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再想一想

    人,都擁有一種特質,就是當聽見好聽的話,心中便會歡喜;但是對於不好聽的言語,立即的反應就是會不高興,心裡頭不是滋味。可是喜歡聽好聽的話,對我們就是有利益的嗎?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文/唐辛子

       人,都擁有一種特質,就是當聽見好聽的話,心中便會歡喜;但是對於不好聽的言語,立即的反應就是會不高興,心裡頭不是滋味。可是喜歡聽好聽的話,對我們就是有利益的嗎?如果是肯定的,那為何有「口蜜腹劍」、「笑裡藏刀」的話呢?相反地;對於不好聽的話,是不是就是不好,甚至於一點幫助也沒有呢?如果是真的,那怎麼會有「忠言逆耳」這句千古名言呢?

       人,往往會在聲色中打轉,聽到好聽的話,就認定是好的;聽到不好聽的話,則認為是不好的。可是有曾想過真的是如此嗎?假使只是在表相上看一件事情,很容易因為未深入去探討其中的內涵,不是遭到欺騙就是自尋煩惱,進而造成自己受到傷害。那該怎麼去做才能明白其中的內涵,不致於使自己受到傷害呢?

       首先要知道,一句不好聽的話,往往會使一個人感到不好受,進而產生不歡喜,而後愈想愈氣,以至於到最後受不了。可是其中所想的內涵是什麼呢?是不是都是想到自己的「是」,而別人都是「非」呢?只因為如此可以在別人的面前站得住腳嗎?當認定別人都是「非」時,可能無法心平氣和,真正去瞭解對方所要表達的內涵,如果有想到別人的「是」,而自己「非」的地方,就能先靜下心來,如此才有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問題的機會。

       在止觀法門中,其中說先要止於一念,那是要止在那一念上呢?就是要止在「那一句話」上,從中去做研究、分析、甚至要有所認識,去探討為何對方要對我說那句話,而且只對我說而不跟別人說呢?因為若不從這句話上去下手,不將其搞清楚,就是無明,因為不明了才會受其迷惑,而因為迷惑才會產生煩惱,使自己煩身惱心而不歡喜。所以若能從中去探討、最後有所認識,發現原來對方是為我好,其實是自己先做錯了。

    「佛法是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並且要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當有問題發生時,若只是一味地用自己的想法去看事情,都將會有所偏差,《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所以我們學佛之人,要時時把握住每一個意念的生起,在行動前都要想一想、再想一想,才能不傷害到別人,並且使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