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寺茶道研習分享



般若寺茶道研習分享          文/淨玲

恩般若寺與佛弟子協會開辦茶道研習課程,也感恩能跟優秀的吳老師學習;課程上除了教導學員最基本的茶學、茶藝紮實功夫,更嚴謹的是“茶道日常生活規範”、“茶道之美”、“茶道心”的學習與實踐。
 

在茶道班共上五期的課程,從鋪茶巾、燒水、泡茶、奉茶、品茗的整個行茶過程,可以發現每個當下的心念和動作,若能時刻保持覺察的心,離道便不遠。
 

茶,已是一種常民文化,茶文化亦與西方的慢活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在備茶的過程中,體會到唯有心靜下來,速度放緩下來,才能感受到『我』與『物』合而為一,否則,就是對立關係。因為備茶、泡茶、喝茶最忌急躁,一急躁便無法統攝自己的身心,無法放鬆心情,專注一心泡茶、品茗。『平常心是道』,茶與心不可分,用心,茶心方能相映,喝的不再只是一杯茶。
 

『讀』一杯茶湯的省思
 

一、識茶→識己
 

 識茶是泡茶人的功課,是要依茶的現況,泡出當時的最佳狀況,供客人與自己飲用。看待人、事、物亦同,我們是否真認識自己,是否常否定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的缺失?

識茶大致可分為外觀(形狀.色澤)、茶湯(水色、香氣、滋味)及葉底等,各項標準也因茶類不同而異。

外觀:審視茶葉的外形、條索、色澤、.芽尖白毫及是否帶有夾雜物等。

湯色:審視茶湯的顏色及湯液是否明亮具油光或混濁晦暗等。

香氣:判別香之種類、高低、強弱、清濁,是否帶有焦味、菁臭味、霉味等其他 異味。

滋味:審視茶湯之濃厚、淡薄、甘醇、苦澀及活、刺激、收斂性等。

葉底:審視茶葉開湯後茶渣之色澤、葉面展開度、葉片及芽尖是否完整無破碎,並可做為判別茶菁老嫩及發酵程度是否適當之參考。

二、微調→調心

1.泡茶-以澄明沉穩之心泡茶。

泡茶三要素:置茶量、水溫、浸泡時間。此三要素的關係是一種“微調”的關係,就像看待人、事、物也需要用微調的角度來調整自心。

2.奉茶-以虔敬之心奉茶。

茶會有所謂的『一期一會』,就是珍惜相聚在一起的當下,珍惜身邊跟我們一起喝茶的人,因為沒有人知道下一刻,這些人又會在哪裡?就像茶道班的同學是不是還有因緣能再一起上課?

3.品茗-以感恩之心品茗。

一杯茶湯得來不易,要具足多少因緣,才得以品茗這杯茶;從茶樹品種的栽培與管理、茶樹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氣候、水份、溫度、地形、土壤….)、茶菁的採摘、製造、包裝貯存到如何買茶、識茶、如何泡一壺好茶….都是形成 一杯茶湯的因緣。因此,每杯茶湯是如此的獨一無二,必須拋開個人喜惡的執著,將心識轉為慈悲、感恩而沒有分別心。

參加般若寺茶道研習至今已有一年的時間,習茶階段若將之分為接觸→入門→茶藝→茶道→茶禪,目前還停留在第三、四階段學習,想要增進到茶禪最高境界的領域,那就如同學佛是“一輩子”的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 千佛山般若寺
  • 電話:07-3461908
  •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文府路532號
  • 地圖
  • 版權所有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