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08期 2006年 10月刊
有些人生經驗,一次就夠令人終生難忘了。
閉關緣起 無心插柳柳成蔭 文 / 智願法師
有些人生經驗,一次就夠令人終生難忘了。對於天岳山梵音禪寺的當家上智下願法師而言,在梵音禪寺短短三個月的閉關,令他有許多感觸,圓滿出關後,有人好奇的問:「請問法師您是在什麼因緣下決定閉關的?」他謙虛的說:「只是短期方便閉關而已,體驗不深,難登大雅之堂,等以後有機會若做長期的閉關,再跟大家分享!」但眾人哪那麼輕易的饒過他,說什麼也要往他心裡掏,掏出他的珍饈所藏,好跟大家分享、分享。
對此事,他回答得倒乾脆,彷彿這次閉關於他也不是什麼大工程、大計劃,純因時節因緣湊巧。因任當家已三年多了,寺務繁忙,動的時間偏多,只想挪出一點時間來自修,找個地方好好沉澱一下。熟料剛生起這想頭,千佛山佛研院的主任「元」師父就來電,殷殷邀他到學院上課,他以閉關為由而婉拒,但或許還有誰也聽到了,因此「願師父要閉關」的消息就此不脛而走。
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情形下,比原來他想閉關的日子早臨,就這樣他進了關房,完全跟老和尚「禪林寱語」174頁所談的「禪關說」──古德對閉關的許多知見,有謂「初關」乃破吾人前六識之迷,「重關」乃透第七之我意識,「牢關」乃清出第八識中所藏業識種子.....等說法完全是兩碼子的事,純只利用三個月寶貴的時間靜心、體驗而已。
當時間敲定後,他便將此事秉告老和尚,老和尚的答覆是:「只要職事有人代理,師兄弟們說好就好!」因此,過完舊曆年的初十五日,暫時唱罷「當家一職」,閉關一齣又再接續,智願師就把一切交待妥當,七點十分人已進駐關房。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菩提之道」一向立耕於正勤精進,雖說三個月的時空有限,但若能如實行持,把握當下,應該也會有一些寶貴的體悟!
見山,山是什麼?見水,水在何處?
對於這次的閉關,願師父有這樣的體驗:發心閉關可從短期的幾個月開始嘗試,等有初步的基礎後,再做一年或三年更長的閉關,視事前對閉關的知見、資料蒐集、身心調理能掌握幾分,便得幾分好處與真實。比如:世人逐物,最怕孤獨,有機會喝茶聊天時,能把時間拿來用功,漸進於「過午不時」的實踐,閉關時才能適應飲食習慣的突然改變。對願師來說「日中一食」不成問題,但剛開始由動的、熱鬧的環境轉至安靜的、獨處的關房,迴異於一向頻繁的人事接觸,那種想跑不能跑,想說話連個對象都沒有的景況,才真令人有撐不下去的感覺!那時方體會到人的那種強烈的、難耐寂寞的習氣!
據聞閉關有遭魔考之事,如果未依教奉行,方法不當,有時會狀況連連,比如:有人才閉關幾天就想出關,甚至還有從窗戶爬出去的;相反的,有人工夫夠、用功、沉得住氣,所以一年、三年都不成問題。據載甚至有行者因閉關而後走上小乘之路,也有人因閉關得到好處,反成增上緣,從此立願奉持「大乘菩薩法」,決定把生命皈投在「自度度他」的功德中。在閉關期間,為了練「不倒單」,有時每天只睡三個小時,過於猛急攻心之下,導致火氣上昇,還好適時調整才無形成大礙!我是在關關近一個多月時,方才了解為什麼大師兄(上鏡下印法師)要在我的床頭,用毛筆在紅紙寫個「唵」字的緣由。
總之,「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種種事例不外是見證「理想的完成,來自點滴累積」,一切功不唐捐!而「安心」在閉關時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心要如何「安」?願師說:「在關房妄想雜念一起,隨時可行靜坐止觀、拜懺、禮佛....來收攝身心,面臨任何心的動靜,都要像太虛般,來時不染,去時無著,突破、更提昇!」
在功課與功課間的小歇片刻,他也會在露台經行,活動、活動一下筋骨,環視四週廣袤的山林及樹蔭間隨風迴盪的鳥鳴,如有倦意、懈怠襲來,大可展讀「高僧傳」以示警惕、鞭策。在關房,老和尚的書更是他精神上的養心丸,讀一次有一次的發現,尤其「惠能大師」裡,有許多值得一參再參的禪宗公案,予他不少思惟的啟迪──他覺得閉關前,面對人事時的心境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閉關時的心路歷程則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但願出關後對人事物不同的啟悟,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印證。
當黎明初啟,梵音響起,曙光剛好映照在關房門上,大師兄遒勁、力透法味的「關房」二字,讓人覺得那發亮的門扉就像是一面鏡子,時而映照出閉關者「為出生死灘,苦海誓不還」的道心。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因為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法一一細嚼,所以對那些外緣多的人,正可藉閉關好好爬梳蒐集的資料,沉靜一下身心,但真要用功也不僅閉關一途而已,閉關只是修行的動力之一。願師認為:其實在千佛山做「當家師」更是磨練自己、提昇自己的本錢,因為緣境多、寺務雜,正可細觀五蘊於緣境上的變化,如果有本事轉煩惱為菩提,於亂做到不亂,經得起各類人事緣境的挑戰,才是真正的禪定工夫,在關房一個人,又如何照見自心,又誰跟誰亂?因此,兩者的體驗殊多差異。
以願師父這些年做當家師接受的磨鍊,漸近做到在潮水般的情緒往復間,迅即抓住片刻緩衝,將人我的不諧關係陡然放寬,遇有內心的不熨貼即刻行止觀、經行,快則十分鐘,慢則一、兩個鐘頭便能讓心沉靜下來,但較難處理的事情就需更長的時間了,千佛山止觀法門的好,在於非一定需坐下來思考不可,行住坐臥都可細參。願師很感謝這次閉關,常住給他源源不絕的後勤力量,記得剛出關時,突然又須面對人群,一時還頗不習慣呢!有人問他「什麼」,有時他會想老半天,其實,對於一些剛出關的人相信也會有這些現象,人家問話時答「是」也不對!答「不是」也不對!只因菩提道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願師父非常欽佩那些能突破自我,在關房能沉得住氣,一呆就是一年、三年的人,如果以後還有機會做長時間的閉關,他說他一定要按正式的儀規,在關房貼封條並禮請大師兄灑淨一番,最好能像古德一樣,進出有收穫,但是要「剋期取證」那就得好好下工夫了!
正念法行,不負如來
此刻已臨七月,汗水一淌一淌的洩流在背脊,離當初閉關時日又匆匆過了三月,願師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學佛如果心急不知循序漸進,也許就會像一場雷雨,一瀉千里,結果連最初的發心都蕩然無存,所以,修行當依佛陀之教,行佛陀所行,時時作為警惕。就在圍坐談了這麼一陣後,願師看我們一個個都聽得津津有味,最後就以老和尚「禪林寱語」一書的幾句話,予為惕勵:
佛緣到時求覺悟──悟時。
念裡菩提心裡住──正念。
自度度他不敢負──正行。
淨了宿業斷眾苦--清淨。
行深般若如來佛──解脫。
聽完他精彩的述說,眾人似有意猶未竟的感覺,圍坐中有人突發此語:「滿園春聲,關不住水痕、曙光,有誰想做接心者?不妨也進關房體驗一下其中的滋味!」還有人有此感悟:所謂道不遠人,人又何必離道自棄?是否「有相則有關」,若於現實中能參透事理,通達無我,無處不有道蹤,做到灑脫自在,無住、無相、無所得,又哪有關可立?就因「八識田中不見道,時流遷化循業跑,佛子不修耗生命,六道輪迴何時了」,才須設個關房,立個門戶,好好的「看」這顆心。
此趟上山,甲仙禪林芒果、龍眼、荔枝正熟,於忙碌一季辛勤耕耘之後,芳香的水果嚐起來更香更甜,修行也如此。今夜夜涼如水,一山岑寂,銀色的月光披灑在關房的露台、屋脊上,環視遠山近樹蘊藏著一抹神秘的黑,恁管人間有情,色塵緣境來去無蹤。就在眾人準備要下山時,願師父送給我們這句箴言──願門內無心,心內無門,大家把握人身,細珍現前!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