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內文試閱
佛弟子應有的認識
一、導言
皈依三寶,棄髮染衣,承當出世法事業,行自度以度人,是為佛陀兒孫,瞿曇子弟;不是一般小根小智所能成辦的。故古德說是為大丈夫事業,非將相所能為!
然而,身為佛子,行出世法,有甚麼標準?有什麼規範?應如何行道?
誠然,時下佛子其量不少,其質也佳,卻不承當出世法事業;既不自度,也不度人者,敢說大有人在!
為甚麼?
沒有立場!
沒有觀念!
沒有……。
一個佛弟子應有的認識,也就是一個傳道者必備的條件;因佛弟子具有傳道的必然使命,任誰也不能否認!否則,非是佛子!
二、立場
甚麼是佛弟子的立場?
身為佛子,認佛為教,認佛為教主,認佛為教義,認佛為教法,認佛為師範,認佛為依皈,認佛為事業,認佛為境界。
佛教--佛者佛陀的簡稱,梵語釋義為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覺知賊害,是為一切智。覺悟者,覺悟諸法之事理,了了分明,如夢寐得醒,是為一切種智,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名為佛。教,就是宗教(專指),所謂佛教,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之教;身為教下弟子,毋容疑議的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行者。
教主--開教之本主,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是也!
教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為義理!
教法--佛陀住世,四十九年間所宣說的大小二乘,三藏十二部教法也!
師範--佛陀的心意是大慈大悲的,言語是大慈大悲的,行為是大慈大悲的。
依皈--以佛、法、僧三寶為依皈。
事業--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境界--如因果報應,知大覺聖境,時刻處於如此的境界。
如是便是佛弟子的立場,捨此,便是邪魔外道。上座大德!你的時刻,你的心意識,你的行為,你的言語,是否全然如此?!有沒有違背於一分一秒?有沒有一心一意而堅定自己的立場?!
三、觀念
身為佛子,必具正確的觀念,其麼是正確的觀念呢?佛陀恩重,父母恩重,施主恩重,以及生死最苦,眾生最苦,業障最苦等不可或忘的觀念。茲分別概述於后:
佛陀恩重--釋迦牟尼佛為「我」等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歷經祇劫,受無量苦;終於發明吾人「生死」之一大因緣,覺悟多門解脫道路,為娑婆眾生,廣事宣說,以種種方便,應病與藥,拔苦與樂,深深希望能得超脫三界火宅,出離苦海,同登淨樂彼岸。
父母恩重--慈父悲母,生我育我劬勞,心地觀經云:「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誠然,父母的恩育慈撫,如天之護被萬物,如地之扶養萬物,如水之滋潤萬物,如火之緣助萬物;然而,為人子者,供奉了多少?孝養了多少?所以身為佛弟子,必須以出世的實益,修行辦道,普度眾生,不僅為當生父母與樂拔苦,更應為多生父母,廣供法益,以成就佛陀所宣說的大孝事業。
施主恩重--專指出家佛子而言,因出家佛子,日用所需,二時粥飯,冬夏衣具,醫藥等物,無不是來自施主;試想,四事不缺,優悠環境,皆為施主們省吃節用所供養者,倘若愚閑卒歲,將來何以償還?故古德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辦道,披毛戴角還!」吾輩同參道友!能不如坐針氈,心驚肉顫麼?所以,惟兢兢業業,如救頭燃,才是佛弟子不可或忘的觀念。
生死最苦--(請參閱拙著為甚麼要學佛)
眾生最苦--我乃眾生之一,知我之生死苦惱;人間天上,鬼畜輪迴,呼號掙扎,宛轉呻吟。有的飢渴,有的病瘟,有的遭受兵災水火等橫禍,有的承受坎坷厄運等煎熬;想想!其中有一個是你,你將會有怎麼樣的感覺?更何況那其中必然有你多生前的父母兄弟在內!所以,自度並不足以為道,惟度人濟世,才是佛弟子的正確觀念。
業障最苦--生死之苦來自業因,不能了生脫死,是業因蔽障了「我」的靈明妙智;所謂業因,就是「貪瞋癡慢疑」所造就的業感因緣。倘使要避免這些因緣的造作,惟有勤修「戒定慧」和「正知正見」;以及常行懺悔,祈求三寶的慈力,以消減深重的罪業,獲得聖智功德,力掃諸般障道因緣。
一個佛弟子如具備了如上資糧,時刻充實於思想之中;然後化思想為行為;則凡事沒有不能成辦的,凡道沒有不能圓滿的。
四、發菩提心
甚麼叫做菩提心?概括的說,就是「傳道,行道,殉道!」三大功德心!為說起來方便和明簡,茲分別略述於后:
傳道--就是宣傳佛道,去發揚佛陀的思想,淨化世道人心;實現佛陀的言行,成就人間淨土。佛教在我國,宣導上的工作並不差,只是成績欠理想;所說工作上的成就,早已是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所說成績上的缺憾,在實質上不太正信,也就是說多少供奉彌陀觀音的信眾,骨子裡「神佛」不分,點燃了線香,長跪恭敬,菩薩佛祖,隍爺天公祖,真不知拜些甚麼?求些甚麼?最可憐的是,尚有少數出家弟子,居然也一樣愚癡去求神問卜,仰賴乩童;似是早已不知身披何衣,所食何食,將來以何者報佛恩,報父母恩,報施主恩,救眾生苦,救生死苦(走筆至此,山僧不禁心碎淚血。)啊!自尚不度,遑論度他!所以,傳道的工作,不僅僅要對教外,更要先施之於教內;因為,有了健全的工作者,才會產生健全的工作成績!
行道--就是實行佛道,去施為拔苦與樂,濟世度人的工作,般若經云:「向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與其樂。」然而,如何拔其苦?與其樂?大丈夫論云:「財施為眾生所愛,法施常為世間所敬重;財施為愚人所愛,法施為智者所愛。財施壞財之貧窮,法施壞功德之貧窮;此二種施,誰不敬重?財施能與現樂,法施能與天道涅槃樂。」又說:「樂愛悲者,能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者,即是愛己。」事實上行道就是「自度度人」的工作,般若經上說:「誓度眾生,誓斷煩惱,誓學法門,誓成佛道。」為眾生而行悲願,而成就智力,其最後,度脫眾生不也同時就度脫了自己麼!
殉道--就是為道犧牲!這其中不僅包含了為度人,為宣道,不辭勞苦,不惜身命;更有著「降魔衛道」的犧牲精神!筆者以五十年僧伽生涯之心得,以為傳道不難,行道不難,惟殉道最難!為甚麼?因為傳道和行道的標準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多有少,只可以說是能做多少,盡力以赴,就有了「如是」的樣子;而殉道呢?它的標準就不同了;譬如委屈求全,任勞任怨,八風不動,最後命也付諸一擲!這樣,您說不難麼?自古至今,傳道的很多,行道的也很多,而殉道的又有幾人呢?
所以,筆者在這裡強調一句:「身為佛子,是一個傳道者,同時也是一個行道者,尤其是一個殉道者!」捨此,便不算是一個完善的真佛子!
五、結語
心地觀經上說:「假令壽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閻魔使至,無常難免!」世間榮華富貴,有如過眼煙雲,沒有絕對的長久,貧窮苦厄,尤若迎風沐雨,也不過是暫時的遭遇,都不是吾人於此世間的究竟生涯,惟有求得永恒的極樂,才是智者不為「貧富苦樂」所纏縛的事業。
所以,佛告弟子,過去諸佛有偈云: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吾人欲得寂滅的究竟常樂,惟有做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