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聞利養,禮讓他人」鬼門關前走 - 遭的啟示

    白吃人家幾個月,也該煮幾頓飯回饋給人吃,於是自告奮勇,當上了大寮師。不只管吃,連帶還餵食放生園的動物,及放生池的魚。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08期 2006年 10月刊

                                                                                                                             文 / 和風

白吃人家幾個月,也該煮幾頓飯回饋給人吃,於是自告奮勇,當上了大寮師。不只管吃,連帶還餵食放生園的動物,及放生池的魚。

陽曆仲春三月,一股寒流來襲,下了一夜的雨,少了「風聲雨聲讀書聲」的雅興,卻被鐘聲、鼓聲、打板聲所驚醒,開啟了出家人一天的修行生活。

早粥過後,逐一餵食動物。放生池設計了一個斜坡,便於烏龜上岸做日光浴。冬末春初,正逢枯水期,池水只剩一半,露出陡峭的坡岸。我總是下去岸邊,把偶而剩下的飯菜,放在池塘邊緣,方便魚群覓食。

因為下了雨,斜坡滑滑的,本想按照慣例行事。忽然腦際閃過一個念頭:「下雨坡滑危險,不要下去。」可是我並沒有採納內心深處的警告,想行之間忘了建立間隔,並加以調整。總認為大概沒有那麼倒霉,何況池水只剩一半,淹不死人的。於是斷然的走下去。

才跨出第一步。唉啊,我的媽!兩腳不聽使喚,踩煞車也失靈,直接滑下池塘去了。池水慢慢從膝蓋漫上腰際,再漲到胸前,腳跟還沾不到池底,漸漸站立不穩,身體漂浮起來。我是個旱鴨子,不會游泳,警覺到如果身體漂浮上來,最後必定淹死。明年的今天,就是我的忌日。
那一瞬間,思緒十分複雜,先是自責,然後是盡全力以自保。雖然偶爾踩到斜坡,但是長滿青苔,沒有著力點,又滑了下去。如是反反覆覆之際,已做最壞的打算:接受死亡的判決。

才剛開春,沒想到臘月三十日馬上到來。臨死前,思考著:父母已死,又沒妻、兒、家庭、事業的牽掛;又是個貧僧,身無長物,銀行既無存款,也沒有值錢的佛像、古董讓我放心不下;好在沒欠人錢來不及還;更檢視這七年來,還算安份守己盡本份做個出家人,不辜負信眾的布施。人生自古誰無死?只爭來早與來遲。後事自有常住幫忙料理,沒什麼好罣礙的。

可是知識經驗告訴我,因缺氧窒息而淹死,是很痛苦的;而且吃飽了水,肚子漲得像氣球。我是個出家人,如果是這種死相,僧俗二眾,誰還敢學佛。

雖然經典下說,持戒清淨,能得名譽及利養,死後生天上。那僅止於因果關係,還不能抹煞因緣法則的力量。如果業報現前,不得好死,臨終一念起瞋恨心,甚至怪責佛菩薩不保佑;或謗佛謗法,認為學佛無益。別說天堂無緣,只恐地獄有份。

所以說,業報現了,能歡喜承受,而且不隨業再造業,那是要有修養的。溺死、窒息的痛苦,我連面對它都沒有勇氣,還談什麼作的了主!臨終一念,是貪是瞋,可想而知。身後去處茫然,真沒把握,只恐披毛戴角。深入的觀察,我還有一個最大的罣礙──貪生怕死。

想起平時,於經典及雲公上人所說的法,都有涉獵。面對信眾遭遇的難題,分析的頭頭是道。如今生死關頭,再多的名相法義、名聞利養,完全派不上用埸。唯有於生能明了,於死能得解脫,才做得到「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讓我想起了「名聞利養,禮讓他人」的格言。那是上人的開示做成看板,弔在知客堂上。全文是:「行止,不是造作,不是虛有其表。煩惱來了,刻意消化;業報現了,歡喜承受。名聞利養,禮讓他人;犧牲奉獻,唯恐後人。一言一行,生死相應;起心動念,道業為重。」那時當照客師,抬起頭就看見它,閉上眼睛都會背,但不以為意。今日蒙難,思憶此文,真有想哭的衝動。善知識不愧是善知識,為了避免學人走岔了路,沿途都設好了指標。

目下教界,不乏頭髮一剃,大戒一受,經典看了幾部,有了依文解義的能耐,甚至連僧團都沒待上一兩年。就憑著過人的辯才、傲人的學歷、迷人的丰采,透過大眾傳媒的力量,自有一堆死忠信徒供養跟隨,名利雙收。不旋踵間,儼然教界一方牛耳,道場又大又多,信眾前呼後擁。為了搶信徒,還有人爭風吃醋,傷了和氣。

這些法務繁忙的名僧,於了生脫死方面,又下過多少的功夫?生死關頭,能有幾分的把握?還有貪瞋癡沒?五欲清淨了嗎?否則釣竿還在閰君手,財、色、名、食、睡、貪……,那一樣不是閰王魚釣上的餌!講經說法,不是上國文課,還要自己能做的到。自尚未度,憑何度人?譬如乞丐,拿什麼去救人饑寒!

所謂的返照,正是「吸取他人的知識經驗,變成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別人的優點,去學習他;缺失的,引以為戒。不同於說人是非。像雲公上人在解惑篇中,回答人說:「如果問我自己能活多久的話,明天就走是最好,再過幾年也無所謂。」瀟灑自在的言語,是要有解脫的修養作後盾的。否則鸚鵡學語,沒有真修實證,大限來時,眼高手低,一場慌亂。真要到達自在解脫的境界,不弘法利生以度人,那就有違菩薩的慈悲心,並不是名聞利養的問題了。

感謝這場業報,讓我從業中顯道;曾經受苦受難,才更懂得大慈大悲。「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不只是先要具備救人饑、拯人溺的條件,還要曾經饑困過、溺水過,才曉得饑餓者、溺水者那種需求救助的迫切。但願我還有機會能於佛法上做個救人饑、拯人溺的大慈大悲菩薩,也能將此體會分享同參道友。先決條件,就是我還不能死。於是求生的意志增強了,想起老和尚所說:「有亂的機會,能做到不亂。」先冷靜下來,不要亂,才能想出脫困的辦法。

還好,命不該絕,被我抓到沉在斜坡下面的鐵欄杆當拐杖,先保住性命,再呼救。不多久,聞聲而來的師兄弟救我上岸。有的關心問候,有的燒熱水讓我淋浴、熬薑汁給我驅寒;在寒流的三月天,落湯雞的我,感受到滿懷溫馨。

一位私交甚篤的師兄,感概的說,要是我淹死了,就沒有護法神了。感謝他的抬舉,認為我還守本份,護法神一定會保護我。但是老和尚說,連佛菩薩都不是我們的保鑣,何況護法神。自造業,自受報,誰也替代不了。

更有人善意的勸告我:「遇到危險時,要想起老和尚。」多謝之餘,心想:是想老和尚的人呢,還是想他的法?想他的人幹什麼?他有神通,能感應道交來救我?真有神通能來,依他禪師的作風,肯定挨獅子吼:「別指望我會救你,我是來幫你收屍的!宗門不幸,怎麼會收你這個笨徒弟。我教了你們那麼多的道理方法,你們作筆記也作了厚厚的一疊,甚至還會背,運用不上,最多只是完成智,不能展現慧。」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味的依賴,只是個佛教徒;依於修行,完成修養,緣境來時,作的了主,才是學佛的人。業因不能改變,但是學佛的人,透過修行,可以把緣改變,重業就可以輕報,輕業可以微報。

譬如說,假使我命中註定淹死,如果我有五蘊想行之間的調理,起一念警覺心,想一想,再想一想,多想一想,便能改變主意,不走下斜坡,淹死的果報就可以化解。已經落水了,不慌不亂,冷靜脫困,重業可以輕報,還能從業中顯道。

但願大家都成為學佛的人,不要再做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