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前赤壁賦》賞析

蘇軾《前赤壁賦》賞析

 

 授課老師:方莉菀老師

學員:盧大菊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ji)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作者簡介

       蘇軾 生于西元1037 ,卒于西元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世稱蘇東坡。他是北宋的大文學家,才氣橫溢,文章如行雲流水,詩文書畫無一不得心應手,而且精研佛學,共寫了一千七百首詩詞和其他作品,,但仕途不佳,一生宦海浮沉,飄泊無定,但這也给了他機緣 他又能常引用前人典故,使得文詞更有渲染力,令人贊服。

 

賞析

        蘇東坡在這篇《前赤壁賦》的第一段,先用三句把時間、地點、人物交代清楚,接下來描述景色,意境及活動。徐徐道來的文字卻是一句緊接一句, 節奏緊湊,讓讀者也像跟隨著他們一起泛舟遊於赤壁之下,身處其境,遊覽於群山水色之間。句子穿插了古文經典、卻也清新簡潔,清楚明瞭。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唱歌和客人吹簫。歌詞不哀但客人的簫聲卻是無限悲涼, 令人悲傷。這裡作者埋下了伏筆,為第三和第四段的主體佈置了背景音樂,掀開了序幕。

        第三段,作者採取與客人的對話, 借用歷史故事對比倆人對生命的看法,客人感嘆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無常,就算是一世之英雄豪傑也無法保留生命、權力和財富,覺得人生應及時行樂,享受天地蒼穹給予的一切,表態了他豁達的人生觀, 蘇軾的一問,客人的一答,提供了另一平台讓蘇軾借回應而闡述他對人,生命及物的看法。

        第四段,蘇軾藉回答客人對人生無常的感嘆,帶出了這篇賦的主題思想,表述了他的人生哲理,對人生、事與物的看法。他認為天地萬物的變與不變,生與滅,都有其自然性及因緣,人又為什麼一定要起擁有的意念和執著,蘇軾的這段回答蘊含了佛理法義,寫出了佛教的有非空無思想及眾人貪瞋痴的執著,這些都反映了佛法對他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作品之中流露出甚深佛理及禪機的,蘇軾可說是代表者之一。

        第五段,寫客人聽了蘇軾的話后,轉悲為喜,再舉懷暢飲,不覺時間過得這麼快,轉眼天已快亮。

        蘇軾文筆和用字的精煉有力,在這首賦裡可以輕易列舉,賦中有至少十二個句子到今天還時常被世人當著成語應用著,現列為下:

1.滄海一粟

      2.正襟危坐

     3.遺世獨立

4.不絕如縷

5.杯盤狼藉

     6.羽化登仙 

7.餘音嫋嫋

8.旌旗蔽空 

     9.橫槊賦詩。 

     10.水波不興

11. 如泣如訴

     12. 山川相繆

        這就無怪乎在眾多的詩人中,林語堂最偏愛蘇東坡,並給出理由:「蘇東坡本人心智上才華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寫的每一行詩上,正如我所看見他那幅墨竹上那烏黑的寶墨之光,時至今日,依然閃耀照人。」

 

上一則 回列表頁
  • 千佛山女子佛學院
  • 電話:06-5958106
  • 地址:台南市關廟區松腳里旺萊路466巷1號
  • 地圖
  • 版權所有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