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的目的

參禪的目的
  我們知道,通常「參」是和「禪」連用在一起的,參禪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所謂參究自己的本來面目,參究是要徹底的搞一個清楚,參得投入精進辦道,不吃、不喝、不睡,入定禪觀,那是常有的事。所以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為出生死苦,飢渴度春秋。」也因此有這麼一句話:「苦參禪和」;禪和子,通常都是致力於苦行的修行人,這也是依教如法,其來有自。
  佛陀成道之後,最早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成立了僧團制度;慢慢的,景仰追隨佛陀修行的人越來越多。在古印度本來就盛行修行,修行者通稱為沙門,凡是沙門都靠一般人布施為生,佛陀制教沿襲這種修行的風氣,所以比丘都以托缽為食,以療色身。所謂比丘,它有一個主要的意思,就是乞士;為了全心全力於修道,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乞士所透露的意思就是上乞法以養法身,下乞食以養色身。在最早,佛陀還特別應迦葉尊者的要求,說了一部十二頭陀經,頭陀就是苦行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說法,就只有迦葉尊者會取旨趣,禪宗的傳承也由此而來。所以頭陀行,幾乎是成了後世禪和子歷練身心、完成修養的必經法門。
  其實這個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們看平常人最執著的是什麼?一個「我」,凡是人都喜歡名利而不喜歡勞役,好逸惡勞這幾乎是人的通病;身為一個修行者,品德幾乎可以說是他要達到完全沒有缺失的地步,好逸惡勞對修行者而言,不僅僅是一種癌細胞,而且是一種恥辱;所以在人格修養的成長上,他們幾乎是竭力在鍛鍊自己,對自己挑戰,為了考驗自己有多大的能耐,為了察覺自己起心動念的內容,可以說專門找跟自己過意不去的事來做。
  以前聽上白下雲老禪師,對男眾徒弟比丘們說過,受戒後要到山下去做一種自我訓練,可以專門化小緣;拿一支小引磬,往人家店門口一站,什麼話也別說,只向人家化一元,多了不要,然後照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同時也承受一下外來的色塵緣境,這是最好的自我訓練,而且鼓勵弟子們嘗試苦行的磨練。千佛山古嚴禪寺,現在還有一間特製的苦行寮,只有四尺見方大小,想想:人在這間屋子裡怎麼過日子啊?冬寒、夏熱,還要餵蚊子,但是真正的禪行者,他卻能夠從這個苦行當中得到好處。
  孟子裡面有一段話是大家所熟悉的,那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每一位賢聖豪傑,可以說都經過非凡的歷練,才能夠成就非凡的氣勢。世間傑出的人尚且如此,何況一個荷擔如來家業,負有度化眾生使命,可以作為人天師範的出家佛子呢?
  各位聽眾朋友,不知您有沒有看過雲老禪師寫的「禪行者之歌」?您對夢頭陀「為出生死苦,飢渴度春秋」的禪行者生涯,能有幾番體會呢?其實縱使我們能夠入木三分,也只是神遊其境,絕對無法品味出個中真趣的;要嘛?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自己投入修行道,實際去做做頭陀行,參學一番才知究竟,因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身歷其境者,才能夠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