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看看「微塵」是談什麼?微塵也好、微塵眾也好,是以一種最小的單位,慢慢累積而顯現的一種現象,也就是說任何的一種現象,不是一個單一的東西;講頭髮,一根也是頭髮、滿腦袋也是頭髮,對不對?談到這個人的頭髮,一定是微塵眾這種名詞來形容它,用這種方式推理就比較容易瞭解。不能說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人,把「眾」硬要擺在人上面。這裡面關係到人、事、物,以及道理方法都是如此,為什麼?看《金剛經》分法來說,共分三十幾分;其中有一個名相,叫「一合相」談「一合相」是怎麼形成的?於理而言就是微塵眾形成的。
談頭髮,不能只談一根頭髮,如果談一根頭髮就有問題,只談某一片頭髮也會有問題,要談整體!可是要注意,這個整體是人能睜開眼,直接馬上就能看到的,是以人的能力而說。講這個理論在哪裡?它的理論基礎是說,不要說這個人有滿頭的頭髮就算了,為什麼?以頭髮而言,每一個人的頭髮多與少,這個差別就很大!到達某種年齡頭髮的變化,或營養不良、因生病頭髮的現象也不同,涉及到事物也好、理論也好,要從上面去認識。所以說「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不是把三千大千世界打碎像微塵一樣,不是這麼解釋!是說三千大千世界是個很大的一合相,如果一點一滴分析它,就像微塵眾一樣,不是能搞得清楚的,先要把握這個重點。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解釋前面的微塵眾,就知道這一品在說什麼;一開始講到把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多不多?當然很多!可是這個「多」多到什麼程度?看個人的知識經驗、個人的修養條件來看;一般人看人的頭髮,能知道多少?如果是醫生看頭髮,知道的又多少?從事生理學的專家來看頭髮,知道又有多少?常常說三千煩惱絲,究竟有多少根頭髮?天底下我想沒有兩個人是相同,都是一樣多少根的頭髮,怎麼辦?所以這上面告訴「一合相」的名詞。談一個人的頭髮只是一個一合相,名字就是叫頭髮!當然,這很難顯現它的法義,如果深入一點來談這個問題;整個人體是細胞組織起來的,細胞夠多的了吧?如果用細胞這種名字來解釋,大家比較容易思考:
「佛說細胞,即非細胞,是名細胞。」後面又說:「如來說細胞,即非細胞,是名細胞。須菩提!細胞者,即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這樣非常容易就瞭解。
能瞭解嗎?「難!」人除了五臟六腑,每一個部門的細胞都不一樣、作用不一樣。腦有腦細胞,僅僅一個腦細胞的事,就搞不清楚了!為什麼佛陀要談這種道理,因為人有兩種,一種就是一眼看過去這裡有一大堆的人,「人山人海!」像昨天晚上澄清湖棒球比賽兩萬多人,兩萬多人在看棒球,要分性別、年齡很容易;如果要分別家庭背景、教育程度、黨派,甚至所謂黑道、白道,這裡面太複雜了。可是人就是從一個表相來看,什麼表相?就是在「一合相」看概念。佛法不是教人捨棄這個概念,概念不夠!談「水」,天天喝的水,涉及到的水就太複雜?一般說:「水就是水,管它那麼多幹什麼?」說吃飯:「吃飯就吃飯,管它那麼多幹什麼?」這就是人!為什麼?「貪著其事」,就是針對現前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
這裡講「不可說」不是不可以說,不是憑知識經驗能力可以說得清楚的,叫做不可說。看看既然談有一合相、有微塵眾,從整體到最小的很容易發現,如果從不學佛至開始學佛,不學佛的時候對人的看法、跟人相處,學佛之後對人的看法、跟人相處,這裡面就是一個「不可說!」為什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本身在身口意的修行上、在五蘊的調理上,完成的修養,裡面包含一些什麼、具備一些什麼,很容易發現;即使認為原來不學佛,並不知道佛教如何好、佛法如何好,現在學佛了:「佛法真好!」如果說這一句話就是一合相,為什麼?「佛法真好!」人家只要問一句:「好在哪裡?」「好在哪裡?好!做慈善事業、誦經禮懺、做錯了事可以懺悔,太多的好處!」即使會把一部經講出來,還是不知道真好在哪裡?
真正的好,好在哪裡?我常說的但很多人不太喜歡聽:「開始學佛的那一天,用一個本子把缺點統統寫上去,剛開始學佛寫的缺點比較主觀,學佛一段時間以後再寫缺點,一樣一樣寫上去,如果學一年寫一篇、學一年寫一篇,累積下來,再把已修沒有的正缺點劃掉,假使以十年為度,第一年寫了一百個缺點,十年後把它對照起來,還剩多少個缺點?」就很容易發現真正微塵眾,把握了多少!不能說至少現在我感覺活得很快樂。
快樂是個概念,活得很歡喜?就像有一些信徒常常聽我講完課,下了課以後:「師父,法喜充滿、法喜充滿!」如果反問他:「喜從何來,喜在哪裡?」他沒有講錯,至少在那裡聽我說法很歡喜,現在滿心歡喜並沒有妄語,可是「一合相!」只是看了一個表面概念而已,這裡面沒有什麼對與不對!唯一要把握的,學佛本身究竟是以一個人缺失的調理、修正為基礎,究竟原有的這些缺失,是不是愈來愈減少?
以前我常說:「人活在這世間有太多的框框,把我們框在那裡不自在,是不是學佛以後又增加了更多的框框?」如果「是!」肯定根本沒有在學佛,學佛的路都走錯了。因為佛法談「解脫!」世間太多的框框把我們框住了,學佛的目的就是把原來的框框,一個、一個拆掉,原來框在那裡不自在,把它拆掉不就是解脫了嗎?如果因為學佛又增加更多的框框,就會變成所謂的煩惱障、所知障。佛法本身沒有好壞,而是修學的時候,能不能從中得到利益?如果本身不能得到利益,自認「佛法很好,的確對我幫助很大!」千萬不要講得太快,這一次做到了,下一次還能不能再做到?面對人,因為一些不太好聽的話,或一些不太好的事,對兄弟姊妹、家人、親戚都能夠諒解、都能忍,下一次換了不是親戚,也不是家人的時候,能不能忍呢?如果根本是個陌生人,是罵人家神經病,還是說自己的修養不夠呢?
看經文,不要只是在文字上做解釋,而不知道這段經文究竟說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不能從上面著手,把一部《金剛經》從頭到尾都背下來;記得過去有人,以世俗講要跟我鬥法,說這個人有神通,什麼論典可以倒背如流,要來踢我的館,我說:「好啊!歡迎! 唯一條件,在國父紀念館也好、在中正紀念堂也好,或在大的廣場,一定要有電子媒體、平面媒體在場!」意思就是說要跟我辯道,因為我曾經說他們是外道,當這個條件開出去,就沒有下文了。
那時壓迫我很厲害,有傳真、有寫信,這種事情也不是近幾年發生,從我恢復本來面目開始起到現在,常有的事。前幾天還有人發傳真,好心好意跟他解答,結果他最後的結論是:「學什麼佛?」大家看過千佛山雜誌的封面說:「信佛、學佛,可以成佛。」他就否定那個說法,根本不要信、也不要學:「我就可以成佛!」這是前兩天的事:「踢館的人很多!」我常說:「不是人家要不要踢你,而是你能不能做到不被踢!」在四十二章經》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假使人家罵你,用惡言罵,你怎麼辦?他說:「舉火燒天!」好像釋迦牟尼佛很自大,好像他跟天一樣,問題不在這裡,問題是人家舉著火把能不能燒到你,要是被燒到就表示修養不夠;如果燒不著那人家白費力氣。所以佛法是談很現實的,我經常說:「只是在知見上著手不夠!」有一句話不能忘了:「懂得道理好修行!如果連道理都不懂得,要去修行會盲修瞎練,就會比較迷惑於神通,迷惑於奇奇怪怪的現象。甚至有的人找我:「老師父!我如果跟你出家,專門學神通好不好?」我說:「好!就到廚房裡,專門煮飯!」廚房煮飯那就是神通,看看那個硬硬的米,煮出來香噴噴的飯,那都是神通!所以學佛不要完全在知見上執著,可是一定要懂得道理,知道它的法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