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2講

金剛經第2講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釋迦牟尼佛在任何一個法會,任何一個時間裡,介紹某一些道理方法,都會有一位上首,什麼叫做「上首」呢?以現在佛教的名詞來說,就是「班首」;這麼一個法會裡面,就有一個大弟子,或者大菩薩做代表性的提出問題,在提出問題之前的一個禮儀。

先看「長老須菩提」,「長老」究竟是什麼的情況才是?根據象器七箋這本佛教工具書的規定:所謂「長老」,第一個一定是曾經做住持已經退位了;第二個年齡要在七十五歲以上;第三個凡是曾經當過住持退休了,有一個環境稱之為「寮」,叫做「長老寮」、或者叫「退居寮」。也就是說要成為長老,在這三個情況之下,差不多就可以認定。

須菩提──在佛陀的弟子中是十大弟子之一。當時的背景:「在大眾中,即從座起」,是說在這個聽法的法會裡,參與的不管是一些什麼人,在這時他站起來,「偏袒右肩」──南傳的袈裟像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他們披的袈裟,右邊的肩膀通常是蓋起來的。

因為過去有一個禮儀,假使要向釋迦牟尼佛請法,必須走到他的前面,抱著釋迦牟尼佛的腳,兩個膝蓋跪在地上行禮,這叫做「抱足禮」。「足」是一種實踐的行為,要腳踏實地才能走。求什麼呢?求福報、求智慧,相當於現代五體投地的禮;拜下去兩個手翻過來,是右手求福、左手求慧。

不是有一個頂禮、合十、問訊整個這麼一套的動作,這表示求福求慧,已經領受到了。領受到了把它擺在人最尊貴的地方是頭,兩個大拇指超過眉毛用頂戴的方式,這叫做頂戴。所以拜完了以後,兩手合十,然後領受,然後頂戴,這是五體投地的禮儀。在佛陀時代不是這種方式,是抱足──抱著佛陀的兩個腳求福、求慧。因為這種禮儀,就有一個外道,在袈裟裡面藏了一把刀,刀剛好是放在右脅,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拿刀去刺殺釋迦牟尼佛。本來袈裟是要把右肩掩蓋起來的,因為發生了這種事,就改變要偏袒右肩,因為著袈裟繞過右肩,披下來這個地方很短,拿東西比較容易,如果藏在左邊有衣服圍著並不方便,這就是偏袒右肩的由來。

「右膝著地」,在中國是五體投地,而兩個腳要跪下去、合掌,這一種姿態叫做「胡跪」,不是漢人的一種禮,漢人的禮是單跪右膝著地;而兩個膝蓋跪下來,只有對天、對父母、對老師、對長者有雙膝跪下的時刻,平常不管什麼,都是以右膝單膝跪,這裡講右膝著地,是一個比較通用的一個禮儀。「合掌恭敬」,合掌又稱為合十,十個指頭合在一起叫合十,也叫做合掌,這也是一種禮。

合掌的本身就是一份恭敬心,相當於現代人,見著面握手是一樣的,是一種禮節。所以常常有很多來見我,動不動就拜下去,我就會講一句話:「你不要拜,你再拜我就少活幾歲!」這是很莊重的一個禮儀,是於法有所求。受過菩薩戒都知道,通常在家居士跟出家的說:「頂禮法師三拜!」這個法師應該要很謙虛的說:「問訊」,就是合掌就好了。假使來不及,禮已經拜下去了,他會趕快說「一拜!」

通常禮佛禮三拜,是一個正常的行為,一個出家人──比丘或者比丘尼依於責任,可以說荷擔如來家業代佛宣法,就是代替釋迦牟尼佛宣示他的法。假使做不到這點,受人家三拜,拿什麼面對?不是謙虛,我最害怕人家就是一見面就拜,尤其有很多來不及喊他,就拜下去了。我說:「一拜。」他非拜三拜不可,不要以為非拜三拜不可,認為慎重其事,很尊敬,這叫做:「我慢禮!」為什麼?出家人已經叫你一拜,偏要拜三拜,就有我慢的意思存在,說白話就是不聽話。

「白佛必有言」是說面對佛有所表白的話,一定要有內容。這個內容是什麼?所謂「必有言」不是有話要講,而是很多人在求法的過程中,往往問問題,一開始就沒有分辨清楚;通常在家要見出家,一定是求法!可是幾百年來幾乎真正求法的人不是很多,反而關係到一些個人、家庭、前途、事業、病苦的問題,甚至於運氣不好,遇著一些什麼古怪的事情,幾乎都是問這些比較多。

出家人按照天職,只介紹佛法;包括你在修行過程中,不管是誦經、或是一些修行的法門也好、或是某一些經典裡面,所不能理解的一些障礙,通常都是問這一些。

 

希有!世尊。

這是稱讚詞,就是「希有難得」的意思。這裡的世尊肯定是釋迦牟尼佛為這一個娑婆世界所尊重的。因為每一佛都有他的願力世界,釋迦牟尼佛的願力世界,是以娑婆世界為主。其他的佛世界,事實上也是度眾生,只是眾生的成分不一樣。

前面講世尊,後面接著又講如來,最簡單的說法:「如來就是佛,佛就是如來。」在《法華經》裡面有「十如來」,十如來的涵義以文字講「如來」,「如」是依於他的願、依於他修行的成果;如此的來,同樣如此的去,後面呢?就會來來去去永不休息;也就是依於他的修養,依於他度眾生的願。十種如來──如果參加早晚課,都會念「應供、正遍知、善逝、世間解…」這十個名字。這十個名號,是說明如來這一種「如」,本身的修養智慧,度眾生的願力是如此的來,一旦依於他的願,某一些時間空間成之後,他又如此的去。

這個「去」去哪裡?要瞭解娑婆世界的佛或如來,並沒有離於娑婆世界,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入滅了,色身是入滅了,其實法身沒有入滅。法身在哪裡?就是他留下來的八千多卷經典。

法身就是依於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照著去學習,有釋迦牟尼佛一樣的智慧,成佛了,這是要把握的一個大前提。

絕不是自己認為我是學佛,已經得到了八萬四千法門,或者已經修到了一門深入,認為可以分身、發光,好像智慧很高,不是自以為是的法,而是要依教如法修養成就的,成分高下不是太大的問題,在一個前提之下,是要依佛陀所教,如佛陀之法,也就是依教如法所得到的法,並不一定要死了以後,才叫做法身!

所以,可以講釋迦牟尼佛入滅,是色身入滅了,人活著的時候,不管學到了多少、修養了多少,色、法二身都是存在的。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一般解釋善是好的意思,護是維護,念是講意念。「諸菩薩」稍許說明一下;「菩薩」是梵語,意思是犁頭,指犁前面那塊三角鐵。在中國用字講究簡潔,常喜歡用簡單的方式說,菩薩完整的名詞是「菩提薩埵」,只叫菩薩,的確有它的錯誤。菩提薩埵是個譯音,用中國的音翻成一個近似的音,原來梵文的音是「摩地薩怛婆」。

「善付囑」,付是交付,囑是囑託。菩提薩埵的意思是修行覺悟的人,以果位而言,是已經成就覺悟的人,或講已經圓滿覺悟的人。在此,善護念跟善付囑的差別,就是一個因位、果位的差別;因位是還沒有完成這種境界,果位是已經完成這種境界了。付囑還有「授記的意思,如果學過藏密都知道灌頂,其實就是一種授記的意思。翻成白話,是從這時候認定你是一個什麼身分了,付囑要這麼去解釋。而「護念」是因位上的,也就是修行覺悟的人,已經走入了修行覺悟的道路了,就有了因位上的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通常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經,就叫法會,稱之為講經法會,現在也是如此。釋迦牟尼佛每一次舉行法會時,凡是參與法會的人,肯定說沒有惡人,都是善人,所以他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還有一種是釋迦牟尼佛對眾生的希望,因為在人的世界裡,都是從業而來的,業裡有善、有惡、還有無記,業的內容,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為什麼要講是希望?因為人的業裡即使都是善,還是有惡的成分在,在這裡特別提善男子、善女人,不只是一個意思;參與釋迦牟尼佛講經法會的是人,而人是從業而來,佛法就是提出很多道理方法,幫助人淨除業。這裡要聲明,他說了很多道理方法,照著去做可以淨除人的業,並不是聽他講了道理方法,就可以淨除業,要「照著去做」就是修行,這一點要把握!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很感嘆的說:「世人學佛 但求簡易,愈簡單、愈容易愈好!」他提了很多道理方法,必須要照著去做、要去修行,才有淨除業的機會。因為業是要受報的,沒有業不受報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學佛的佛弟子可以重業輕報,就是過去造了很嚴重的業,可以用輕微的方式來受報。所以我介紹佛法提到業的問題,常強調一句話:「當業報顯現的時候,要歡歡喜喜的去承受!」

是六道輪迴。什麼樣的力量?人的這一種力量,就投入人道,如果是畜生業的力量成分重,就投入畜生道。所以人是依著業而來的。我介紹經典,等於代替釋迦牟尼佛介紹他的道理方法是一樣的,不要以為聽完了:「喔!法喜充滿,諸業清淨!」沒有那麼簡單!這是善男子、善女人先要把握的兩種含義。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是發起。因為參與佛陀的法會,所有的不管在家、出家,甚至於其他的外道在內,都是先要發起這種心。「阿」是一個、「耨多羅」、然後「三藐、三菩提」,「阿」是「無」的意思,這個「無」不是沒有,加上「耨多羅」就是無上,沒有其他比它更高的了。「三」是「正」,「藐」是「等」,下面「三」還是「正」。「菩提」直接翻是有「覺」的含意,說菩提為覺也可以,可是菩提不是覺的道理,不是覺的方法。依於佛陀講的道理方法,這一條路稱之為菩提道,也有翻為「道」。

「正等」什麼?正等於佛或是菩薩,把根機拉低一點,羅漢也是如此。所以必須要發起這一種正當的、目的相等於羅漢、菩薩、佛的意思。

所以發心就是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正在那裡照著去做,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提行;成就的境界還沒有完成之前,就可以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一旦圓滿成就了,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這裡面有行、有因、有果。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應住」的「住」通常解釋為存在的現象,此現象的時間、空間不一定。譬如「常住」是常常住在那裡,可是不一定就不離開,也就是一定是經常住在那個地方,才叫常住。所以一種存在的現象,稱之為「住」。要怎樣把自己發起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常存在,這是云何應住的意思。

「云何降伏其心」,發起這種心,要存在不變的話──當然心本來就很亂,總會變,要怎麼去降伏它呢?「降伏」是調理、或是調適。怎樣使心在亂的情況之下,能夠調理適當,那麼所發起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一種存在的現象,就不會起變化;這是須菩提提出來的問題。

佛言:就是釋迦牟尼佛回答,說:善哉!善哉!

「善哉!善哉!」是什麼意思?如果翻成白話就是「問得好!你問得很好!」

 

須菩提!如汝所說

就是正如須菩提提出來所講的一樣。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是講須菩提提出來所說的。

 

汝今諦聽

「諦」一般講真諦,其實在這裡 「諦」是認真的意思,你要認真的聽。

 

當為汝說

這個沒什麼好解釋的。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一開頭「如是我聞」,那個「如是」跟這個「如是」是相同的,用白話來講,要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這樣的把握你的心,要怎麼把握?要先降伏它!降伏它怎麼樣?不要使它亂!用這種方式來翻,比較容易理解。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可見須菩提聽懂了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所以他唯然,是一種很恭敬的意思。他很願意、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講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