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寓言故事《鴿王本生》

鴿

師:方

員:釋

佛陀的教育,感化的對象不分年紀、沒有貴賤、無有階級、平等無差的對待每一位眾生。此眾生不止於有思想的人的一類,還有諸多依著人而生存的傍生情感動物,以及人所不能察覺的植物(非有情)或礦物(無情),此等等輩都是智慧的覺者所思及的對象。閱讀佛教典籍,除了教導離苦得樂的深奧義理,更有諸多精彩的譬喻、寓言及辯論等令人拍案叫絕的生活哲理,佛陀於生活深入的實踐與體驗,令2500年後的我們依舊產生共鳴,依舊尋著這條古道,為般若涅槃的「彼岸」邁進。今以一則佛陀的本生因緣故事註一,共同探尋道的蹤跡、法的喜樂。

昔有一鴿王,領眾五百;一日,群鴿隨王飛進了碩果盛開的御花園,歡心鼓舞的覓食。眾在美食當前、食在忘我之際,皆不知國王已在不遠處觀望、盤算,心裡想著如何活捉這群現成的鮮鴿,做為宮廷一道道肥美的佳餚。就在國王的一聲令下,號召獵人,一網打進,補盡這群不請自來的貴客。開心的國王,每天吩咐廚子用上好的米與肥嫩的肉來餵養,好增加鴿群肉質的鮮美;這等待舌尖上的美味,只需時間的到來,就有鮮嫩多汁的宮庭饗宴。

在牢籠內,眼看眾鴿不知節制的(ㄏㄠˋ)食,鴿王心懷慚愧,欲令眾得解脫,語重心長的說:「佛言貪是萬惡之源,眾卿看到了如毒藥般的佳餚,無法克制自己的慾望,仍舊貪食,最終是會喪命的;如果想要存活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絕食。」被美食迷惑住的鴿群們,看不到將來的危險,回答說:「反正已經被關起來了,是出不去的,美食在眼前,不吃白不吃呢!」鴿王無奈,僅言:「縱情貪欲,最後是會送命的!」日後鴿王每天絕食,並且一心專注唸佛,身體漸漸嬴弱,伺機且足以穿過牢籠裡的細縫,展翅高飛,臨走前還不忘提醒同伴們,如實的做,也能獲得一樣的自由。鴿王者,即佛陀前身是也。

小故事中含道理,眾鴿視短,惡難當前,不自節制,著眼小利,被主觀的感受迷惑;縱仍有機可得,也招架不住貪欲心作祟,錯失良機,小命鳴呼矣!經言:「貪欲,謂於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厭足也」註二,眾鴿有樂可圖,即時行樂,何樂不為?唉!明知大難臨頭,卻做不了心的主人,尋因就果,經云:「多欲,因前世縱恣貪欲,心無止息,故感今生業習不忘,倍復增勝,而生貪著也」,「無厭,因前世貪求不已,展轉馳逐,故感今生業習不忘,欲心轉盛,用之無度,求之無厭也。註三」這是經中闡述貪欲的二種果報現象,心不知足,多欲無厭,自束自縛,隨無明迷惑,輾轉不已,最終淪為心的僕人呀!

且觀鴿王,懂得慚愧懺悔,深知惟有絕食一途,才能突破牢關。貪為眾戒的禍首,「種種愛樂的貪求,能障三無漏學中的戒學。註四」要先戒貪才能生定,有定才能生智慧善法。鴿王不被誘惑,發勇猛心,一心精進,只為出離,重獲身心的自由。身為鴿首,尚能潔身自愛,不為逆境屈服,不隨群眾逐流,恪守其志,知而後行,實是吾「人」可以效行的。

若能於平日做適度的規範,耐心的調整,謹慎的自律,則修行可以積少成多,智慧可以滴水成河,最終,亦能如佛陀累世德養的漸盈,而後成就無上正覺之大器矣!

參考資料:

註一:《大正新修》第三卷--本緣部第34頁,《六度集經》之「鴿王本生」。

昔者菩薩。身為鴿王。徒眾五百。於國王苑翱翔索食。國王睹之。敕令牧夫率網張捕。其眾巨細無有子遺。籠而閉之。食以粳米肥肉。太官以供肴膳。鴿王見拘。一心念佛。悔過興慈。願令眾生拘者得解。疾離八難無如我也。謂諸鴿曰。佛經眾戒貪為元首。貪以致榮者。猶餓夫獲毒飲矣。得志之樂其久若電。眾苦困己其有億載。爾等捐食身命可全矣。眾對之曰。見拘處籠將欲何冀乎。王曰。違替佛教縱情貪欲。靡不喪身者也。己自捐食肥體日耗。間關得出。顧謂餘曰。除貪捐食可如我也。言畢飛去。佛告諸比丘。鴿王者吾身是也。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註二:《三藏法數》P.473下。

註三:《三藏法數》P.52下。

註四:《唯識學概論》P.14 。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
  • 千佛山女子佛學院
  • 電話:06-5958106
  • 地址:台南市關廟區松腳里旺萊路466巷1號
  • 地圖
  • 版權所有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