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報到
報告:授戒心得
學生:釋蓮善
授戒與五百多人同為戒兄弟,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及精進的老人家,一起學佛出家修行,有佛法不思議力的感召,使能度化無量無邊已發菩提心的緇素二眾。
能捨俗出家,登壇授戒,要具足無量福德因緣,事才方成。壇場裡晨起的戒子,如有一人醒來,就有接二連三的連鎖效應,每人都想把握時間精勤於道:有的在寮房裡盤腿打坐、有的至功德堂前為歷代祖先誦經,期使之聽聞、為其增長來世善根;而更多的戒子是早早迎向晨裡那寧靜無染的清涼壇地,拜懺悔過,祈求領受無上的三壇大戒。所言三壇,即隨佛出家之佛子,依律制授 “沙彌壇”、”比丘壇” 和 ”菩薩戒壇”。授戒之意,經云:「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無授戒不得習學戒律、不得修習防非止惡的法門,因染心未斷,惡業從生故。不授戒者,入道無門,成道無戶,是以外道難以達道。所以「剃髮染衣為相,受持淨戒為性」。
「梵語沙彌,意為 “勤策”:謂能勤修眾善,策進心行故。又云 “息慈”:息惡以斷除世間的染污,行慈要有智慧與福德的培養。」沙彌戒著重於為人弟子該有的基本禮儀,尤首尊師重道,於一切師長皆應恭敬作禮。見人作禮者,可消除驕慢心。中國儒家亦重禮的修養,孔子認為用 “禮” 來調整吾輩的行為,比用刑罰更達收攝之功。學佛要建立起穩固的基石,要有正知正見、磚瓦的碓砌,才能架起高廣聳立、甚深禪定的智慧修養,由淺入深方能有漸修入於頓悟的契機。出家受戒亦如是,「戒寶非踰跨可求,佛制必相應方授。未有不歷沙彌行業,而直趣大僧名位者也。」是以先有沙彌,方能登壇正授具足大戒。此大戒是正法久住之根源,僧伽蕃衍之命脈,立僧倫,佛法興。毘尼律法為佛陀於成道十二年後,觀有漏因緣事起,為護諸比丘、比丘尼之法身慧命,禁防貪、瞋、癡三毒,調伏身三(殺、盜、婬)、口四(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七支造作,廣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之無量律儀。佛護眾生如護子,於《金剛經》不斷複述:「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附囑諸菩薩」,是大慈愍父也。
西天弘化,遠傳東土,宿世善根,緣起因合,摩訶衍法,廣大中華。菩薩妙善戒法,不畏一切困難,不厭一切眾生,以眾為本,自度更要度他,自利不飽私囊,利人方便教化。學習具足戒是聲聞學法的基礎,旨在自身的規範,防非止惡,以斷煩惱為本。進求菩薩大戒,誓眾善奉行,饒益一切有情。菩薩渴求出離之心,不限己身、他人並進,聊勝聲聞之厭苦,「眾生有病我亦病」,是大乘佛法慈悲為懷的精神故。受持菩薩淨戒,心必要觀想諸佛海會,以十方如來為師,以諸菩薩為同學等侶,以諸賢聖精進不息之心為己力,願樂四弘,直趨寶所。體得正知正見難聞、出家修行難遇、菩薩廣大因心難行,今逢此殊勝因緣,頂戴菩薩妙戒,當為如來家業而努力,盡形壽乞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果。
在戒場除了500多位弟子得戒以外,還有更多的有情眾也在與會期間得到利益。佛陀廣開方便,為我們人類肉眼所看不到的、聽不到的世界,傳授幽冥戒。有兩類眾生得授此戒註1:一者中陰身、二者鬼道眾生。此戒是有時間性的,通常於放燄口時普度普施,或作水陸法會,或在開大戒時,在上述時間內,以功德作無遮普施,才授予幽冥眾生的戒,讓他們種下菩提種子。此次三壇大戒期間,就有幫所有戒子的歷代祖先授予幽冥戒,期間傳唱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誓度地獄一切有情的聖號,祈求拔度祖襧先亡諸苦,脫離鐵圍山之幽暗,入於無量光明佛海的庇護。值此因緣,得授佛戒,去暗向明,待種子萌芽,漸染薰習,趨向菩提,同享法味。是以戒子們無不攝心,弘唱諸佛十方三寶,邀請歷代辛勤開墾的祖先,前來共相受戒。眾僧和合祈求的力量,實在莊嚴,聽者無不動容。
而眾戒子每日傳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聲聲佛號,時刻提醒我們不該有時間就散心雜話,努力精進才是。當時刻觀想娑婆導師教化眾生的成就、口誦教主的聖號、於身虔誠謙悲的合十於胸,將散亂的身口意三業,想像此猶如密教的三密結合,時刻浸沐於佛號的法音裡。每晚重要的功課「懺摩」,是梵語ksama的翻譯,《南海寄歸傳》說:「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口云懺摩,意是請恕,願勿嗔責」。意思是將自身所做的過錯,生起慚愧心,向他人發露懺悔,不掩己過,請求得到原諒。《涅槃經》云「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懺悔才能得安樂」。又如古人所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所犯的過錯,從無始以來一直累積成為惡的業習,無形中傷害多少、殘害了多少有情生命無可計量,因為無明無知不知悔改,才使我們生生世世在漩渦裡流轉,隨業再造,甘於沉輪,才有現前種種苦果的現前,苦不堪言。今生往世,能憶及的是非造作,自誤誤他、毀人毀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壇場中大眾共同發露悔過的力量,由深的引發每個人的慚愧心,悲淚泣下的於法王座下求哀懺悔。
另外一大體驗,就是過堂,對我這菜菜鳥來說是實是新奇。五百多位戒子從大殿分東西兩單,魚貫整齊的步入五觀堂,一路持誦佛號,井然有序的列隊而行,前後只需一刻鐘即可定位用齋。齋堂的坐位因為需留走道給行堂的同學添菜,同學們的坐位是背靠背而坐,坐位雖小,但於此受供感恩之心卻是無限。大寮發心的義工菩薩每天零晨三四點就已經開始早鳥的忙碌,為大眾們準備滋養色身的菜餚,每看到過堂配好的盤中飧,心中很是為他們讚嘆:忙於人前,食於人後,甘之如飴。過堂時也多有信施來拜齋,施主們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護持,實是要心存感激米飯中「粒粒皆辛苦」亙古不變的道理。所謂過堂,於佛教中指大眾一同進齋堂,依一定的行儀規矩一起用飯,用餐時的菜、飯、水果、都有專人負責配菜和增減,這些負責的人稱為行堂,行堂的工作重在遞菜的反應,也就是隨時替用齋同學填補飯菜的不足;還有齋後誦「結齋偈」約莫十分鐘的時間,行堂要將所有碗盤收齊,以不耽誤接替洗碗工作的同學。所以行堂的工作於臨場的應變很是重要。在戒期間,有很多年紀大的或是國外來的戒子,對行堂的工作很是苦惱,這猶如訓練營般的體能訓練,都深怕自己做不來,所以他們需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過堂還有一門很重要的學問是”禁語”,「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就是要收攝我們的身心,專心受供,所以「大眾聞磬聲,各正念」。單從吃飯這門學問即可明瞭佛教的細行實在是肅靜又有效率。
在戒期最引發人起敬感謝的,莫過於為成就這些戒子得戒,勞心勞力付出的善信大德、義工菩薩、全體戒師父們,以及十方信施護持的布施。於食衣住行,四事供養,無有匱乏。色身需求的飲食,僧伽所需之三衣缽具、棉臥盥洗用具、課程教學安排,以及群體生活最容易互為傳染的感冒疾病,皆拜戒師父們多年的傳戒經驗、累積的智慧,將所需安排分配的井然有序。尤其是醫療方面,提供了中醫與西醫多元的需求,聘請各方專才,先行以舒絡筋脈,解氣緩血,再求對症下藥,給予營養品或藥物的治療。另有大寮師父貼心為眾準備的養生荼等等,花了不少時間及精力熬煮,給大家補補氣、加加油。另外在每週末湧入的護持者、遊覽車,為數亦不少。在三壇佛力的號召下,「傳戒會啟,尸羅弘宣,設齋供眾植福田,說法利人天」,信徒們前來拜齋,聽經聞法,「齋主眾等,福慧廣增延」,個個無不法喜充滿。
事要有成,眾緣需足。深感台灣佛教能弘揚,是七眾弟子共同的努力,各開山長老殷勤的教化,現代媒體科技無遠弗屆的傳播,使號召海內外的佛子共襄盛舉披剃受戒。是以「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是戒師們的再三叮嚀,要吾輩新戒好好用功,謹遵佛制,依教奉行。
參考資料:
《佛事問答》
註1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法筵-->幽冥戒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