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棉
心得報告
學生:解心
「為什麼要出家?」
「在家不是也可以行善助人嗎?」
「因為我是個宗教狂熱者。」
還記得我來菩提寺之前,去了趟鄉公所,辦理國民年金保險加保業務時,與當時的承辦人員閒聊談了這些話。他問我怎麼會投國保?這麼年輕不用工作嗎?我告訴他因為我要去上佛學院。他一聽又詢問我是否有出家打算,得知我有此意願時,甚是驚訝,我則是這樣熱血沸騰地回答他。
的確,很多對於佛法不甚了解的人,會很單純、簡單地以為,出家人不也就只是吃吃素、念念經、辦辦法會,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因為這些事現在很多居士也有在做;更甚者,也些出家人未守清規,出了家只是換了個面目,其餘種種也同在家差不多,更讓世人輕瞧,反認不如在家修身養性,多做公益善事利人。
其實我並不反對這樣的見解,的確與其出家只是換個環境,而習氣依然,倒不如在家修身養性、清心寡欲、多行公益。至少在家吃的、穿的還是自家賺來的,不似寺院是由十方善信供養,吃人一口,總是要還人一斗的,甚而還不清時還要「披毛戴角」而為償還。
「為什麼要出家?」「何謂出家?」出家是指出離原來的家庭,而到另一個環境去過依教如法的全新生活。因為原來的家庭生活,多有束縛,不能專心辦道,不能清心修行,所以要出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寺院是個善環境,隨時可見佛相、聽聞經典、常遇善友,相較於世間,所見所聞多為殺、盜、淫情事,寺院提供了一個較為清淨的地方,助益修行。
至於我呢?為什麼會自稱是個宗教狂熱者?因為我對於佛法有一份狂熱的求知欲!我不是為了逃離而想出家,儘管曾經也嚐過苦難、飲過些許冷暖,但我清清楚楚地明白,該我受的種種都將如影隨形,縱然到了寺院也一樣,惟有佛法能令我身心解脫。我便是抱著這樣的一份熱忱,求知若渴,並期望在浩瀚的法海裡,能洗濯心靈、能清淨身心,獲得自在解脫。
『出家,不只是「改頭換面」而已,應該是「脫胎換骨」。』我在《上白下雲老禪所著 心路歷程-桑蒙》一書裡看到,覺得心有戚戚焉,深感要想了生脫死、弘法利生,不僅是單單「改頭換面」便能辦到。且不談我們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與所形成的習氣,但說我們出家前,種種習慣與養成的自我意識,要完全像變了個人依教如法奉行,談何容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脫胎換骨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思索著,只是一份熱忱足夠嗎?熱忱終有褪去的時刻,而我究竟能把握住什麼?
打從上了佛學院,換了個新生活,重新學習、重新適應新環境,一夕之間要學習的東西竟如海水般湧來,不論飲食、起居、行堂、執事、早晚課誦…等,都有別既往的生活,有待學習、熟悉,更別談還有學院安排的課程。一方面我要放下過去種種的自我,一方面還要打造全新的自我,以合於全然的「脫胎換骨」,我思索著海棉的吸水及釋水原理,是那般容易,而且效用驚人,此刻的我不正是需要這般嗎?把過去種種不如法的我,像海棉裡的水一樣,一壓即釋;把新生活裡所需熟悉的種種,像海棉一般,一吸即滿,豈不美哉!
生命無常,時間不待人!一刻不容蹉跎!唯有把握當下,盡全力而為,方不感白費。此行的目的為的是什麼?此生又是為何而來?難道總要在六道裡不斷地輪迴著無有出期嗎?「我不要!」我能很明顯地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吶喊,對於如此周而復始的苦難,已然深感厭倦。一方面我計量著生命的無常,一方面努力求出輪迴六道,所以在心靈跟精神上,總能保持在積極的狀態。我不期望有高齡之壽,卻求不枉此生;我努力珍惜著每個當下,盡全力而為,儘管下一刻停止了呼吸,也不讓自己感到遺憾。
有時候無明來時、自我意識攀起,看著種種不如法的人事時,心裡難免生起些許的計較與懈怠感,但猛然想起院長上若下勍師父所說的:「人家要下地獄,難道你也要一起下地獄嗎!」像是當頭棒喝,意念瞬間收拾了起來。的確我是應該要盡力做好自己所該做的,不管別人說什麼、也不論別人如何做,我只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好好地盡全力做好便是,別人的事無論是業或是道,皆由他自己承受著,我該做的、該修的,尚如大海一般,怎還有多餘的心力與人爭長論短。後又想起教務長上若下清師父所說的:「做超出自己本份該做的,就是在積功植福。」可不是嗎?以前不也常常發心去佛寺幫忙幹活的嗎?現在就在佛寺生活,怎麼多做點事都遲疑呢?此刻又像打了一針強心劑,念轉之間便又能歡喜自在。
當下有待學習的還很多,修行上有待磨練精進的更是多,我以海棉自我期許,希望在學習之前,不好的習氣都能輕易捨棄,而新學新知都能迅速吸收;當沉靜時能微不起眼的靜靜待著,當發揮力用時又能全力展現。以期待自己,在修行的路上能精進不怠,勇猛直前!
參考書籍:《心路歷程-桑蒙》上白下雲老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