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心路歷程

    學佛的心路歷程      如孟

  我是千佛山華德禪寺的如孟,從小生長在一個佛化家庭﹐沐浴在父母親的佛號聲中﹐長大之後﹐一個因緣際會﹐在公車上遇到一位男眾法師﹐送給我一本金剛經﹐從那天開始,我就一直持誦金剛經。金剛經中提到佛陀在因地修行,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時﹐卻絲毫無瞋恨心﹐已經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令我感動得淚流滿面,想到佛陀道德崇高,在因地修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精神,激發我一股必須精進學習的毅力,自認為修行就是要閉關、靜坐、斷食、禁語、不倒單、禮拜等等的苦行,於是我狠下心到山上去借住人家的茅篷,歷經了三次閉關,每次閉關半年,期望從這些苦行當中能得窺堂奧,然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依然是不得其門而入。

  當我深深體會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聖典,經、律、論,浩如煙海,佛法之道證,應當理解佛陀的道理方法,必須要依教奉行,才能成就道果之時。如果自證,必須要契合佛陀的教誡,肯定化凡成聖,已經無分別意識,達到不計較不執著無我境界,除了自證以外,還需要證自證,也就是要從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道理方法去相契相應,從有德行的善知識考驗印證,除了這個以外,在現實生活當中,關係到事,隨境歡喜,關係到人,慈悲親切;明白地說,盡量修正世俗的習氣,處處和諧可親,才能夠證其所證。如果沒有相當的學識基礎,是沒有能力去深入研究的,洵非易事,但又苦於無人指引,於是我下定決心出家,祈尋善知識。一段時間之後,因緣具足,經過朋友介紹,於是我就到羅東白蓮寺出家,剃度恩師妙慧法師幫我取法號達圓,她老人家對淨土法門比較相應,廢寢忘食非常用功,是一位老實念佛的修行者。

  出家之後,當然尋求的過程又是生命的另一種奮鬥,對自己抱著一股希望,時時鞭策自己,努力充實自己,別讓時光空過,腳踏實地,還怕不能實現目標嗎!有一天我請教恩師,這顆心要怎麼安住?恩師就拿一部楞嚴經給我,翻開看看,我非常喜歡這部經,但又似懂非懂,覺得自己的根基太差,只好一句一拜,拜完之後,我發現這部經是開悟之經,佛法深廣如大海,我非常的掙扎,一直在思惟,我出家的目的,是想要深入探討佛陀所講的道理方法,又想到恩師年紀那麼大了,不便去打擾她。於是我一直誦金剛經及禮拜大悲出相,祈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加被我能夠遇到善知識,引導我入佛知見。

  佛菩薩慈悲,終於如願以償。幸千佛山雜誌第一期刊登佛學院第五屆招生啟事,指導教授白雲老禪師。恩師閱讀雜誌後,語中帶著欽佩和讚嘆﹗千佛山的老禪師是一位現頭陀相苦行者,也是當代高僧,並慈悲開示:改頭換面易,脫胎換骨難,而學佛陀的思想理論和方法,應用於篤踐力行,才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進入涅槃的境地。恩師這麼一指點,我求法心切,懇求恩師慈悲成全我,也就因此來到了千佛山女子佛學院。

  來到千佛山菩提寺的第三天,就感到法喜充滿,老禪師親自傳授止觀法門,激動我的心源。以前不覺一念,無明妄想,隨著緣境業習而轉,由於老禪師慈悲,不斷地教導,使我豁然開朗。他老人家教我們如何消除自我意識,清淨習氣,多修覺智,慈悲啟蒙,提醒要於一念中研究、分析、認識,究竟自我檢討;再返照自己,假如我是別人,你又該如何做?此時心境好慚愧,懺悔心生!人身難得今已得,此生不修待何時?

  曾經聽聞禪宗有名的德山「棒」臨濟「喝」,棒喝交加不知造就多少英才,第四天上老禪師的第二堂課時,馬上親臨其境,初聞師子吼,老禪師貫注精神告誡弟子們﹕「學佛的主旨,就是要狠下心認真地去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原本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但是無始以來『業』的內容繁複,如果不能毅然立願,與其生生世世承受輪迴之苦,不如今生今世究竟解脫;從來所有佛與菩薩的成就,無不是絕對的改變了的行者」。又說﹕「我只是一塊指路牌,漫長的道路,全在你們自己去行進;縱然是未來的成就,也在於你們勇猛的精進工夫。」那種聲音之洪亮,緊扣心弦,頓然生起無上的恭敬心,不禁為此神情而悲從中來,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老禪師的棒喝交加,忍得下心幫助我們自嬌養而獨立、於任性而突破,他常說:「我這裡沒有愛的教育!」老禪師的師子吼是為了徹底清淨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種子與陋習,改變強烈的自我,人往往自以為「是」,而否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他「見」,因此,一個人若想有修養,必須從心性上下功夫,面對強烈的自我,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以自我意識去肯定什麼,才不會被色塵緣境所迷惑。當業力顯現,煩惱接踵而來之際,切不可一味地計較和執著;必須進一步深入探討認識和瞭解,而能警覺,轉識成智,適時處理,面對一切,歡喜承受,永不再造。一如佛法中三無漏學之警策:

  戒學,教人不犯過,為的是清淨業識。

  定學,教人不忙亂,為的是莊嚴心念。

  慧學,教人不癡迷,為的是淡泊自我。

  老禪師時常開示:「我花了六十幾年的功夫,你們只需三、五年就能打下基礎」、「過去我在大陸參學,善知識不高興,我們就兩腿一跪硬是求他開示。而今反倒是我在求你們修行、辦道」、「如果你是我,互換一下立場,換我心為你的心,來推己及人當如何!」他用盡各種軟、硬手法,無非是要刺激我們的思考,改變自己。老禪師無時不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上惻隱之心,及「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救世精神來教導我們,以效法文殊菩薩萬德圓明的大智法門,自覺覺他,自度度人,務使欲海浮沈、烈火炙燒中的廣大有情,能夠共證菩提、同登覺岸﹔更要效法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大悲法門,以淨瓶遍洒甘露饒益眾生等無間,以慈航之舟普渡眾生,使焦慮熱惱中的眾生能夠清涼自在,使徬徨迷失的能夠回頭是岸,於艱難和困厄、挫折中能夠重見光明。老禪師的心和佛心是一樣啊﹗

  老禪師慈悲,常作師子吼,說法無所畏,是為培養我們的般若智,亦為莊重我們威儀的學習,更為收斂我們的身心法門,於是千佛山的理想、目標、家風、宗旨因此而顯,更培養出家人於道德修養上日趨於清淨、莊嚴、淡泊。老禪師超越世間情愛的極致之愛--慈悲、平等、普廣,猶如天下父母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的寄望,可以說是做到了師長的「博」,父親的「嚴」,母親的「愛」,僧寶的「慈」,禪門中有謂:「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脫胎換骨必須在時空中陶冶,歷經千錘百鍊,才能擁有堅挺超勁的基礎,若無苦樂、無常加施於生命,怎能察覺人生的真諦,進而追尋佛陀所言的「究竟常樂」。

  我在佛學院的期間,老禪師幾乎耗盡心血、竭盡所能的把佛陀的道理和方法,以易理解的方法來引導我們--化佛陀的語言為眾生說法--為的是,熏聞佛法之餘,涵詠消化,修持改變自我意識,並訓練我們獨立性、自發性方面的能力,以期突破「迷」的障礙,步入「覺」的道路:使我們完成於知識與經驗的積和,唯有具備豐碩的知識經驗,才能發揮圓滿的智慧;因為「慧」的表現是來自豐碩的知識經驗,由此相輔相成、立竿見影,才能展現落實於生活之中,以獲得饒益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