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悠悠」 讀後感
行者部:釋蓮恩
是甚麼樣的尊貴來歷? 又是多麼虔誠的深願? 吾等又何其有幸能遇上擁有如此偉大,慈悲與智慧並備的禪行者菩薩上白下雲方丈和尚。每每閱讀其描述自生之作,總有無限的佩服,感恩與不捨。
7 歲才正要入學與同儕學習的快樂童年, 因著自身的不同凡響因緣而呈現出家道業身。這樣的身分自然非一般人可承受,但他卻能適應良好,而且天賦異稟。禪行者利根風範由此開始紮根醞釀。遵循上虛下因長老教誨,敬畏如父。
在大學求學之時,一段讓人椎心難棄的愛情考驗,展現出禪行者的定力與荷擔如來家業的決心,畢竟非我庸碌之輩所能忍受,走筆至此,不禁為之掬把眼淚。芸芸眾生結婚生子天經地義,到底是菩薩來著,一念覺,成就千佛山法脈,吾等受益者飲其法乳,能不感恩,續師遺風?
為了磨練心志,且深怕自己因著自身天賦而心存傲氣,決定大江南北參學。參學除了可鍛鍊身體,磨練心志,更要有智慧判斷化解種種境遇,否則不過是雲遊一遭罷了。這位禪行者有 上虛下因老和尚的刻意栽培及高於一般人的敏銳靜慮能力,三年行腳除了展現個人機鋒睿智,更成為能海大師梵藏二密的入室弟子且繼承衣缽,這若非有宿世因緣與慧根,實非此輕輕年紀可以成就的,又一次顯現老和尚來歷不凡。
行腳參學重在能提發問題,而且絕不可以外相來分別修行者高下,若是如此,除了顯現自身修行方向錯誤外,將失去真正得道機會。老和尚曾遇一僻居山洞的頭陀行者,給予智慧提示:「境從緣起,緣由機發,機起自心,心生念動,惑如影隨;因而導致能所雙變,展現愛厭善惡等,此即為眾生的無名煩惱。」眾生就是皆為情緒所影響,無法能所泯滅,思量即乖,靈明之心不能顯。老和尚幾十年耗盡畢生精力,不吝回饋眾生其獨門見解;止:止於一念,研究、分析、認識,觀:觀照菩提,察覺,返照。這樣的法寶,後輩如我者,要好好珍惜運用,真不要辜負老人家一生心血。
33歲那年端午是老和尚的人生轉戾點,應供回途中被脅迫拉去當軍人。由一名和尚驟然成為軍伕離鄉背井來台灣。身心遭受如此巨大變化。竟能安然承受,可見其忍辱功夫與定力,但也因此老和尚不喜過節,由此可知那是多麼讓人難以平復的傷痛。
不過因緣如此安排,必有其因。老和尚從小即在佛們中長大,在這十多年的戎馬生涯中,讓老和尚經驗許多世間種種險惡,也學到許多世間法,菩薩度眾生八萬四千法。六祖亦曾說過:佛法不離世間覺。 偉大禪行者沒有忘記自己的願,終於因緣圓滿退役,再度成為一位歷練豐富的比丘。
當然行腳台灣是必要的,必須了解深知才能行願。隨緣度化,參學善知識。但一切皆讓老和尚失望,大部分寺廟被日本化,更無正知見。也因為如此,更讓老和尚要把所學所知及大陸叢林規矩傳承下來。不只為師命,更為天下蒼生,那菩薩的悲憫使命,始終在其心中念念不忘。今日千佛山應是台灣少數具有大陸叢林的原味且在佛教界中默默耕耘,如同老和尚與世無爭又富有內涵,如夜空最燦亮明星,靜靜地,清淨、莊嚴、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