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嘉義講堂
雲老禪師應雲嘉南地區信眾之請,於嘉義市西區一角,清幽雅致的環境設立嘉義講堂,在視野綠意盎然的寬敞空間中,靜慮禮佛,有著介於都市喧囂與鄉鎮岑靜間的便利與純樸。 89年9月嘉義講堂落成,百餘坪、分二層樓的空間,是散佈佛陀思想的園地。古色質樸的門屝;跨步入內,迎面而來的是設置簡約的知客室及平易近人的知客師。再望向室內深處,金色莊嚴的三寶佛端坐前方,一如佛前燈映透柔和的光暈,恒永無別地寄予眾生佛子溫暖的懷抱,及無限的光明希望。 告示欄上的各項活動與課程訊息及介紹,透露了千佛山嘉義講堂蓬勃的弘法願景,也說明了這是個佛法僧常住的寶地,入得門來,必能體獲無上菩提。 常住僧眾在雲老禪師身教言教的影響下,特別感觸修養圓熟的過程不可略去願望理想的建立與實行的深度,而「修養」向來是菩薩行者自度度他所仰賴的本錢。理想,像園丁耕耘,不僅要有專業知識,還須要具足恒心和耐力。而大乘行者的無私虔誠奉獻,少不了菩薩為他無畏的精神,須具備解脫道上般若慧德的身骨。 願望與理想既關乎佛法的流佈,藉教學相長激勵修行,將佛陀的言語化為現代的語言,從佛學講座、讀書會、靜坐止觀、法會共修、念佛共修的課程或活動中,引領居士從學佛而身心安住;不論靜動態,凡是能夠契理示法,叩應佛法之所在者,就是啟動修行、開拓自我的樞紐。除此,也不乏書法、烹飪教學及各類聯誼活動等。 嘉義地區民風純樸,尤其嘉義人的性格中特別有一股重感情的特質在,往往當困惑挫折時,他們希望透過師傅們知見修養的第三隻眼,得到佛法的開解;平常一踏進講堂,也是話匣子一開就不離佛法的研討。 一般總說來者即有緣,但從這裡的景況看,不僅有緣,更是有心。知客室裡,淡淡的茶香、真醇的法味,來者直指問題,只為尋得生命的座標。而僧眾入境隨俗所付出的情感與關懷,與嘉義信眾濃郁的人情味相融,釀造了家的味道,使得大夥回到講堂像是回到心靈的家。 |
散佈佛法、接引學佛是各講堂對外的一大課題,是僧眾任重道遠的無盡學習。在法寶珍貴難逢的饒益之下,也必然能喚起迴響,絕不孤單,於是慕道而來的學佛者有新有舊,更有他們的親眷好友。久而久之,居士們齊力為教為法護持奉獻,成立了護法會,護持佛陀正法,珍惜這一處特別有感覺的辦道天地。 以道和分享為前提、發心為動力,居士認真地扮演起講堂志工的角色,邀請並肩學佛的信眾也加入護法會,有效率地成立了聯絡網,並以同參好友的身分落實護法會員的關懷鼓勵。發生迷思困惑或佛法問題時,他們向師傅請教探討;每月舉行慶生會,為彼此拉近距離;遭遇困頓時,互相關懷支持。這立居都會中的道場,以共同實現、互相成就而入世關懷,以覺悟的道理方法為之注入了生命的活水及情誼的滋潤。 對於來到講堂學佛的信眾,他們不遺弘化之餘力,並廣結眾生緣,與居士一同分享佛法之餘,也關懷貧寒,體行施受平等;他們親近大眾,走入醫院病房關懷病患,體觀生命的病苦。 「捨自我」、「要盡心」,雲老禪師的法語有如響鐘敲擊在心尖,不是嗎?所謂懂得道理好修行,可見道理是行的基礎,是前頭的導引。好不容易懂得道理以後,還得看個人的實證工夫!從無數次的親身經歷中放下自我,捨去抱怨,以方便之門行善巧之法,以慈悲之功饒益眾生,這就是菩薩的修養與氣度。而不管做什麼,去「做」才有機會從中經歷,面對緣境,認識自我,提昇修養,發揮智慧,完成功德。 莫問來時路,且看今朝是否盡心盡力?走過昨日,把握今日,規劃明日!晨曦在眼底,花兒自開落,覺法存心中,只待法的內涵具現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