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禮節行儀基本認識

學佛須先歸敬三寶

三寶是一切眾生的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

 

何謂佛門二眾弟子?

    所謂二眾是指緇、素二眾,即出家弟子與在家弟子。

    出家弟子為內護:衛教護法,薪傳慧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在家弟子為外護:恭敬三寶,衛教護僧,供養四事,福慧雙修。

    (註:所謂四事即衣、食、藥、具)

 

何謂佛門四眾弟子與七眾弟子?

   佛門二眾再細分為四眾與七眾;所謂

四眾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七眾是比丘、比丘尼、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

 

     佛法是覺悟之法,講究修心養性,清淨身、口、意,以清淨、莊嚴、淡泊為指標;誠中形外,故自然呈現莊重優雅之行止威儀。

常謂之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何謂海青?

      海青是學佛人於殿堂內穿著之法服;著海青要捧掌懸立,有收攝身口意的神效。

      老師父在佛法‧眾生‧願中說:

   「海青又稱大袍,依黃袍的形式稍加修改;黃袍,原為唐高祖武德初期,天子常服黃袍,衣袖寬闊,著之自在;李白詩說: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形容廣袖之舞,有如海東青。按吳中稱廣袖之衣為海青,引申僧袍袖廣,稱之海青。唯大陸叢林中流傳,謂海青之名,取其海貌,浩瀚深廣,能容萬物;取彼波浪,飄逸灑脫,自在無礙;取其色澤,青出於藍,代代更勝。意在鼓勵策進,不同凡俗。(註:海東青乃鳥名)

 

     什麼是問訊?

1.〝問訊〞之意即同打招呼,比方行進間遇到師父或同道,當主動合十微笑或稱唸佛號一聲以示祝福致意,是親切、自然、恭敬、虔誠,禮貌的一種招呼法,這就是問訊。

 

2.另一種是正式的禮儀 ──問訊禮:在佛堂禮佛三拜前後用之,分述步驟如下:

1)向上站立,雙手合十當胸,雙腳八字站穩,後二前八。

2) 領納:左掌握右掌,身子順勢前彎30~45度。(表虔敬領受佛恩教誨)

3)頂戴:身子回正,兩手改為三寶印——兩手食指、拇指尖相碰,呈三角型

拇指成一線上舉齊眉,餘三指平放合攏,上下相疊,右手在上。

(佛法難遇,我今得遇,頂戴奉行)

         4) 雙手收回,合十當胸。

       將以上四步驟動作連貫起來,一氣呵成,就是〝問訊〞禮。

   

※ 通常問訊之後,接著禮佛三拜,禮敬三寶——佛、法、僧。

   禮佛,兩足尊;禮法,離欲尊;禮僧,眾中尊。

 

為什麼要頂禮?

   頂禮是至誠恭敬,放下自我,肅穆身口意之至敬禮拜。

   行禮時額頭要著地,一般謂之〝五體投地〞(額、兩手、兩膝觸地),此為國人古來禮天、地、君、親、師最虔敬尊貴的大禮,所不同者,禮敬三寶時,兩手掌觸地後要翻掌(手心朝上),以示求福、求慧虔敬之心意。

 

禮佛為什麼要翻掌?

佛陀是福德、智慧修養圓滿達極頂點的覺者,為人中之至尊者,故云〝兩足尊〞。最早印度人禮佛,以雙掌承佛足,或行抱足禮,以示向佛求福德與智慧;而今頂禮於福德、智慧圓滿的至尊佛陀前,希望自己也能學習佛陀的精神,也能圓修福慧,功德圓滿。

 

學佛人的稱呼:

稱僧人為〝師父〞,年長者為老師父,年少者為小師父;與師父單獨面談時,稱〝某師父〞──法號中的一字,或稱師父即可,不必再加法號。

佛門視在家學佛是〝居士〞。

在家居士彼此之間恰當的稱呼是〝某居士〞或〝大德〞或〝菩薩〞,(相互之間不宜喚師兄、師姊)。詢問:請問師父德號?或是:請問師父上下怎麼稱呼?

    

書信:

信封:1. 一般通用                     法師         道啟  (或用慈啟)

 

2. 對年長耆宿尊稱              老法師         

對禪法特有修養的耆宿尊稱   老禪師(或尊者)   

對已退居的長老耆宿尊稱      長老尊者        

 

3. 居士間彼此討論佛法書信往來,一般可用〝淨啟〞。

(〝淨啟〞通用於平輩,或長輩對晚輩,師父對居士)

如對年長者以示恭敬時,可用〝慈啟〞。

常見流通信件寫  ○○○大德  敬啟,實為錯誤之用法。

 

4. 如何正確使用〝敬啟〞?

 

5. 署名方式:

(1) 已皈依,對師父自稱:三寶弟子○○ 頂禮 (或合十)

                    (2) 居士彼此間通訊可用〝合十〞,熟識者才可直接署名。

 

     為什麼佛門把晚餐叫〝藥石〞?

佛陀時代,佛弟子均行托缽,日中一食,餘致力於禪修靜坐;佛法傳至中土,逐漸演變為叢林式的修行道場,刀耕火種,苦行經營,因作務之故,晚間遂行進食,用以療饑;或為病者開方便,所以稱為【藥石】。

 

     食儀:

  1. 聞雲板聲準時進五觀堂,入座前先向監齋菩薩行問訊禮。
  2. 依序自取飯菜,靜默勿語。
  3. 受食前:靜心端坐,待火點打後,師父擊鐘,隨喜合掌念食存五觀。

           未受五戒、菩薩戒者自己默念:〝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法界有情眾,皆共成佛道。〞

  1. 端碗:龍口含珠。
  2. 持箸:鳳頭取水。

         前三口少啖:第一口默念  斷除一切惡

                               第二口默念  誓修一切善

                               第三口默念  願度一切眾

6.禮節:食時──不交談,不咬嚼出聲,不遺落飯食,不顧視他人。

受食已──合掌感恩,靜默出位。(若遇團隊活動時,另隨團隊規約行事)

 

     佛門禮節:

1.出入三門或殿堂,要行走兩側,不可擅走中門。

2.到寺院參觀巡禮,先淨手,脫鞋帽,入大殿禮佛:先行問訊禮、再三拜圓禮。

3.不可於大殿中央的〝方丈位〞及後方的〝出食位〞禮拜。

4.二人以上並排同時禮佛,宜自然相候照應,起落整齊一致,學習謙虛、禮讓、共識。

5.當參與寺院法會或課誦、共修等活動時,必須學習隨法師之引罄聲,與大眾一同禮拜,不宜擅自或快或慢。

6.行走間遇到師父要合掌自然打招呼(問訊),遇師父站立講話或行走間均不宜禮拜。

7.當頂禮師父時,宜視師父之反應而行禮,恭敬不如從命,令一拜即一拜,令問訊即問訊,不宜擅自多禮,反成不敬之我慢禮。

8.佛弟子應處處表現禮讓、謙虛、和樂、包容、虔誠、助人、愛清潔等之良好風度,入佛門即入歡喜地,修養自己,展現佛弟子優雅的風範。

9.隨喜早晚課應注意事項:

a.不可在殿堂內穿脫海青。

b.受菩薩戒搭縵衣者排在最前,其次著海青者,未著海青者在後;優婆塞在前,優婆夷在後,次序井然。

註:優婆塞通常站立於東序,但若未著海青時,則須排於著海青優婆夷之後。

      c.  進殿堂先禮佛三拜,對面捧掌站好,保持肅靜。

d. 在殿堂內不可交談,必要時須輕聲細語,不可擾眾。

e. 繞佛時,合掌出列,轉向佛時自動放掌(不必問訊),直到轉四字佛號時再合掌。

f. 與前一人相距約一手臂長之距離,隊伍要相銜接,相連不斷。

g  早課畢:禮七佛滅罪真言一遍,長跪合十回向。

h. 晚課畢:禮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神咒一遍,於殿外合十回向。

        (回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法界有情眾,皆共成佛道。) 

回列表頁 下一則
  • 千佛山台北講堂
  • 電話:02-89312611
  •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5段53巷1號
  • 地圖
  • 版權所有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