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師:上若下清法師
學生:盧大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描述了寒山寺的鐘聲讓詩人更添加了愁意和孤獨。另唐詩人張岱《西湖十景.南屏晚鐘》詩︰「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描述寺院鐘聲意境。
願此鐘聲超法界, 鐵圍幽暗悉皆聞;
聞塵清淨證圓通, 一切眾生成正覺。
這首古德的〈鐘聲偈〉,寫出了鐘聲的功德及意義,同是寺院的鐘鼓聲,門裡門外人聽了會生起不同的感受、意念。
記得以前來菩提寺聽到鐘鼓之聲,讓我覺得非常舒服..........。
傳統的佛寺大殿前左右兩邊通常都建有鐘鼓樓,分別放置鐘及鼓。而能聽到敲鐘打鼓,也只有早上和晚上的時候,但是現在大陸寒山寺的鐘卻許多時候都有人敲,那邊師傅說是讓人祈福。
鐘,還有小鐘,為寺院在用齋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禮佛等等,以鐘聲為信號。如同學院的搖鈴一樣主要是提醒大眾準備上課。鼓也和鐘一樣有集合僧眾的功用。在印度,僧團使用鼓主要是為了集合僧眾,《五分律》記載,比丘們在布薩時沒有按時集合,於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或敲鼓吹貝。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鼓便具有了集合僧眾的功效,每逢需要集眾的場合,佛寺中通常會以鳴鐘擊鼓的方式來集合僧眾。
忉利天中有天鼓,從天業報而生得。知諸天眾放逸時,空中自然出此音。
所以鼓還有驚惕我們不可放逸的意思。據《敕修清規法器章》說:“大鐘,叢林號令茲始也”。寺院僧人於每天早晚課與晚上大靜之前,及早上開靜之前,都會敲擊鐘鼓作為號令,稱為「晨鐘暮鼓」。
據《百丈清規.法器》中載︰「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渠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寺院敲鐘是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晚上先擊鼓再敲鐘,一邊擊鼓一邊佛號,擊鼓後再敲鐘,晚上的敲鐘先慢後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覆三次,計一百零八下。早上則反之,先敲鐘後擊鼓,鐘先快後慢。所以早上的鐘讓人精神抖數,晚上的鐘讓人感覺沉靜,早上的鼓感受到神清氣爽,晚上的鼓讓人想休息,這就是我來之後所感受的晨鐘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