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學佛的人總是排斥自己以外的東西,認為都是外道都不好,其實佛也是道啊!如果以道而言,世間的一切的道包含佛道,就是整體性、就是道。 站在一個學佛者的立場,把世間的一切都排斥在外,認為專注於佛法才是需要吸收的知識經驗,我肯定告訴各位,你永遠不可能見到佛。 佛法是對人而說的,捨棄了世間的人,談佛法沒有用處! 佛法的知識經驗,其實還是來自世間的一切知識經驗,沒有世間的一切知識經驗,就沒有佛法中說的知識經驗,這一點先要把握。
■本書目錄 |
佛法、優生、種子 ( 一 ) 種子 ( 二 )
種子 ( 三 )
種性
遺傳種性
智慧 ( 一、二、三、四、五、六 )
業〡羯磨 ( 一、二、三、四 )
業的作用 ( 一、二 )
熏習〡名言、色識 ( 一 ) 熏習〡煩惱、無明( 二 )
熏習〡妄心、妄境界 ( 三 ) 淨法熏習
認識善惡
六種善法
善與惡的究竟
空的認識
緣的認識
覺的法要
覺的認識
覺的類別 ( 一、二 )
覺的行法 ( 一、二 )
■精采內文試閱
佛法、優生、種子 ( 一 )
從這一個時段開始,來介紹一些單元性的問題。時代一直在變遷,人跟著時代在走,人又創造時代,也就是說不管怎麼講總是人的問題。談到人的問題,現代的人不管是小到家庭,大到一個民族,或者是一個地區、國家,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後代愈來愈好,有所謂「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說法。也由於這種觀念就會衍生出|能不能把人加以改良,使人的品種愈來愈好?所以這一個時段就來談一個主題,叫做「佛法談優生的問題」。
所謂優生,一般人很容易理解,在佛法中談「善種」,就是善良的種性。為什麼佛法談善良的種性,跟現在的優生來作一個相提並論呢?因為「優」不只是一個品種的優秀,涉及到品種就關係到智慧的問題、教養的問題。關係到智慧與教養,又涉及到一些傳統的,所謂改良的......,不管用什麼方式去看,一句白話來說,總是希望人繁衍後代子孫愈來愈好、愈來愈優秀。看現前的世界,在地球上不管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看看這些社會的亂象,人心的敗壞、風氣的齷齪,真正的說是,這一些人他的生性有問題嗎?也看到有多少得諾貝爾獎金的人,多少科學家、文學家,種種不同專業的這些優秀專家,不都是生存在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整體來說,就是在這個地球上。
佛法看優生,除了無始以來,依於業的種性來分辨本質之外,還有現在所謂修養的問題。佛法如果要把人類在現在這一生,讓人類能更好、更優秀的話,佛法有一個宗旨。佛法的宗旨是什麼呢?佛法的宗旨是講智慧才能改變一切。譬如以人種來說,只是讓這個人長得更魁梧、更健康、更高大如此而已,於心性上可以說是不可能提升;就好像科學界常談的基因問題,基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絕不可能拿兩個好的基因就變成更好,因為基因的好壞到目前為止在實驗室裡,還很難去辨別有什麼好與壞的問題。所以現在所謂複製動物就是一種基因學上的實驗品,有的複製不成功,有的複製不長久,有的複製比原來的更糟,這就證明了基因是不能改變的。基因以佛法來講,就是談業的種子性;業的種子性,如果以過去英國的科學家、美國的科學家,研究遺傳的問題、改良的問題,到目前為止誰也做不到。
所以「基因」這名詞,就是過去無始以來人所造作完成的一個業的種性;業的種性不是一個絕對的善的種性,或者是惡的種性,因為人的行為有善有惡,不可能人的行為都是惡的或者都是善的。從這上面就可以看出來,業的種性也就等於一般所說的基因問題;因為種性就是一個基礎,種性是以業來作為前提,來看它的本質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如果能夠把握佛法上這個前提,就可以發現,人如果以優生學來講,談遺傳也好、談改進也好,不是一個基因上可以改變的,最多只能說在人的這一個色身上,可以作為一個改進,如果說要談到人的智商問題,智商問題不是天生的,智商問題是來自他的業的種性,業的種性有過去的也有現在的。
所以從佛法上去看人,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分辨人,說這個人是善人、這個人是惡人;他為什麼不分別?很簡單,人依於業總離不開有善有惡,唯有這種善的種性與惡的種性,在他出世以後來到這人世間,相應於善的緣、惡的緣而產生善的業、惡的業,這是不能改變的一個東西。我們真正能改變的是什麼?種性不能改變,可是我們以現在的熏習、修養,可以提昇、可以調整,可是絕不能改變。譬如說原來善的種性深厚的話,可以使它更好,如果除了業的種性之外,過去也有修行方面,修養的種子性的話,那是道的種子性,就不是業的種子性了。
業的種子性有善有惡,道的種子性有高有低,可以發現,業是因為外緣引發出來,有善、有惡的果的現象。道的種子性也是如此,也是從原來於道的修養,他是多、是少,相應於他的時間空間,就很容易去使他表現出來多少,這是依於過去的;以現在來講我們就可以去調整,也可以去提昇它,可是絕不可能把原有的去改變。佛法中強調一個不變的理論,就是道與業,種性上不能變,可是依於因緣的關係,可以調整、可以提昇;這種調整、提昇,不是本身過去道的修養高,他一來到世間修養就高,因為還必須要有時間、空間這種緣引發他,慢慢來調整、提昇,使原來道上的修養愈來愈好。
其實業也是如此,譬如業有善有惡,原來是善業,經過外緣,可以使原來的善更好;可是如果他原來是惡的種性的話,他的外緣即使是善緣,還是離不開惡的種性;也就是在種性上是不能改變,道種性、業種性都不能改變。可是在這一生相應的外緣,經過時間、空間不同的熏習,它是可以調整、可以提昇,這一個理論我們先要把握。可是你如果對佛法這個理論不能把握,會產生什麼現象?哦!這個人有善根。什麼叫做善根?是指哪一些東西才叫做善根?我們以一些只是止於「佛教徒」的看法呢?這個人一生下來就會禮佛,一生下來就會念阿彌陀佛,一定很有善根...。那你就錯了,那完全是因為他的家庭環境而引發出來的,絕不是他一生下來就會。
所以唯識學上有一句話「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它的目的在哪裡?就是說明了原來過去世的種子性,不管是道種性或者業種性,在這一生顯現出來的,就是過去的因而有現在的果,可是要顯現這種果,必須要有其因緣法則,就是要有緣才能引發它。所以過去我談到佛法裡一些基本的理論,我說談因果必須要有因緣,如果我們要談因果,要知道它的關係,沒有因緣的法則就不能表現出來。就好像我剛剛說的例子,一個小孩很小,到廟裡面就會拜佛,就會念阿彌陀佛,有沒有想過,是不是生下來就有這種外緣?有人教他念佛、拜佛?如果說善根本來就很好,本來就有了這種東西的話,我請問你,當一個那麼小的小孩在念佛,問他佛是什麼意思,拜佛的目的是什麼?一定回答,不知道。所以佛教跟佛法,往往在觀念上有差距;因為佛教不一定要有理論的基礎,佛法一定要有理論的基礎。佛教徒,一般說皈依三寶,做一些所謂佛教徒的行為,很容易,什麼人都可以;涉及到佛法,必須要從理論的基礎上去學習,才能顯現佛法。
就像談因果跟因緣,談因果誰都會談;過去作什麼因,現在受什麼果。有沒有想過,過去作什麼因,為什麼現在會受這個果?為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受,就關係到因緣法則了。如果捨棄了因緣法則談因果,理解成|我現在在那裡受苦,是因為我過去所作的不好,你認為現在過得很好,就是你過去世作的很好;就變成一因、一果的東西。可是它怎麼會顯現你現在好、不好?譬如有的人生在貧苦的家庭,如果本身不奮鬥、不向上,永遠在貧苦中間生活。如果出生在有錢的家庭,但好吃、懶做,等到哪一天吃完了、喝完了,家產光了,什麼都不會,比那一個原來出生在貧寒家庭的人更可憐,為什麼?因為他還有現在的所作,如果只談過去的所作,不談現在的所作,就等於說只是一個佛教徒,不是一個學佛的人。
談優生,用改良、遺傳的方式去看,譬如說配種,以前的日本人是矮小,現在的日本人很高大,他們就有這種配種的方式,改良成了高大、健壯的這一種品種。可是我們能不能改變他的心性?因為涉及到心性,就關係到他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不管是家教、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耳濡目染都會使他有所調整、有所提昇。譬如原來顯現的是一個善的種性的話,即使用品種的改良,並不表示那個高大的、強壯的他就是智慧高、道德好、良心好;這就可以說明什麼呢?談優生在佛法上面,過去的道種性跟業種性來講,是不變的,相反的在這一生它是可以調整、可以提昇。
當然涉及到這方面,又關係到很多一些佛法的理論,至少可以把握唯識學上兩句話—過去的道種性、善種性,稱之為本有種子,不管是道的或是業的,就是重新開始去修養的;這也是佛教的基本理論,說明種性為什麼不能改變,而這一生我們使原有的可以調整。譬如原來是惡,可以調整它,慢慢使惡的愈來愈少;使惡的愈來愈少,不就是善的也就慢慢愈來愈多了嗎?這只是一種調整,不是改變,因為它關係到因果的問題。當然因果的問題很複雜,只能說談道種性跟業種性,以現代的科學家們談所謂的優生的問題,還是一個現在的造作,可是現在的造作不能改變它的根本,也就是種子性只能夠改變色身,在法身上幾乎是要靠你現在這一生,怎麼去調整、怎麼去提昇。佛法跟科學家們所談的優生,最大的差別就是涉及到本有與現在,就是過去的種子跟現在的修養,過去是不能改變,現在可以調整、提昇,這就是佛法跟現代優生學的一種差別。
種子 ( 二 )
前面談到優生的問題在佛法上怎麼去看,當然歸根究抵要談它的一個緣起是在乎種子的問題。種子,「子」是一個果,「種」是一個因,種子的形成是有因有果,先要瞭解這個名詞。舉例來說,如一顆橘子,橘子本身是一個果,我們稱這叫做果;為什麼說它是從橘子樹上面成長、結成的一個果?這個果一定有它的因,不會一棵樹上面無緣無故長出一顆橘子來,一定這一顆橘子來自這一棵橘子樹;橘子樹的本身,一定要有一顆種子種下去,這一顆種子其實只能談是一個種因,口語說種子,要詳細的去分析,是一下都表現出來了。譬如這一棵橘子樹,種下一顆橘子的籽,這一顆籽有果相,可是它有橘的因,所以我們叫橘子那顆籽,有因有果;為什麼呢?它的果就是來自原來的橘子裡面所形成的籽,它的因是來自這一顆橘子,是成長於那一個橘子的種子,完成一棵樹再結出來的種子,所以說種是因、子是果。
為什麼要這麼談呢?因為有「本有種子」,有「新熏種子」的差別;所謂本有種子,這一棵橘子樹沒有形成之前,把一顆橘子裡面的籽,當成為種子,這叫做本有種子;當這一顆種子種到地裡面,發芽、成長,一直到開花結果,從原有的那顆本有種子成為樹到開花結果再結出來的橘子,這一個橘子是新生的,或者叫新熏的一個種子。為什麼要說它是一個種與子?因為有其種性與果相,以原有的那顆種子,這一個籽,種子的那顆籽是一個果相,那顆籽是橘子的種性,是它的種因成為樹以後,開花再結出來的這個果相;是什麼呢?
是那個橘子。所以橘子的本身是一個果,橘子的種因在哪裡?就是在橘子裡面的那些種子;所以就有新熏習,或者新發生的種子。所以我們談種子,有本有的就是過去的,有新熏的就是現在的,這是對種子的認識。
從這上面就可以發現人的問題|人若是一個果相,人的因在哪裡?人的因如果以生命的過程而言,是來自父親、母親,以母親而言她懷了一個嬰兒,嬰兒是一個果相,嬰兒的種子因就是業。因為有業,才會有果相,業因成果相。只是我們要知道,有本有的、有新生的不同;譬如以我而言,「我」是一個果相,真正要講我這個果相的種子因是什麼?是我的業,要談生命的過程現象呢?就是來自父親、母親;父親、母親又來自哪裡?跟我本身的種相跟種因一樣情況;父親有父親的父親跟母親,母親也有母親的父親跟母親,所以那是生命現象的成因,它不是一個人的種子的因跟果。
所以從果相上看,凡是能顯現的都是一種果相,可是不能捨棄有它的種子因,如果捨棄了種子因,那就是莫名其妙的發生。所以在經典上有一句話,沒有無因的果。為什麼?有果必有其因。可是有因不一定有果。為什麼呢?譬如有種子因,這個種子因不一定會成為果,為什麼?我們看以那些植物的種子而言,一把種子撒在地上,有的會發芽成長、會開花、結果,可是有的呢?就爛掉了。當然這又涉及到唯識學裡的一些專門學問,我們在這裡不談。以人而言有其種子因也不一定成為果,為什麼?譬如流產,譬如說胎死腹中,這都是可以去明瞭的,這是我們對種子的認識,其次要看種子的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
剛剛說種子,種是因、子是果,相互之間的因緣關係就是一個種與子的關係,也就是一個因與果的認識。這種因果關係,前面談到了有種因不一定會完成果,可是有果一定有種因,這種因果關係,為什麼會有這麼的不同?當然涉及的因果關係問題非常多,只能夠作一些比較概念式的介紹。因為有因不一定有果,可是有果一定有因,它的原因、它的法理就是在因緣法則。因緣法則依於因緣來說,有因與緣、緣與緣、緣不斷發生的關係,還有因為時間、空間不同,有增上的關係,這是因緣法則的認知,可是在因與果上,它不是單一的因果認識,一因一果,也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還有多因多果。
因果關係不能只說一因一果,談因緣法則也不能只談一個緣。以人而言,譬如這個孩子一直都很有出息、很聰明,關係到不管是專業的,任何的一種學問也好,表現的都是智慧;那你說這孩子他表現的智慧,是不是他一生下來就有這些呢?所以談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就必須要談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前面的時段談過,種子性是不能改變的、不會改變的,可是「緣」是變化的。因為不同的時間、空間,所產生的緣就不一樣,往往是依因果而來說緣,也可以以因緣而說因果,就是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的問題。
譬如有些農家,鄉村的農家父親母親可能不識字,可是他的孩子很會讀書,而且長大以後滿有成就,怎麼形成的?他必須本身要能夠奮發圖強,如果以因緣來講,這個孩子這麼能讀書,而且可以說功名都成就,可是他的父母都不識字那怎麼可能呢?這裡面就要知道,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它的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的問題;為什麼?父母不識字,生下的兒女他有機會受教育,他自己又肯向上,當然這就是新熏習的,不能夠說遺傳、基因改變...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
在任何的國家、地區都可以發現,有很多父親、母親在學術界都是專家,可是他的兒女不一定有出息,你說他的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是不是關係到因果的問題、因緣的問題?所以談種子,要瞭解是因為有因果關係,這裡因果關係的發生,是在於因緣法則引發的。
我們通常說人有一個如來藏,如來藏裡面有不同的種子,有道的種子、有業的種子,可是道的種子要發出來,業的種子要發出來,它沒有一個排定的秩序,它是要依於因緣法則才會發出來。
所以依於外緣而引發如來藏裡的種子,相應之後就發生了這一個種子完成的果相,完成的果相不能只是看一個表面,只看表面就變成說是遺傳的問題、改良品種的問題了,就不是佛法的說法。佛法的說法不只是一個果相,還有它的成因。所以從因去說明果相,從果相去探討它的成因,這裡面就有本有跟新熏的不同;可是這種本有也好,新熏也好,它一定有其因果關係,因果關係又涉及到必須要有因緣的法則才能完成,這個基本理論認識清楚就可以發現|譬如以我而言,在母親的肚子裡就確定了要出家,我的本有種子就是出家嗎?
事實上在母親的肚子裡就是決定了出家,並不表示他是一個已經出家的一個胎兒,像我直到七歲之後才真正的出家,看這個果相,從我出生到我七歲之前的果相,到我七歲之後的果相,甚至於到我以後因為一種想不到的環境變化,成為軍人的果相,以後恢復本來面目的果相,都不相同。為什麼?就是因緣法則的差別,就是緣的不同,果相是隨緣而起變化。
人的如來藏裡有道、有業的種子,如果外面的緣是業,即使你有道的種子,也不一定會發出來,為什麼?因為要有道的緣。所以業有業的緣、道有道的緣,如果以如來藏的種子裡來講,剛好相應外面的緣,假使是業的緣很強烈的話,引發出來的是業,如果是道的緣很強烈的話,引發出來的就是道。所以有很多學佛的人,一聽到佛號或者一聽到什麼鐘聲,或者一看到佛像,就產生一種道心,為什麼?
因為剛好所產生的緣很強烈,引發出來的就是道。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有這種緣,如果他的業不相應的話呢?敲鐘嘛,哪裡不敲?天主教也敲鐘,你說一個廟堂,人家也有教堂,你如果看到佛像,那只不過是泥塑木雕的,根本這一種外緣在他來講沒有強烈的這種感應,當然就不會產生一種緣的力量引發他如來藏裡面的種子。
所以有的人,很想出家,幾乎就是什麼都可以不要了;要出家,可是就是不能出家,為什麼?因為緣不具足,外面的緣關係到自己本身應該負起的責任、義務、權利,都使他沒有辦法跟這個因緣去契合而相應。也有很多人糊里糊塗出家,前一陣子,有人出家,大家一窩蜂跟著都去出家。看這種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是一種什麼現象?是一種不成熟、意外、差別的現象,在佛法中叫什麼?叫做異熟。是一種異熟的現象,異熟的現象是不定相,如果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契合的話,肯定是一個相契相應的一個現象,不是一個變異的現象。
所以看有的出家了、還俗了,這種因緣、因果,是一種異熟的現象,果相的形成,跟那個緣的力量,如果相互之間不能相契相應的話,會產生變異,如果能相契相應的話就不會產生變異。
以我來講,在學校念書,根本那時候無所謂自己是不是個出家人,我沒有那種心念,也不會有另外一種心念|我是一個讀書的,在學校跟普通人一樣,也沒有這種意念。為什麼?因為我是一個出家人,所處的時間、空間,都是在出家的緣力裡面,以後到了軍隊也是如此,有很多機會跟世俗人一樣,因為這個因與果的關係跟因與緣的關係,是相契相應的,所以就不可能成為一種變異的現象。看看有很多出家,會出家又還俗,有的出家一直到終老;學佛的人也是如此,有的人開始學佛,學了一段時間以後感覺一無是處,可能就改信別的教了。也有從別的宗教轉到佛教來的,這都是關係到本有種子、新熏種子。可是這一種關係是來自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的相契跟相應,所以我們只談種子一定要知道種是一個種因,或者講種性,子是一個果相,能把握這個原則,常常談種子,甚至於唯識學上所謂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就很容易瞭解了。
種子 ( 三 )
前一個時段談種子,從本有跟新熏,相互之間的因果關係少不了因緣法則,我想在這方面作一些比較詳細的解說。佛法中間,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很容易使人誤解,往往有的只談因果不談因緣,有的只談因緣不談因果。怎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譬如說談因果,作什麼因,受什麼果;談因緣就會把「三論宗」所講的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令人感覺到都是一些否定的說法。
一個完整的佛法,必須具足體、用、相、境;如果只談體、談相,或者只談相、談境,或者只是談用,這四者不能夠具足的話,就不能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佛法。原因就是在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知道了種子是以「種子性」而言,也就是說這一個種子的本質。這個種子的本質,是業的,還是道的?業的本質裡面又有差別,有善的、有惡的;道的本質有沒有差別呢?當然也有,譬如有正道的,有邪的跟外道的。
對業有善有惡的本質,大家不會懷疑,談到道,佛法中為什麼談有正道,還有邪、外道呢?以緣覺乘來說,緣覺乘的成就,不是只有佛教依於佛法修養而成就,其他的外道也可以達到緣覺的境界。還有些打著佛教的旗號,可是於理與行上不是依教如法,同樣也可以達到緣覺的境界,這種緣覺是屬於「附佛緣覺」,是依附在佛教的旗幟底下,事實上是一種偏離的,不能稱之為外道。道,除了正道也有偏的,還有外道,為什麼要這麼分辨?因為談因果、談因緣,如果只談業不談道的話,肯定的說只是一個「佛教」,好像佛教講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只是在這個上面打轉。如果只在這上面打轉,會造成什麼現象?最多這一生做好事,種好因!那有沒有想過,這一生即使做好事種好因,來生能夠得到好的一個結果,還是在六道裡面輪迴,並沒有出離。
所以只談業來說因果,捨棄道來說因果的話,這在佛法上是一個最大的忌諱;因為業的造作跟道的修行,都是一個人的「我」在那裡造作行為,如果說從業裡,要想顯現道的話,就必須要認識種子的問題。而種子的本身又關係到種性,也就是本質,常常會發現很多學佛的人,或者不學佛的人,就有一個相同的感受—我這一生不做虧心事,不做傷害人的事,一直都做好事,可是為什麼都得不到好報呢?這種理論任何人聽起來是有道理,可是以佛法來看,是捨棄了「種子」的認識,也就是種子於業的、於道的內涵。
如果只以因果關係來說佛法,捨棄因緣法則,就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一輩子都做好事,反而日子過得不好,那些做壞事的人,反而在物質上各方面都很享受,就會變成這個現象。所以談因果,除了談三世因果,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只是以這三個時段來看,也要瞭解,如果沒有因緣法則存在的話,因與果怎麼顯現?因為不瞭解,有因緣法則的道理,就會認為我一直都做好事卻得不到好的果報。最多能理解,前世大概做了不好!所以就有人很消極,譬如這一生對某一些人,吃了一些虧,或者讓人家佔了一些便宜,自己就用一個佛教徒的心態就會說:「就算前一世欠他的,算了吧」!這不叫做因果;你怎麼知道你前一世欠人家的?如果知道前一世欠人家的,我告訴你,你的修養已經不只是四地菩薩了,已經超越了四地菩薩了。
有時候在佛法上面,開口因果、閉口因果,真正對因果,所謂的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說過去因,現在受果;現在因,未來受果,聽起來好像還蠻合乎佛法,但有沒有想過?以因果而言不是一因一果的原則,有的是一因多果,也有的很多因,只有一個結果,那有的是很多的因,很多的果。除了一因一果,還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如果只看這些名相,不懂得因緣法則,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舉一個例子,一個作惡的人,殺人不眨眼,盡做壞事,現在這種作法,一定說是這一生所作;這一生為什麼會這麼作呢?說因為是前一世的惡的種子太多了,如果用這種方式來看,又變成前面所講的,過去世你都知道!談因果關係必須要把握因緣法則;譬如一個人,這一生盡是做壞、傷害人,都是做一些不道德的,可是他的日子都過得很好。你要瞭解,他現在所享受的,那是過去所作的,他現在所作的,應該是未來要承受,為什麼?因為因果完成的一個概念,於因而言是業,這一種業就是一種業的種子,以種子性來講是業的種子性。如果知道了這種情形,能夠學佛,學佛陀的道理、方法,然後去修行的話,在這一生,本來一直都在作惡,就會調整自己,會知道這樣作惡不好,來生會受很苦的一個果報,無形中就會去調整自己,因為已經做了的不可能改變,可是我們可以調整。
在前兩個時段都特別提到,種子性是不會改變的,可是在造作的時刻是可以調整,不好的轉變為好的,就可以提昇它。同樣,如果本來就是不好的,繼續做不好,甚至於做得更糟糕,也是一種提昇現象;這裡面,正面的就可以發現是屬於道,負面的就是屬於業。可是要瞭解,這一種道只能稱之為善道,不是佛道,為什麼?是轉惡為善而已。真要談到道的問題,必須要依於佛法,佛陀的道理方法照著去修養,才能夠先從業上面,使惡的轉變為善的,使善的能夠更好,如果要走向菩提道路的話,除了善行之外,還必須要有佛陀的道理方法,以概念而言,要有戒、定、慧三無漏學來幫助。如果沒有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一些緣境,可以讓你去接觸而引發原有的道種子的話,同樣只能隨業而轉,就不可能在業作中,調整為道行。
原來依於外緣關係到業,所作的都還是業,最多只是善與惡的差別,所以在業的中間,不管是承受過去的果,現在再造作因也好,如果有戒、定、慧三無漏學,佛法的幫助的話,這種外緣就知道要怎麼去修正自己、調整自己。經典上不是有一句話嗎?「轉煩惱為菩提」。怎麼去轉?不是因為學佛就不煩惱了,就可以轉煩惱而得到菩提,不是這麼解釋。要想轉煩惱而顯現菩提,是因為煩惱中有菩提,菩提必須要有一種力量來引發它,是講因緣法則的問題。
同樣是學佛的人,都是在業的道路上行走,最多只是善行,並沒有進入到道的行,道行必須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來做為外緣引發你的原有道的種子,如果沒有這種本有種子的話,可以重新開始來學習,因為有這種緣力,有這種佛緣的力量,同樣可以去重新開始,也不一定非有本有的菩提種子不可。因為菩提種子也可以重新開始來做一個新的熏習,這都是關係到於業有因果關係,可是在業作上面不管是造作也好、果受也好,它離不開因緣法則。
要想於道上把種子顯現,不管是已經有的或者是重新開始的,還是一種因果關係,也少不了因緣法則,是一個緣力的問題。為什麼?
因為如來藏裡面所存在的業的種子也好,道的種子也好,都必須要有外緣的力量引發它,才會顯現。要不然人在煩惱的時刻,煩惱都來不及,怎麼可以轉煩惱為菩提?它一定要有一種外緣的力量,這種外緣的力量,如果是行於菩提道上學佛的話,就有戒、定、慧為你的外緣力量,就可以從煩惱中去顯現菩提,也就是從煩惱中間去認識瞭解而發現菩提,能發現就能表現出來,如果不能這樣,緣還是一種業的緣;為什麼?即使是學佛的人,自認為是修行的人,最多只是沒有惡作,是善行,要知道善行還是業。學佛的主題就是從業裡面去發現菩提,怎麼樣讓業清淨,使道能夠不斷的調整提昇。過去已經本有的,不要認為我本來就有,所以現在就怎麼樣了不起!其實本來沒有,可以重新開始,一樣的可以得到。
因果,為什麼要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要談三世因果?只是告訴你因與果的關係,有過去因,才有現在果,有現在因,才有未來果,它是一個因果關係。可是要談理法,必須要有因緣法則,就是剛剛講的,業的問題、道的問題。太多學佛的人,把善行當成是道,最後善非常多,而果報是到天道去享受,稱之為福德因緣;為什麼說福德因緣?善行還是業,所以還在六道裡面;要想突破六道,就要認識因果關係、因緣法則,去認識、瞭解、發現,而能夠突破。如果只談因果關係,再怎麼認識、瞭解,發現不到什麼,最後很可能就會如前面所講的:「我一輩子都是做善事,為什麼我過的日子不好」?那些盡做壞事的人,為什麼反而比我過得好?就會在因果上被迷惑了,因為不懂得因緣法則裡面「緣力」的重要性。
所以,緣在佛法中,除了因與緣的關係,緣的本身有很大的差別。譬如依於因果所關係的因,相應於緣力,這是一個因緣法則,可是這個緣又是怎麼樣生起的?是你去接觸而有的,還是間接而有的?那又關係到所緣,除了所緣還有一個「等無間緣」。什麼是「等無間緣」呢?就是這種緣是不是持續不斷的?如果這個緣斷了,等於你的緣也就滅了。當然那一個因果的問題,也就會在中間產生一個斷滅的現象,即使這個緣不斷的都還是存在,還必須要有一個「增上緣」;就是前面談到,如果以業而言從惡而轉變為善,最多在善行上面並沒有增上,真正的增上,為善增上得再高,還是一種福德功德,將來所受的到天道去,承受天的福報而已;增上緣才是調整你,怎麼樣轉業而顯道,在道上面得到成就。
所以緣力,我們要知道它不是單一的緣,如果因果關係搞清楚了,因緣法則也搞清楚了,就不在乎我本來有沒有;沒有,我可以重新開始,如果已經有,我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在佛法上,就一個種子的基本理論上,總是產生很多疑惑,疑惑的原因就是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相互之間必須要能夠融會貫通,才有機會去認識種子、種子性。為什麼有這種因有這種果?是關係到什麼樣的因緣?因為因緣有不同的因緣,這是我們必須要多下一些工夫去認識,在佛法上面才不會造成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