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0期2012年9月刊
畢竟大乘佛教特別強調迴向,據先師上白下雲老禪師的解釋是:把既得的利益,去和別人分享,就叫做迴向。
文/擔板漢
劉居士大德:
感謝你不嫌棄我才疏學淺,一聽到獄中同學的介紹後,就特地來信和我討論一些佛法上的疑義。稱我善知識,我愧不敢當,因為我也還在學習,並沒有成就,最多只是在佛法知見上懂得一點皮毛而已。但是這一點皮毛,如果能幫人釋疑解惑的話,我當然是非常樂意與人分享的。畢竟大乘佛教特別強調迴向,據先師上白下雲老禪師的解釋是:把既得的利益,去和別人分享,就叫做迴向。自己並沒有少掉些什麼,而利益卻能發揮得更多、更大。就如點燃了一根蠟燭,照亮了黑暗的心房,也只是照亮了自己,如果不吝於讓更多的人都來引火,點燃他們的蠟燭的話,就能夠照亮更多的人。
你的來信中,提出三點疑義:一是《心經》中的舍利子為何義。二為佛頂陀羅尼咒和佛頂尊勝陀羅尼咒是不是相同。三者,經中說:「定業不可轉。」一定要受報,何以又有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說:「古時有人一生造惡,臨終之前,反悔覺悟,發一善願而得善終者。」兩者可有衝突云云。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阿羅漢,「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弗」是子的意思,又稱為舍利子。由於他母親的眼睛很漂亮、很明利,像舍利鳥一樣,所以名為舍利女。你曾寫信問過尊夫人,她求教別人後,也是這樣告訴你。只是這種解釋,你說無法和心經字義連貫起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為《心經》也是般若部的一部份,而般若部的上首弟子就是須菩提,佛陀常常威神加被他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其次的上首還有舍利子和富樓那。而問難者就是釋提桓因,也稱天帝釋,就是俗稱的「天公」或「玉皇上帝」。
這段經文,白話叫做「如果你要想得到自在的話,必須要去修行覺悟,修行覺悟就必須先從自我之心去著手,也就是要去觀,而且是一種深入的觀(認識)。不但要行般若波羅蜜,還要行深,行深到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和障礙,最重要的苦厄是生老病死及六道輪迴。」(出自先師的《心經導論》VCD)7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之後,佛陀又提醒心經的當機者舍利子,更詳細的解說如何是五蘊皆空的道理。先師說:「五蘊即心,心就是那個我。」修行是修理自己的五蘊,或者心,或者說那個我,而不是修理別人。縱使把別人修理成佛菩薩了,也是別人成佛成菩薩,與自己無關,自己仍然是苦惱的凡夫眾生。
先師說:「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從有而來。」不否定有,但不去計較執著它的有。或者,雖然是有,但我能做到不受影響。或不相應,與己無關。都叫「空」。或是把原來那個不好的「有」,轉變為好的,那原有的不好,就變成「空相」。所以先師說:「色非固有,不是不變;空非定無,仍可改變。」這是簡單介紹「空」的道理。
為什麼色不異空?色是色蘊,依於外面的色塵,進入法塵,轉變為色法,心法和色法相應了,才稱之為色蘊,否則只是色塵、法塵、色法。你看,這就有多少的空相存在!色蘊形成了,如何空呢?譬如說見到一個很漂亮的女人,或很帥氣的男人,深深為之著迷,如何空其色蘊?《四十二章經》中佛說:「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固體是地,液體是水,體溫是火,呼吸、脈搏是風。四大分離,身就成為空相,我只是個假名,故空。同理,心是五蘊、六根、八識組合而成,假名為心,都無有心,故空。只因妄想執著,虛妄計較,何有真實身心;可是身心的假相,卻又明明擺在那裡,所以說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又《四十二章經》佛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作如是觀,果真做到了的話,漂亮的女人不否定,而愛欲之心就能止息。色雖還是有,卻能做到不異於空,故說「色不異空」。什麼又是「空不異色」?雖然達到空相的體會、發現,並沒有否定色,色還是存在,只是不受它的影響而已。就好比隆冬酷寒的天氣,升火取暖,或開暖氣,穿厚衣服,蓋厚棉被,不冷了,空了。可是冬天還是存在,寒冷仍然沒有消失,但我已不受它的影響,顯現了空相,故說「空不異色」。想要更進一步瞭解,可以請一套先師的《心經導論》有聲書來看。
《四十二章經》的這種思想,在其他經論中也常常出現。如《梵網經》就提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無不從其受生,故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也引用世尊所說:「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無始世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雖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只因無明所覆,不見不知,故依教義而觀,想其老者如母……稚者如子,以空掉五蘊於淫欲的執著。
又經中有十緣生句義,舉喻「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燄,一切身如水月,妙境如空華,妙音如谷響,諸佛國土如乾闥婆城,佛事如夢,佛身如影,法身如像,報身如化。」雖有相似的表相顯現,名之為生,為有,其實空無實體,不待滅後才名之為空,當體即是空。又如同造了人天善業的因,比喻天上月,遇到水的生緣,顯現了水中月的業報身;業盡了,如天上沒有月亮,再多的水緣,也現不出水中月。
又像炎炎夏天,太陽的輻射照在柏油路上,遠遠望去,一片汪洋,而且波光粼粼,名之為生,為有。近前一看,那來的水,名之為滅、為空。然而並非近看才滅,遠看當體即是不生,即是空,只是有個虛幻不實的假相迷惑人罷了,何來的有、生,何來的滅、空,因此才有「渴鹿逐陽燄」的典故。「我」也是一樣,依於業而受生,依於四大、五蘊、六根、八識而有「我」,「我」並沒有個實體,其體即是四大乃至八識,並沒有另外一個我,只是有個虛幻不實的假相顯現來迷惑人。一切都依因緣而生,所以不必等到「我」死了,才名之為滅、為空,當體即是不生、非有。所以經典中,舉喻一切法的生成因緣,例如陽燄,雖似有而顯現,卻當體即是空。不應計較執著它的有,也不可以否定、逃避它。「我」這個色身也一樣,不可以太寶愛它,也不能忽略它,沒有色身,那來的法身。
再如凡夫眾生常常會做夢,夢裡樣樣都是真,醒來卻是空無所有。事實上,不待夢醒才空,夢中的當下即是空,但有虛幻的妄想、執著,如此而已。人生不也像做夢一樣嗎?做夢了一輩子,銀子、房子、妻子、兒子、車子統統有了,將死時,大夢初醒,兩手空空赴黃泉,得到了什麼?勉強要說有,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果然「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也只是懂得這些道理,但很慚愧,目前還是做不到,最多只是鸚鵡學語,或拾古人牙慧。
這些還是在依於經教的教義而修觀的階段。若是禪宗的祖師們,則是一針見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來那麼多的葛藤。先師說:禪師也是先依於教的修養,而後才能於一剎那間,表現出超凡的智慧,並不是一蹴可幾的。所以先師常告誡我們:「學佛沒有捷徑。」硬是一步一腳印,有多少修行,就能完成多少修養;從來都不曾修行過,那來的修養,不過是耍嘴皮子。如果連知見都沒有建立起來,那連耍嘴皮子都不夠格。
佛頂陀羅尼咒,又名大佛頂陀羅尼咒,全名是「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出自《首楞嚴經》,即簡稱楞嚴咒,寺廟出家人早課都會唱念。起因阿難陀尊者被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所攝,誤入淫宅,將毀戒體,佛命文殊菩薩將咒往護而說此咒。據楞嚴經七卷所說,它的功用是「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出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正藏十九冊。乃是佛陀為救拔善住天子將受七度畜生惡道身之業而說。經中說,善住天子於花園中與綵女嬉戲,卻聽見有人告訴他,說他七日之後,天命將終,死後生於南贍部洲(地球),受七返畜生身,即豬、狗、狐、猴、蟒蛇、鷲、烏鴉。爾後更受地獄的苦報。從地獄出,僥倖得到人身,又生於貧窮下賤之家,處在母胎,就沒有了雙目。
善住天子驚慌失魂,求救於天帝釋,帝釋請問於佛。佛於是說「佛頂尊勝陀羅尼咒」,使天帝釋去教導善住天子受持,而得解脫三惡道報,更延天年。
依此經佛所開示:「如來佛頂尊勝,能淨一切惡道,能淨除一切生死苦惱,又能淨除諸地獄、閻羅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獄能迴向善道。」又說此陀羅尼咒,是「八十八殑伽沙俱胝百千諸佛同共宣說,隨喜受持……為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界眾生得解脫故。」佛世尊一切智者金口所宣,諦實不虛,善住天子也因而免於墮落三惡道的命運。
定業能不能轉?有兩種說法,一說能轉,一說不能轉。根據先師所說:「業一定要受報,只是有修養的人,能重業輕報,輕業微報。」這種說法,就非常圓融。假使說,我殺了一個人,以後一定一命賠一命,那學佛修行有什麼用?反正業報就是如此,誰也改變不了。先師常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依世間法來說,也說得通。譬如一時怒不可遏,失手殺了人,後來慚愧,發露懺悔去自首,法官都會酌情減輕其刑。服刑期間,表現又良好,有心改過向善,還可以提早假釋出獄。犯案後,既不自首,又無絲毫悔意,法官也會加重其刑罰。你說定業能不能轉?當然能!關鍵在於是否有慚愧之心,及懺悔改過的誠意。
所以佛經說:「有二種白法,能令眾生滅除眾罪,一者慚,二者愧。」涅槃經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又說:「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亦如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四十二章經也說:「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引經據典,足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可以成就道業的。所謂「佛」,乃是「覺悟」的意思,覺今是而昨非,轉業而向道,業消道長,久而久之,必能成就菩提。因此你說:「古時有人一生造惡,臨終之前反悔覺悟,發一善願而得善終。」的確如此,只這「反悔」就能重業輕報了,何況還有所「覺悟」,又發「善願」!
先師說:我們眾生所造的善惡業,放進如來藏(記憶庫)中,是沒有按照順序排列的。不是先做就先報,後做後報;也不是善先報惡後報,或惡先善後;甚至大者先報,小者後報,都是要依於外緣的引發,才會受報,只是業大者較易為外緣所引發。如果說,我今生造了一件很大的惡業,慚愧懺悔以後,永不更造惡業,改過向善,學佛修行,努力修正身口意的缺失。那麼如來藏裡,惡業只有一樁,善業卻是數不清,以後遇緣引發時,當然是善業受報的機率最多,往生天道、人道的機會也就越多。譬如抽籤,籤筒裡,惡業的籤只有一支,善業有九十九支,當然抽中善業的籤的機會比較多是同樣的道理。善業遇緣先受報,往生人道,再來學佛修行,布施行善,持戒安忍乃至智慧,善業累積的又愈多,惡業相對的比例也就越少。雖然還未證聖果,而三惡道卻幾乎以和我們絕緣。
可是惡業還是遇緣會受報。例如我前生殺了人,今生因緣成熟,冤家碰面分外眼紅,並不是一見面,二話不說,就捅我一刀,結束我的性命。一定是先找碴,引對方生氣動怒,再名正言順的吵架、打架,進一步拿刀動槍,最後被他殺了。如果我經過了那麼多生的投胎人道,累積足夠的修養本錢的話,碰到這種事,就有安忍的修養,不隨對方的節拍起舞,架就吵不成,打不起來,何況動刀動槍,甚至被殺。最多被揍一頓鼻青臉腫,對方氣就消了,冤業也就化解了。這是先師所開示的業報的真實面目。
而惡業既然非受報不可,就一天到晚戰戰兢兢等著受報好了。一切眾生,都是因業而受生,每個人都帶業而來,而且幾乎都是善業少、惡業多。只是我們芸芸眾生,未識佛時,未聞法時,未遇僧時,猶如生盲,不知善惡,不信因果。今日得以睹聞三寶,方知昨日之非,如何濟拔?佛門才有懺悔一法,普賢菩薩十大願行裡也有「懺悔業障」的行門,仰仗諸佛本誓願力,使我們所懺之業清淨。
最著名的,也最有效的是禮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那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而成的儀則。前面的五十三佛出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又說:「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大乘佛經),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自古以來,緇門弟子禮拜八十八佛,卓有感應,故能流傳千古不衰。
禪門中,講求把握當下,也就是把握每一個現在,不必懊惱過去所犯的過錯,儒門也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也不用擔心未來會受報應。只要把握好現在,就把握了過去和未來,因為現在會成為過去,未來也會成為現在。所以先師說:「今天都好不了了,明天怎麼會更好?應該是今天比昨天更好才對。」事實上,我們能把握的,也只有現在和今天,能善加利用,過一天就賺一天;否則,過一天壽命就少一天。期待明天會更好,那只是理想與希望,結果可能變成妄想與絕望;以實際的行動去追求完美的今天的話,今天一定比昨天更好。
要如何把握當下、今天?俗話有云:「今日事,今日畢。」該做的事,當下就做,不會說:「等一下再做。」或推給數不清的明天,最後不但一事無成,也浪費了寶貴的生命。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不要馬上直覺反應,那只有到達意,或者說完成色法,並沒有進入心,或是五蘊裡的識,那叫做「五蘊一氣呵成」。因為眼見耳聞未必是真,直覺反應,沒有緩衝的餘地,更沒有思考的空間,馬上去「行」,所得到的「識」的結果,必然漏洞百出,而造成遺憾、後悔。世人也說:「快紡無好紗,急著嫁找不到好婆家。」凡事想一想,再想一想,多想一想,更深入的想一想,再去行,缺失自然會減少許多。這就是在修正我們的身口意,或者說調理我們的五蘊。
普賢菩薩的警眾偈中,有「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的警語。的確,人生苦短,如夢一場,一轉眼就過去了。貪求五欲之樂,造下無邊的罪業,臨終時徬徨無助,也是過一生。而努力學佛修行,行善積德,日子還是一樣的過;一到壽命將盡時,卻如農夫辛勤的耕耘,終於等待到豐收的時刻。無常、有罪的五欲之樂不可恃,而永恆、無罪的涅槃寂靜出離之樂,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