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62期 2011年10月刊
第一章〈出家證果〉,這部分老和尚在第十三章〈問道宿命〉時,要我們好好想一想,是走聲聞乘?還是菩薩乘?
文/淨琢
第一章〈出家證果〉,這部分老和尚在第十三章〈問道宿命〉時,要我們好好想一想,是走聲聞乘?還是菩薩乘?我想出家這條路是難行,要割捨下親人、工作、朋友等世俗的種種,而出家後是否能有所成就,發恆長久遠的菩提心去實踐自己出家的願,以達到證果的目標,更是一條艱難的路。在五濁惡世,尋找善知識進而依止善知識也是一難,再來就是自己能有多少擔當的問題了,故出家證果對我來說是一個我想達到,但仍處於未知摸索的階段,我想這也是自己障重,往後須藉由磨練以成長自己。
第二章〈斷欲絕求〉,修行首先要斷欲去愛,才能達到識自心源(也就是認識自心的本體,真如),回歸本來面目,證入無為境界,方之為道。第三章〈割愛去貪〉,去除心欲,其中最大的就是財與色;而維持色身健康所需僅要知足就好了,頭陀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是為去除掩蓋靈明覺性的愛與欲。第四章〈善惡並明〉,此說的是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與十惡業,止惡及行善均在乎一念。第五章〈轉重令輕〉,人有罪過,若不自覺反省改過,將如水匯歸大海般罪業越積越深,若能一念覺察深切改過,罪業將止於此,有如生病出了一場汗,漸漸將得到康復,病根逐漸消滅。第六章〈忍惡無瞋〉,我們學佛常遇到阻障或嘲諷的人,當下心念應該安忍不起瞋心,因為對方這樣的行為真正傷害的是自己,因為其心境已經不清淨,故無諍是為戒。
第七章〈惡還本身〉,我們學佛行者,面對他人粗口惡罵,應該冷靜以對,在心中不去接受這緣境引起的效應,因為惡罵的人所造惡業最後將影響到自己,故不要隨境而轉,應該止於一念認清這緣境的利害關係。第八章〈塵唾自污〉,不善之人損害聖賢之人,就像人朝天吐唾液,將落至自己的臉上,對聖賢人則無任何的損害,也像逆風中塵沙將回撲己身,對彼有何益呢?第九章〈返本會道〉,所謂博聞愛道,道若偏離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則無法真正見道,而守志奉道,此志就是修行辦道要與佛法會合,融會貫通,如此才是真正的與道相應。第十章〈喜施獲福〉,我們遇到有人行資生施、法、無畏施,能夠隨喜讚嘆者,所得福德甚大。第十一章〈施飯轉勝〉,此指的是布施不同層次功德福德力對象之分別,最後布施供養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具有佛果的聖人為最圓滿。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此指的是人有二十難,包含有1.貧窮布施難:人若連日常生活所需都有問題,就很難去行布施,只因自顧不暇。2.豪貴學道難:奢豪富貴之人容易懈怠放逸,生活豐足之餘不會去想到與生死有關的問題,更遑論出離生死。3.棄命必死難:我們業有多少就要承受多少,在沒承受完之前,無法離開,而學道之人不能害怕殉道,若太在意自己的色身,則無法見道。4.得睹佛經難:睹是指深入用心去體會,而發現其中的道理方法,經就是道路指引我們走向覺悟的菩提大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要契入佛理實不易。5.生值佛世難:能覺悟的一念佛性就顯現出來,維護這一念使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而佛教經典與善知識都是最好的引導,現今的世代雖然學佛的人多,但大部分都停留在佛教徒的層次,對於佛理的體會不深,再加上知見的錯導,更讓學佛人離道亦遠,故能親近善德,其帶領下學習思惟正見,實屬不易。6.忍色忍欲難:依於自己感官條件可以接觸到的就是色,而欲就是指心裡面產生的意念,不去做都不行稱為難忍,色與欲難以控制得宜。7.見好不求難:人所追求的不外乎財色名食睡,也貪著好境,厭惡壞境,見好不去求更多者很少。8.被辱不瞋難:誤會了而被污辱責罵不生起瞋心者很少,因為人都有個強烈的自我,受傷了就開始忿忿不平,故面對無故的責難而不動怒的少,做到身口意都不在乎才是真正的不瞋。9.有勢不臨難:權勢當前而不執取難。10.觸事無心難:五根接觸五塵,生起種種意念,都屬於造業的範疇,要心平氣和、心如止水難。11.廣學博究難:多方面深入的學習與探討而能徹悟義理難。12.除滅我慢難:佛降生娑婆世界,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人人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要降服自我最難,常說縮小自我是一輩子的功課者是。13.不輕未學難:我慢心重的人,常常會不經意起輕視初學的人,若是憶念當初自己也曾是初學人,也有過這麼一段過程,就知道這都是我慢心作祟,故不起輕視心難。14.心行平等難:人因業力的不同而有其差異性,我們面對眾生的差異性要做到平等心對待不容易,但眾生皆有佛性若以此去觀想,比較容易起平等心想,但這只是最粗淺的觀想,對我來說還有很長的距離要學。15.不說是非難:老和尚常說我們都在聲色中討生活,意念盡是分別計較執著,身口意的造作成業,總是在對與錯中打轉。16.會善知識難:末法時期能有實修實證的善知識可以學習,無明的眾生恐怕是有看也不懂的跟隨,而我們懂得運用佛法中的道理方法轉念,即便遇到惡知識也會有所突破與成長。17.見性學道難:學佛要見性,徹悟本來的面目以圓成道果實屬不易,因為會有種種的磨難考驗著我們的心志。18.隨化度人難:要有能力去度化眾生,是比較難圓成的願,故就最基礎的佛學理論乃至信解於日常生活中,可以以自身的經驗與實證能力隨緣度化是不容易的事情。19.睹境不動難:我們面對外面的色塵緣境常隨業而轉,故心念保持恆常不動是很難的事情。20.善解方便難:善巧不是取巧,方便不是隨便,這其間的取捨有其一定的困難程度。
以上就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的簡要內容記錄,並不是很完整與成熟,但算是一個學習紀錄。佛說的二十難中,有很多是我們常常犯的,老和尚要我們去思考佛陀為什麼要這樣說?我想就是人的病根吧!無量劫養成的習氣使然,眾生就是不斷的在重複一樣的錯誤,才在六道輪迴中打滾,學佛因緣實屬不易,要見道成菩薩、佛更是須經歷長久的學習與經歷才能達到,我想佛陀的用意就是要我們謹記人常常犯的錯誤,要常常面對不良的自己,時時刻刻修正身口意不當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