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敲印度文化之門

輕敲印度文化之門

報告科目:印度佛教史

老師:許麗麗

學生:釋蓮善

 

       印度電影「吾土吾民」描述一個遊子怎樣找回逐漸失去的心中淨土,透過尋根種子的萌芽,命運領著他重回母國的懷抱,也帶領我們翱翔綿亙千古的印度文化之旅。

 

       欣賞印度電影會讓人感動的地方,音樂是占有功不可沒的地位,「沒有印度音樂,電影就沒有了靈魂」可知其重要性。印度音樂聽起來都有股空靈的飄飄然感,亦有極為清新超然如神幻般的意境。節拍的結合非常多變,樂器元素繁多亦不顯突兀,樂曲的演唱方式保有古文明的祭祀吟誦,也有較為梵唄的唱誦方式,現代與古典的融合甚為巧妙,有出神入化般的多元樣貌,欣賞印度音樂的本身,就足以把世俗的煩惱拋至九霄雲外的千里之方遙。印度音樂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三千年的古印度文明,上古時期的文獻、印度教的經典《吠陀》,已有不少的記載。印度音樂與宗教是密不可分的,是婆羅門祭司為取悅天地萬物諸神,為宗教祭祀禮儀發展出的產物。要想吟誦《梨俱吠陀》需要有印度音樂知識的,而《娑摩吠陀》更是以歌唱為目的以讚誦天神而形成的,又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相繼問世,使印度音樂得到長足的發展,從口耳相傳到後世書寫記載,是歷經千年歷史文化結晶的產物,正是現在印度音樂所以迷人可愛、風情多變之處。

 

       片中男主角在返回印度開始尋人之初,因中途迷路,遇見一位看似修行的遊行者,尋問之下,兩人要到達的目的地竟是相同的,從他們對話中可以發現,印度人對生活的態度,都相信命運在冥冥中已有的安排、順從天的旨意。印度地屬熱帶,多森林、湖泊、灌木沼澤,廣大的自然資源,很適合想探窺人生真理的修行者行修。他們有上自古婆羅門的傳承,認為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就要入山修行,進入「林居期」和「遁世期」,尋找與「梵我合一」的最終解脫。有修行的歷練與對神祇的依賴,這些遊行者才可以這樣灑脫自在的四處遨遊,心中的滿足與感謝,很自然的就透過歌舞來詮釋與表現,培養成他們對音樂與節拍的敏感度,著重藝術與心靈的契合。

 

       男主角Mohan在遊行者的牽引下,順利的找到處於郊區的小鎮,開著現代化旅行與居住並用的露營車返鄉,與處處磚瓦的印度鄉下形成強烈的對比。熱情單純的印度人對這從未見過的「機器」十分好奇,紛紛樂意當嚮導領著他去尋找奶媽kaveri阿媽的家。片中傳統印度人的房子多屬平房,用磚瓦碓砌而成,屋內皆有非常大的中庭,能有足夠的日照,才能解決貧窮地區沒有電力供給的問題。中庭的設計會有一處可供洗足的地方,一來是當地居民多數有赤腳的習慣,回家必先立刻清洗;二來是認為對神的尊敬,不應把污穢帶進屋內。

 

       片中讓人很感動的一幕,是當Kaveri阿媽不可置信的見到朝思暮想的”兒子”時,除了熱情的擁抱,她急忙轉身進屋取朱砂去,為風塵僕僕歸國的Mohan在眉中點上象徵智慧、平安的紅點;而Mohan此時亦回上最高的敬意,行「摸腳跟禮」。在這個片段中可以發現,印度人非常注重長幼的輩份與該有的禮節。有關於點痣的習俗,印度人通常於前額鼻樑一吋的正中點痣,認為該處是靈感的中樞,使人能集中意識,有不可思議的能量,人人對它都該加以保護;又點痣是幸福的象徵,已婚的婦女都會點上紅痣,表示享有幸福的家庭或擁有眾多子女,另還具有對神虔誠的意義存在,充滿濃厚的宗教色彩。而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對長輩或對他人表示懇求時,先用右手觸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頭或左胸前,表示用自己最高貴的部位與長者的腳相觸,獻上最尊敬之意,妻子送丈夫遠行時也會行此禮,而對遠行的人亦會送上花圈以示祝福。另一種更為常見的問候,則是行「合十禮」,有謙虛、祝福之意;對初次見面的客人或長輩,或每日招呼問候,彼此頻繁的恭敬合十,非常虔誠,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禮節,給人有高尚、文雅之感。而合十禮最初僅止於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後來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且擴及至泰國、緬甸等佛教南傳國家。

 

       片中女主角Gita的穿著相當得體,舉手投足間流露出女人的優雅與獨特的氣質,她所穿著的是印度人非常聞名的傳統服飾“紗麗”。在古代印度的雕刻和壁畫常見有身披紗麗的婦女形象,女性的紗麗1和男性的裏服2有幾千年的傳承延續至今。紗麗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美的服飾,是一塊用約四、五米長的布料或絲綢,直接裏在女性的身上,包覆的非常貼身且若隱若現的露出纖細曲線,視覺充份的展現女性曼妙婀娜的纖盈,加以紗麗布長及地,走路需慢步輕移,整體的姿態顯得風情萬種,足以是美的享受。紗麗講究華麗的色澤、鮮明的圖樣及材質的細緻,所以往往可以由紗麗辨別出一個家族在社會的地位與家庭背景的環境,所以紗麗在印度女人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資產。而電影中有些女人穿著紗麗是從頭包覆至腳的,這表示她們是進入家庭的已婚婦女。男性服飾的傳承偏以白色為主的及膝襯衣,同時仍堅持穿著傳統的裏裙,是由一條白色布裏成的;電影中有些較有地位的男性長老們頭戴頭巾,是用圍巾或繞或纏的裏在頭部,表示他們相當注重自身儀表的整潔,也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

 

       女主角Gita是少數受過大學教育的印度女性,由於印度種族的劃分,階級高的如婆羅門和剎帝利(武士)才有資格受完善的教育;種姓低的如吠舍(農、商、畜牧業)和首陀羅(奴隸),在影片中多半只能讀到小學四年級,而在古印度女性的地位比奴隸更卑微,女性被認為其身體的本身就是汙穢與骯髒的,她們一生的天職就是為侍奉男性與為家庭犧牲而存在,所以受教育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以至於到文明的今天,印度的文盲比例4是全世界最高的,占了總人口的40%,其總因歸究於種姓制度與印度教理的層層束縛。

 

       女主角的婚姻,在片中是透過相親來進行的,雙方的家長與男女方相約在一特定的日子,進行初次的碰面與認識,過程中就彼此的需求與條件進行溝通與協議。因女主角Gita的社會地位較高,受過高等知識教育,於此相親的過程,屢屢為對方提出的無理要求加以否決,她想要打破印度婦女倍受限制的不公平規則,顯示高教育水準的女性在婚姻的確有優勢的一面。普羅的印度來說,婚姻是沒有選擇權的,通常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約」來完成終身大事,而且適婚年齡沒有年紀限制。印度教的經典大多是提倡”童婚”3,女子在月經來前就可進行婚約,《梵天往世書》甚至提到幼女4歲以後就可結婚;而人們普遍認為,新娘年齡為新郎年齡三分之一的配偶組合最為完美,如24歲的男子應同8歲的幼女結婚;而童婚對印度貧窮階級的人而言,具有廉價又實惠的經濟現實效益,由於女性婚後不再外拋頭露面工作,生活費用完全由夫家負擔,所以於結婚時女方會被要求索取大量的聘金與嫁粧當作彌補,對大多數的女方家庭來說,無疑的是一項破產的龐大支出。今日的印度政府有意改善童婚的惡習,但礙於教義重於法律的國度,讓至今的印度社會仍然保有這項習俗。

 

       影片中三番兩次的提及女人結婚並不是只為了收到男方贈送的首飾,印度習俗認為,向女子贈送首飾是男子應盡的義務,女子也應充分用首飾來打扮自己;所以無論如何貧窮的婦女,全身上下也要穿戴各種不同的飾品,以悅於丈夫。另外成為人妻後,婦女鮮少在公共場合露面;家中有客來訪時,女性不得同桌共食,不得參與討論,只能敬而遠之,以免惹來譏閒話語。而到印度家庭作客,每個人都會分配到個己的碟盤,客人不主動取菜,主人會負責為客人布菜。貧窮的人家,有客來訪時,亦要把僅有的食物留給賓客享用,因為客人是尊貴的代表,要盡可能的服侍,他們總相信「再窮,還是會有飯吃的」,這是出身婆羅門的Mohan到賤民家收取租賃時,完整呈現的階級落差。這些印度生活的小細節,在電影「吾土吾民」不經意的描繪下,真實的一一呈現。

 

       現今印度的貧窮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全面的平衡和提升,相反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往劣勢發展之態勢。在印度郊區和鄉村處處可見磚土碓砌的土屋、沒有水電等民生的基礎建設、崎曲不平的道路,腳踏車和摩托車行駛都有困難,居民為了簡單的日常買賣需迢迢跋涉至百里之外才得以謀生。電影中常出現婆羅門長老主持的里民大會,全村一同研擬辦法,商確如何改變這些急迫的地方發展。他們最直接的處理方式是:社會階層低的將問題怪罪給掌有大權的婆羅門,婆羅門推給政府官員擺爛的拖延戰術,而政府將矛頭指責各地方不加以嚴格監督、實行法令。各階層彼此埋怨,主要的根源就在於他們奉行的種姓制度,不同種姓的人明確的規定不得一起生活作息以至婚嫁,連小孩就學的基本權利也要劃分清楚,種姓的比喻如片中所說:「獅子和綿羊沒有在同一個池塘里飲水的遊戲規則」。

 

       貧窮的另一個主因:基礎階層居多的賤民,一生都沒有受過教育,卻非常努力的從事“生產”,認為多個小孩只是多張嘴吃飯,卻可以得到孩子投入工作為家庭帶來的生計,沒有節育的結果為社會帶來的是更多的貧窮與文盲。他們終其生的只能從事原本家族傳承下來的行業,儘管生活已經到了山窮水盡、家徒四壁的田地,也沒有人會願意教導他們新的技能去謀生存,村民甚而也不願意購買他們的商品,所以隔行對他們來說比隔山還難。片中的賤民Haridas又說到他有認識的朋友到都市去找工作,多半都是不好的結果,不是人財兩空的回來,就是音訊全無的客死異鄉,因沒有受過教育,工作只有勞力粗活的份,又都會被承包商或商人壓榨血汗錢,有的被欺壓的連妻子小孩都遭到販賣。此與彼的環環相扣,整個社會不互相幫助,每個人都將自身的優越感建立在壓迫他人的身上,當個己的利益不能如願嘗之時,緊抓住的是古老”吠陀思想、梵我合一”的金鑰理論,認為種姓制度是神的傑作,要信之崇之,才能得永生、生天堂。所以「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是印度種姓制度的最佳寫照,也可以說印度是最不團結的國家。

 

       印度電影常常會有為生活祈禱的儀式或為讚誦神舉辦的節慶,藉著演繹打敗惡魔的勝利突顯羅摩神的偉大,衪是印度人生活的全部,用盡一生不斷的崇拜和奉獻,就算受了高等教育的女主角,也一直認為能改變印度的人唯羅摩神莫屬。這種從小就灌輸的神祇獨尊的信仰,讓印度人不敢面對現實去改變,天生養成依賴的性格,浸淫在眼前的短利歡樂,凡面臨生活的任何問題時,只想借助他人之力解決,雙手如無縛雞之力般的懦弱,一切都歸之於諸神的主宰,追求那看不到的力量,造就出現在印度給世人迷茫又朦朧的文化。

 

       該電影裡還有許多印度人對古老傳統的堅持,如:相信力量之神萬歲的摔角文化;對牛虔誠無比的恭敬 (到現今即使在馬路車來車往的路上,還是要讓“牛”先行;還有“聖牛養老院”哩!)古代勞作生活需求衍生的“用頭頂物”;用手抓飯傳統,甚至連稀飯也難不倒他們;教徒皆要在聖河入浴,即使髒到變黑水的恆河,也相信可以洗刷滿身的罪過。可知印度人保有許多無知的純樸、浪漫的天真、委屈的求全、堪忍的無耐,神秘、多元、紛擾、衝突集聚一身。

 

       欣賞「吾土吾民」,乍看之下似是描素一個遊子出外發展,因思鄉情怯、而倦鳥歸巢的人生寫照。細細咀嚼、品嘗後才瞭解,它要表達的訴求其實是希望那些有能力在外發展的印度同胞們,當學成發展、飛黃騰達之際,是不是也該稍微回頭看看這片曾經的故鄉,還有一直以來尚待解決的問題…。男主角最後會放棄世人認知的美麗前景,回報祖國,抱持的理由已不是初衷那個單純的尋人啟事而已。當他回歸印度基層生活才知道,這片親愛土地上的每個人民,也都有想要突破現況的渴望,生活的困苦圍繞著他們,文化框框下限制的種種,使得每個人都快要喘不過氣;看不到的明日希望,只能藉由宗教做個暫時的精神寄託、短暫的麻痺以求現實些許的安樂。由如男主角告訴他在NASA工作的朋友,沒有印度生活困苦的體驗,就無法理解他為何要棄明投暗、重回印度的堅決。其實這不也在暗示每個生活在當今的我們,取之於塵、用之於土,當在有能力回報時,是不是也想想自己可以為吾土奉獻點什麼?為吾民付出點什麼?其實多一點不費九牛的綿薄之力,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就會多一點點的可愛,人心也會多更多涓涓的溫暖。大家共勉之。

 

 

 

 

資料參考出處: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

印度商務習俗網:

http://country.bridgat.com/big5/India.html

http://article.bridgat.com/big5/guide/culture/culture02.html

 

註釋:

  1. 紗麗:http://zjqw.baike.com/article-83903.html
  2. 裏服:http://baike.baidu.com/view/2118189.htm
  3. 童婚:http://clubbig5.mangocity.com/hot/ydth/
  4. 文盲比例:https://chaoglobal.wordpress.com/2014/02/01/illiterate-adult/

回列表頁 下一則
  • 千佛山女子佛學院
  • 電話:06-5958106
  • 地址:台南市關廟區松腳里旺萊路466巷1號
  • 地圖
  • 版權所有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