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與出離

三有       

三界之異名,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謂之〝有〞。

四生九有

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二十五有
通三界六道輪迴而有二十五之果報,有生有死,因果不亡。欲界有十四〝有〞: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有〞:四禪天及初禪中之大梵天,並第四禪中之五淨居天(那含天)與無想天。無色界有四〝有〞:四空處是也。

九地
又名九有,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及無色界各分為四地。

一、欲界五趣地:或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為散地,並有欲故,合為一地。

二、離生喜樂地(即色界初禪,與尋伺即覺觀相應,已離欲界之苦,而生喜樂)

三、定生喜樂地(即色界第二禪,已無尋伺,從定生喜樂,故為一地)

四、離喜妙樂地(即色界第三禪,離前喜貪,心悅安靜,有勝妙之樂,故為一地)

五、捨念清淨地(即色界第四禪,離前喜樂等,清淨平等,住於捨受正念,故為一地)

六、空無邊處地(為無色界之第一定,厭色而住於空無邊處定)

七、識無邊處地(為無色界之第二定,住於識無邊處定)

八、無所有處地(為無色界之第三定,住於無所有處定)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四定,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土

一凡聖同居土:有娑婆世界之穢土及極樂世界淨土。

二方便有餘土:聲聞羅漢所居土,尚有微細惑故謂有餘。

三實報無障礙土:菩薩所居土,如兜率天彌勒內院。

四常寂光土:為諸佛如來境界土。

懺悔得出離

昔釋迦如來為仙豫王時,殺誹謗大乘法之五百婆羅門,婆羅門命終後,生於地獄,悔過,發大乘之信,即生於甘露鼓如來世界。

 地獄之壽

    一光就居,人居此中相見即欲鬥,泥犁中無兵,而自有兵相殺傷,又不死,其人長大,且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經一萬歲,即人間百三十五億歲也。

二居虛倅略,此中一苦當前二十,其人入火中赤身出而相鬥,以人間七千五百歲為一日,其壽二萬歲(以來下之獄中苦與日年壽之倍增)。

兜率天

兜率,此翻知足,謂於五欲境知止足故。

人間四百年,為此天一晝夜。則人間十四萬四千年,方為此天一年。若此天壽四千歲,則該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年矣。

如來三身

法身如來名為毘盧遮那,譯言遍一切處。

報身如來名為盧舍那,譯言淨滿,又譯曰光明遍照。

應身如來名為釋迦文。

五智  

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

四聖六凡

十法界                                                法界十心說

佛: 一乘任運   萬德莊嚴                 慈悲無分別心

菩薩 : 圓修六度   總攝萬行           六度萬行無我心

緣覺 : 見局因緣   證偏空理           隨緣感悟進取心

聲聞 : 功成四諦   歸小涅槃           四諦苦空厭離心

天人 : 廣修戒善   作有漏因           十善業道功德心

人道:愛染不息   雜諸善緣             善惡無記造作心 

修羅:純執勝心    常懷瞋鬥            狠鬥醜陋心

畜生:愛見為根    慳貪為業            貪欲慳吝分別心

餓鬼:欲貪不息    癡想橫生            陰險掠奪計謀心

地獄:五逆十惡    謗法破戒            忤逆詆譭殘酷心

  • 千佛山福慧寺
  • 電話:07-6812764
  •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興隆三街150巷26號
  • 地圖
  • 版權所有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