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07期 2006年 9月刊
俗話說:「金錢是萬能的。」經過這幾十年的生活體驗,我否定了它。的確,沒有錢,日子不好過;但是有錢,也不一定能過快樂的生活。
文 / 月映
俗話說:「金錢是萬能的。」經過這幾十年的生活體驗,我否定了它。的確,沒有錢,日子不好過;但是有錢,也不一定能過快樂的生活。原來,生活的內涵,包含了物質與精神,金錢只能滿足物質的需求;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隨著多金會水漲船高,徒然使心靈更加空虛而已。
終於發覺,人活在世間,除了要滿足生活的需求外,更必須追求生命的充實和價值,否則只是一具行屍走肉,既辜負難得的人身,又無益於眾生。何況人際間的關係,要做到「不傷害別人,又能保護自己」,談何容易。如果沒有佛法的薰陶,如果不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是很難達到圓融無礙的。
再說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透過別人,天天上演,早已是風聲鶴唳,膽顫心驚;更兼親嚐到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種種的苦。方信佛經所說:「世間純是一大苦聚。」於是興起了學佛出家修行,可以了生脫死的念頭。
或許是緣不具足吧。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千佛山菩提寺要出家,就吃了閉門羹。看到那些比丘尼,不知如何稱呼,如果叫她「菜姑」實在不雅;稱她「師父」,我又沒拜她為師。想了又想,決定用社會上的名詞喊她:「小姐!如果要來妳們這裡出家,該具備些什麼條件?」看的出來,她被我這冒失的言語嚇壞了,期期艾艾的說:「啊!我不知道 !」再問還是相同的內容。我不禁火大,衝著她吼:「什麼都不知道,那妳以前怎麼出家的?」「啊!我不知道 !」又是同樣的回答。我氣沖沖的回頭走,這一走,相距去天岳山出家,整整耽誤了十年。
為什麼要選在千佛山菩提寺出家?其中有個好笑的理由。由於不曾真正親近三寶,對出家生活完全陌生,菩提寺離家又近,天真的以為:在那裡出家,可以像以前一樣,早上去寺廟上班,晚上收工回家睡覺,隔天早上再去。出家不成,想學佛修行的初衷不減,因緣湊巧,去參與一個附佛外道的團體,共修了兩三年。那兒也有一種「清修」的人,頗像佛教裡的出家人,不結婚,做個清淨的修行人。退而求其次,和負責人商量:「我把我全家近億的財產變賣了,捐出來,你們讓我在這裡,管吃管住,修行到老到死,可以嗎?」負責人忙不迭搖頭擺手:「如果要捐獻金錢做功德,我們當然非常歡迎和感謝,但是要在這裡吃、住,比較行不通,真的很抱歉。」
看穿了他的居心,再也不去參加共修了,於是又回復到以前的生活方式。那一天辭掉了差事,買份報紙在家找工作,母親冒出一句:「都這麼大了,還不去出家。」我如大夢初醒:「對啊!我要圓滿出家的願望。」立即向菩提寺報到。
負責接待的,是已故的若軒師傅,她爽朗又幹練,非常客氣的招呼──當然這次不敢再叫小姐了,改口:「借問一下。」知道我的來意後,熱心的給我天岳山梵音禪寺的電話和地址,那份熱忱,至今難忘,多虧她,我才能出家成功。也因為有這份善緣,我去做僧服準備剃度時,遇上她;參與天岳山接收嘉義講堂,對方千佛山講堂的當家師就是她;更玄的是,九十一年受完大戒,剛出戒壇,隔天去菩提寺彌陀殿拈香,亡僧竟是她,當天就出殯火化了。如果晚了一天,就不能目送她最後一程,以聊表我對她的感激。真是「有緣千里能相會」,「緣」這一字實在太奇妙了,不得不相信雲公上人所說:「除了有因果關係,還要有因緣法則。」
和上白下雲老禪師的緣,只能用「若即若離」來形容。第一次和他打交道,是在出家不成,又看穿了附佛外道那位負責人的居心後,幾乎對人完全絕望,又恢復以前的頹廢生活。就在出家之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和朋友的兒子在一起喝了幾瓶老酒,乘著曉風殘月,興緻大發,提議去菩提寺逛一圈。一大早,剛好老禪師坐在蓮花池旁,朋友的兒子名叫阿輝的,不知那根筋不對勁,劈頭就罵:「花和尚!花和尚!」頭頂人的天,腳踏人的地,竟然還敢罵人,我羞愧的想找地洞鑽。於是訓了阿輝一頓,拖著他回家,臨走前,向老禪師深深一鞠躬,以表歉意。
第二次的見面,是剃度前兩天。天岳山的剃度儀式,都是由鏡印法師代刀,當他告訴我那一天要剃度時,我的頭便開始痛,最後痛到幾乎要裂開來。知道是冤親債主干擾,但是無計可施,本想放棄,不出家算了。隔天,老禪師來山,見到我,不問原由,馬上丟下一句:「煩惱來了,唸十九字觀世音菩薩聖號,如果不會唸,叫智輝師教你。」奇怪,他怎麼知道我有頭痛的煩惱?我又沒告訴人家。謝過老和,尚求教於輝師傅後,朗朗唸起了:「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頭痛竟然好了。老和尚也回去了。又是奇妙的緣,兩次的見面,都跟「輝」這個人名有關。
剃度完後,大師兄鏡印法師還沒卸下祖衣,私下告訴我,說我福報很大,師父老和尚已經三年沒來天岳山,前天是特地來度我的。又說各道場都由人代刀剃度,從無一人剃度,勞動老和尚親自出馬來關照等等,要我珍惜這份難得的緣。本來以為只是事出巧合,那知老和尚專程捎來他的慈悲心,感動之餘,也勉勵自己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修行人。
或許有人會懷疑,之前我的煙癮、酒癮呢?打從來天岳山那天起,就體會到:出家人抽煙、喝酒像什麼話!馬上就戒掉了。也因為時時警惕自己是個出家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免有失出家人的身份。像山上住久了,悶的慌,想去甲仙逛逛,半路一想:「我穿這套出家人的衣服,逛街適合嗎?」又打道回寺了。
出家這幾年,不敢說有修行,可是如果說完全沒改變,那也是騙人的。記得不久前回俗家,遇上大姊的妯娌,她對我很好,未出家前,碰到我都請客付賬,因此客氣的問候她。她先是一怔,然後堆滿燦爛的笑容。對我說出真心話:「你現在修的很好,滿臉光滑,以前的你,額頭上三條溝,好兇喔!」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她不是對我好,而是怕我,所以用請客來巴結我。
菩提寺的韋陀院動工了,完工後要派幾個比丘去當常住眾。按理,對我來說,該是遲來的喜訊,因為可以達成我當初出家的願望:早上去菩提寺上班,晚上收工回家睡覺。可是這幾年我成長了,早已把天岳山當成家,再也不留戀世俗的家了。除了歸功於僧團的磨鍊之外,老和尚的隨方解縛,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記得以前,老和尚命令比丘輪調都市講堂,在山上待久了,去都市大都水土不服,不能安心辦道,屢次有反對的聲音,都央求他收回成命。那知他老反而強制執行,更使出殺手鍵:「不輪調的,叫他還俗。」大夥兒心不甘情不願的配合,也有人因而離開了道場。幾經顛沛流離,才知天岳山是個修行的好地方,老和尚馬上放手不管。從此以後,大家對天岳山的向心力增強了,更能安住了,真的做到了「早粥午齋同受供,朝暮二課欲參加;各人職事盡本份,此地就是你的家。」
事後檢討得失,發覺會走的,還是那幾個;不會走的,仍然沒走,那不叫「優勝劣敗」的進化論,而是相應於老和尚的教育方法的,得到了好處;離開的,並非不好的,而是暫時不能相契相應,慢慢會體會師父的用心良苦。可見老和尚是個大善知識,有「知眾生上下根」的智力,應病與藥,藥到病除。
野人獻曝,雖然乏善可陳,畢竟也是過來人的經驗,給有心走出家這條路的學佛者參考。生死大海中,想尋找般若大寶,請放心的交給最具經驗的船師──上白下雲老禪師導航吧,他日必有滿載而歸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