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目錄
佛教
在家與出家學佛之異同
三皈、五戒、菩薩戒
佛菩薩像
禮佛、供養、懺悔
功德回向
因緣、因果
業的認識
生死、中陰與輪迴、神通
器官捐贈、移植
地藏菩薩、彌勒菩薩
淨土法門、念佛
密法、持咒
大悲法、觀音法門、梵密
心經、金剛經
唯識學
經典文句釋疑(楞嚴經、法華經等)
靜坐
三昧、禪定、止觀
禪密、禪淨雙修
煩惱與菩提
公案、參禪
一般佛法釋疑
基礎學佛認知
生活漫談
■精采內文試閱
【佛 教】
客問:
經典的結集都在佛陀涅槃之後,而印度是一個不注重歷史的國家,那麼又何以證明經典都是佛說的?
師答:
吾人之祖先、歷史諸事,後人並未親自見到,為何我們會相信--佛陀所說的經典在於其實用價值,若無實用價值,對於現實人生沒有幫助,即使是佛說的也沒有用,這才是佛陀所強調的主題重點。假使懷疑經典不是佛說的,也必須要有可靠的資料以為證明,只是那些資料仍是後人所說的,而他們也不是佛陀時代的人,其資料的可靠性也是堪疑的。
客問:
佛教始於印度,為何後來佛教在印度不盛行呢?
師答:
因在印度主要是婆羅門教,而且根深蒂固。印度早期有十一大學派,佛陀學派是最後才興起的,在佛陀學派之前本來是婆羅門教的天下。
宗教與宗教之間往往都是強調自己,排斥他人,甚至設法使他人消失,這是人為的問題。
其實,現在的印度、尼泊爾還是有人信仰佛教,七十九年我們去印度、尼泊爾朝聖時,據調查統計印度學佛的人數占百分之六點二,尼泊爾學佛的人數占百分之八點五,所以,目前在印度並不是完全沒有學佛的人,只因受了婆羅門教的影響,以致於學佛的人口比例較少罷了。
為什麼佛教發源於印度,反而在中國發揚光大,這其中有何道理?
師答:
並不是發源於印度,印度就該如何,因印度傳統的宗教是婆羅門教,釋迦牟尼佛發展佛教,就好比中山先生革命的作法,在當時要不是印度王子的身份,他早就被人殺害,這可以從經典文獻紀錄上看到,很多人要害他,幾乎不願意讓他存活。
為什麼傳到中國反而發揚光大了呢?
中國從東晉以後,佛教漸漸發展,到唐代是個鼎盛時期,至宋以後即開始沒落,這是受到唐武宗迫害佛教所致,歷史上三武一宗之亂,對佛教的傷害很大。但為什麼一直都能存在?因中國佛教屬於菩薩的教法,不屬於羅漢或其它相關的教法,它比較大眾化,什麼人都可以學,上至知識分子,下至未受過教育的,經典上提到所謂「三根普被」,所以能夠普及各階層。
反觀印度為什麼到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出家人?印度現在有幾個寺院都是中國和尚在照顧;還有極少數在觀光地區看顧、收香油錢,這些錢並不屬於他們,而是交給政府,因為他們的名勝古蹟是屬於政府的,與中國大陸一樣。又因婆羅門教的勢力非常的根深蒂固,看看現在回教與印度教之間的衝突就可明白,印度教即是婆羅門教。所以,在印度的環境佛教不容易生根,因為傳統的信仰與勢力影響所致,很多人不太瞭解這種情形。就像在電視、傳播媒體上看到西藏佛教的一些表現,那其實不是佛教,而是屬於笨教的色彩,是西藏的傳統宗教。
其實中國的佛教,不只是中國式的,而且剛好菩薩法有很多內容,和中國的儒家、民族性、傳統的文化都能結合而不衝突,只是近兩三百年來佛教變質了,成了只有宗教的型態而沒有佛法。所以現在是末法,只有佛教徒,真正學佛的少。臺灣現前的確是佛教徒多,學佛行者太少;做一個佛教徒容易,只是依賴佛法,依賴佛教,希望能保佑、維護我,得到一份利益,如此而已。學佛不是這樣,是要把原來依賴的那種力量自己去修養,達到與之相同的結果,這就比較難。人都是捨難求易,喜歡簡易的事理和法門,因為依賴的心態,所以念佛求往生的人也多。
再看目前幾個佛教國家的狀況,泰、緬的佛教型態已漸漸在變化;至於日、韓、越南這些附近國家的佛教都是從中國傳進,也各有因應時代、環境變革的作法。現今的臺灣也有這種跡象,所謂的「萬佛會」,其實都沒有出家人,只是把頭髮剃掉、袈裟披上,這種政治利用宗教的方式,畢竟是末法時期的一種亂象,真正一個清淨的佛教徒,或是學佛的人,他並非不關心這個國家社會或人,他只是不參與政治,不以政治的手段表達他的關懷,而是用不同的方法,尤其是以宗教的方式去關心。因為宗教是講求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去下手,政治的情形不同,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作法而完成目標,所以宗教若與政治結合,就會有變質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