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菩提寺


生生世世的娑婆度眾,來來去去的菩薩願行。千佛山方丈白雲老禪師,奉恩師 因老和尚的囑咐,於台南市關廟區的山水僻靜處,開創了千佛山 。當年老禪師晉山之時,見菩提寺周圍群峰簇聚有若千佛,故將菩提寺所在地取名為千佛山。

臺灣早期佛教發展的困頓時期,老禪師就已憂心著佛教與佛法,薪火傳承的諸多難題,於是在因緣成熟之下,肩負起如來家業全心培育僧材,並建立起十方叢林制度。縱然當時正處於草創的艱苦期,但他老人家總不忘給予弟子,最完善、無慮的修學環境。

民國六十二年,隨著老禪師德養遠播,便應信眾懇請,接掌菩提寺,開千佛山法派於瀛洲,從此接引無數苦惱眾生,照耀娑婆人間。

氣象萬千的千佛山菩提寺,於民國五十六年開基,是一處十方叢林道場,也是培育出家僧人的搖籃聖地,樸實自在的淡泊氣息,別於一般的香火道場。在不對外募款的隨緣理念下,從最早唯一的三寶殿,拓建到現今的十殿七堂,老禪師的一步一履,都只為延續燈燈相傳的佛陀慧命。

千佛山菩提寺位於台南市關廟區的東南隅,山麓一泓十八公頃的潭水,每當夕照映印之際,霞光氤氳,晴雨俱佳,氣象萬千,是為千佛山之自然盛景。古往今來,常說山水勝處有梵剎,洵然,千佛山便是座落在如此秀麗的山水之間。

千佛山原地名香洋山,又叫大潭山,為丘陵叢聚地,峰峰簇擁,地勢特殊,原為昔台南軍人公墓所在地,早年因堪輿家認此處風水絕佳,官家乃選為為國捐軀軍人安息之所,於潭水間建一長堤得通村地,山林始得以開發使用,日後漸成富戶人家卜葬之所,墳墓 集,陰氣日盛,威脅鄉人之安居,乃有建寺之議。

法不孤起,緣合方生。是時鄉民有賴種竹採筍維生者,總在凌晨(丑時)即入山打筍。一日,有人適見一團瑞火從天而降,乃競相走告,仕紳父老遂卜以為建寺之所在地,關心地方之仕紳父老紛紛解囊籌款,乃購得二分地搭建瓦屋一間以供佛,即「寺」之伊始,「菩提」之濫觴。

當時為覓一看守者,鄉民管理委員會乃於佛前占鬮,所推舉者無一應卦;一日,有他鄉婦人一名虔誠來瞻禮,眾人慫恿一試,七順筶終於出現,是為意中人選,婦人亦以此一不可思議的因緣,從此捨俗與青燈為伴,長侍佛前,後披剃於開山德泉老和尚座下,為普聖尼師。

隨後德泉老和尚邀請一位善信謝桂枝居士來寺經理,謝桂枝侍佛虔誠,常年茹素,住在歸仁善化寺,與菩提寺也有深厚的因緣。此時適她抱病居家,當時德泉老和尚年高八十四歲,知道要守護這塊剎土,必須善選人士,乃堅請居士上山,居士感於德泉老和尚的誠意,不忍拒絕,乃答應上山看看,見到鐵皮厝中供奉的是原放於善化寺的三寶佛,自然產生一份熟悉之情誼,遂跪於佛前祈願,如能一週內身體康復,即願長住菩提寺以迄終老。不到一週,三日後病況即已消除,以此因緣,居士遂長住菩提寺了。

早期寺院由四十位鄉梓仕紳父老組成之管理委員會負責,居士則幫忙種植鳳梨、荔枝以營生,為發展寺院之建設,管理委員會遂由鄉民代表交還給寺院,這時一切建寺所需乃靠普聖尼師與時任當家的謝居士四處奔走化緣,日後以緣化籌募所得,續購入六、七分地,菩提寺寺址始略具,於是籌建大雄寶殿;興建期中,德泉老和尚圓寂。

六十一年大殿完工,在因緣和合之下,謝桂枝禮得修養高超的雲老禪師首肯為住持,但有一條件,便是居士必須出家,這其實也是雲老禪師的慈悲善巧。因為早期民風流行居士住寺理寺,甚不如法。在此一機會下,居士終於投禮於雲老禪師座下,披剃出家,法號如音。翌年雲老禪師入山視事,九月晉山,正是龍天歡喜推出,名山欣慶得主。

雲老禪師無時不以「荷擔如來家業」自誓,自受任菩提寺之住持後,乃營運規劃,立意將千佛山菩提寺建為一處佛教叢林,十方道場。

菩提寺自雲老禪師接掌後,秉持清淨、莊嚴、淡泊的禪風,不事緣化,一切建設隨緣進行,於緩慢中成長,涓滴辛苦經營,終於漸漸地由原來的一殿而擴展至八殿,並有一座高達八丈四尺的巍然大佛,一座金剛經寶塔,顯示著叢林的理想正逐步地在實現,而這一切也正是雲老禪師為教盡心,為法忘我,於硬體設備上,為眾生完成的成果。

七十一年雲老禪師創辦千佛山女子佛學院,第一屆學生甫入學報到畢,普聖尼師示疾,在眾人晝夜不輟的佛號聲中入滅,雲老禪師主其後事,導歸極樂,這也正是菩提寺發展前後的一個分水嶺線。此之前有募化緣款,僧人不免俗務;此之後為老禪師的正法弘化,僧人嚴禁化緣而著重於實修,更廣弘大乘法要於淋漓盡致。

  • 千佛山菩提寺
  • 電話:06-5958106
  • 地址:台南市關廟區松腳里旺萊路466巷1號
  • 地圖
  • 版權所有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