要裝滿,半杯水即可,以水的水平線(不是以杯子的水平)與自己的視線成平行,張開眼睛就看得見(不吃力),若往上看或向下看都會累,所以可能是擺的位置有問題。

有的時候把自己的姿勢改一改,或者把放杯子的位置調整一下都可以。其實也不要太過執著,那只是訓練的一種方法,如果一味的執著,一開始觀就想到水會不會動,那就變成妄想雜念了。

 

客問:學了梵密再做大悲法或觀音法門有沒有關係?

師答:沒有關係,學梵密,顯教的東西都不受限制,所要求的是不可以再去學其他的法,是指其他的密法而言,顯教的法不在限制內。大悲法中只有最後四句咒心必須以梵文發音念,前面八十句不論用國語、臺語、客家語、甚至用英語都沒有關係,沒有限制,而且也沒有各式各樣的要求;但是梵密就有一定的儀軌,有各式各樣的要求與限制。

 

客問:什麼是大悲出相?有人說持念大悲咒得與觀世音菩薩相應,就叫大悲出相?

師答:有關大悲出相這部經籍是中國人作的,以大悲咒為中心,為了讓不識字的人好學習,於是以相顯示修養的方法,不是相應不相應的問題。其中八十位,即八十句咒語,真正咒心是末後四句。每一句咒語有其意義、有一菩薩或神的圖像,那祇是假設一個相,而表示依於咒語顯現某種力量,切莫以相為依據,而後在一個相一個意義上打轉,那祇是適合於修養的一種方法,所以說,以咒語來顯出其相上的力量叫出相,不是執著於相。

它是假設一個相,因為密宗講究依於相而起修;比方修曼陀羅法或用什麼方法,能夠突破;出離即突破之意,可是要有相才能出離,所以才涉及到「相」。這是依於佛法中法要方式而得,先設計一些相,然後依於咒語出離其相,不要執著其相,但若連這些都沒有,就會造成只會背咒語而已,但要突破、要出離,則必須依於「有」。

 

客問:修大悲法時,要不要依於圖像作觀想?

師答:不需要,念咒語看一眼即可。好比一些聚會場合,與人初識,即使有人一定要拉拉手,你不會刻意去記他是什麼樣子,可是你會聽到他講了些什麼,這是人的一種分別心,也是習氣使然。一些法門便是配合人的習氣而設,教人怎樣慢慢離習氣而清淨,最後有顯道的機會,這是種方法,所以叫法儀。

介紹佛陀的道理方法也一樣,一般只是照文字或以自己意識去解經文,抓不到法要,結果都是分別計較,如果能把握住法要就不同;一部六祖壇經,可以講得很好,也會講得一文不值,可以講得讓人對釋迦牟尼佛都可以不在意,就看你怎麼去講,可是所講的真正目的,是讓人從你思想表現上得到利益,而不是起分別。

 

客問:請問行修觀音法門是否須回向?

師答:做觀音法門一定要回向,以前來菩提寺學大悲法,一定要皈依三寶,才夠資格學習。只是念大悲咒或是別人教你,抑或沒有皈依三寶勉強學了,在佛法中叫做盜法(偷盜佛法),這不會有成就的。

 

客問:師父講的觀音法門是不是只有在靜坐時才可以作呢?

師答:沒有限制,只要不是躺著即可,因為臥躺時拿著經典也不好拜,坐著也好,盤坐、站著、跪著都可以。

客問:修觀音法門為什麼不要點香?

師答:觀音法門是作自我訓練,自我訓練可說是自我修行的基礎。譬如平常修學普門品,只是誦念不能成為法門,僅是一種持誦功德,如果加上方法便是修行了。當中點香通常是種供養的方法,法門也是種儀式。比方密法裡有儀軌,儀軌中有供養,如香、花、水、果等各式各樣的供養,點香便是種供養。只是說修觀音法門可以不點香,不是說一定不要點香。

不點香的意思,乃是什麼地方都可以做的方法,畢竟我們沒有很多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去做想做的事;比方旅行、住旅館就不好點香了,在親戚朋友家做客也是。所以說,方便法門,只要有個房間或床舖或桌子,即可以不點香的方式去做。

 

客問:觀音法門中要把池水觀為海水,應該怎麼觀呢?

師答:倘若先觀海水無邊無際,再將水面縮小為池水,就會感覺自己失落了什麼,好像少了什麼。所以,先從小的去認識,再慢慢擴大,就會有種充實感;要注意這是觀不是看的問題。經典中提到,一盆水中有一個月亮,一百盆水中就有一百個月亮,事實上月亮只有一個,你的眼睛能看到幾個盆子就有幾個月亮,但是你能不能看到一百個盆子呢?不可能;世間的必然現象就是你一定每一個盆子都看過了,才知道一百個盆子有一百個月亮;觀就不是如此了,觀是看盆中的月亮只是一個假相。

所以,密法是由假變真,亦即由假相而顯真相,從小池塘的水,再慢慢擴大像海一樣無邊無際的水。像「須彌納芥子」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芥子納須彌」呢?最小裡面包含最大的;問題在各人所起的分別,是看或是觀的差別上。又如晚課出食「七粒遍十方」,只有七粒米如何普及到十方世界呢?眼前你看到的是房子裡日光燈的光,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外面大太陽的光,還是可以想得到,可見觀是不用看的,是把「想」的層面擴大;看是以自我的意識能見到的,可是還有很多是我們見不到的,看有想,觀也有想,所以想並沒有錯,只是要改變想的內容。四禪八定中有非想的問題,就是「不同於原有的想」,原來的想是執著什麼?此執著的想是依看而顯現的,要慢慢的去提昇它,想到的就不一樣了。

若第二個想已超越第一個想,那第二個想就對了。若第一個想是一件事,第二個想是另一件事,第三個想又是另一件事,就是妄想雜念了,因為不是在同一個前提之下。觀池水成海水是以水為主,不是以池塘為主,也不是以範圍為主,大與小本來就沒有範圍。例如,一條絲巾很大,慢慢揉成很小,能見到的是這麼小的東西,一打開好像很大很大,然而,絲巾並沒有變,均是想裡面所起的分別不同。想剛好是觀的過程,觀不能捨棄想,否則不能達到觀的目的。

 

客問:常聽人說持念觀音菩薩名號,可解決困難。但實際上,有困難時,念了也沒感應,最大的關鍵在哪?

師答:最大的關鍵在誤解。經文中說「念彼觀音力」,才能如何如何,這「念」不只是口念或心念,乃在你的意念中,要能像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以慈悲心去維護,成為力量,則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又比如「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扭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莫解得高深莫測。若你思想中皆是慈悲喜捨,也不會犯法,枷鎖又怎會套到你身上?所以莫把文義錯解了。

常為人持念的十九字聖號--「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皆有其功德力,若成天念的是李師科(搶劫罪犯),那就麻煩了。要有功德價值在,才會造成感應道交。常念佛菩薩的名號,即是制心一處;將身口意集中在名號上,自然易得清淨,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客問:修古梵密法有沒有時間上的要求?

師答:修梵密的時間通常是在下午一點鐘以後到晚上十一點鐘以前,中間任何時間都可以做,做多少遍都沒有關係,至於一遍須做多久,最久不超過十五分鐘,只是做到印、咒、觀相應身、口、意即可,這必須要下工夫的;如果偶而耽誤一兩天也沒什麼關係,修養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的要求,並不是咒要念多少遍,重點是使三密相應三業,其中方法與大悲法、觀音法門都不一樣。

 

客問:梵密是不是東密?

師答:我們應該說密宗只有兩種:一種是梵密,一種是藏密。日本的密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稱之為東密,這是後人分的。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種密法,就是梵密。而後為什麼會有梵密、藏密之分呢?密宗傳到中國有兩支,一支是在中國西南地區流傳的,即由蓮華生尊者傳入西藏,是以藏文來發音的,來念咒語,此稱藏密。另一支是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內陸,這一支保存的仍以梵文來發音,稱為梵密。由此可知,在印度、乃至古印度都是梵密,沒有其他的密,亦即密只有一種,是以梵文發音者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