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又天涯(十)

    老比丘的堅信,就像是自己駕駛一葉風帆,掌穩舵,循著欲去的方向,扯緊帆,駛向欲去的目的地;心平氣和,禪悅法喜,安祥地,沒有太多的時間浪費,浪費在那些毫無意義的污垢之中。

  • 文:通訊教官出處:應佛之印期數:208期 2006年 10月刊

老比丘的堅信,就像是自己駕駛一葉風帆,掌穩舵,循著欲去的方向,扯緊帆,駛向欲去的目的地;心平氣和,禪悅法喜,安祥地,沒有太多的時間浪費,浪費在那些毫無意義的污垢之中。即使是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他的風帆仍然是安穩的前駛者;不斷地,有戰勝狂風暴雨的精神,更有衝破驚濤駭浪的力量;洵然,他是無懼於任何惡劣的境遇而永遠挺立著的行者!

時潮是無情的,世俗是現實的,但是,無比深厚的佛法,如果食取了法味,此人便稱得上月亮或太陽,世間已經沒有了能夠傷害他的東西了!老比丘丕願也從不奢望於自己像月亮、或者是太陽,亦如他的法號,立意像飄浮的雲層,為那些需要的雨露或蔭庇的地方而奉獻一切;他強調佛子的僧伽群,一個個應該從事三種力行的精神。

學道,行道,殉道!

佛陀住世之時,不正也是一直行於此種大道的麼!為道而學,為道而行,為道而殉,誠然是最上的犧牲享受,享受犧牲哩!

老比丘在大城經營了不到兩年,南部關廟地方又有了新的法緣,他抱著「明日又天涯」的心情,交代徒眾們以承先啟後的精神,繼續耕耘古嚴寺,自己帶領著十機位尼師,來到了這一處瀕臨癱瘓,百事待興的未成道場,較之古嚴寺更為艱辛的伽藍。

關廟,地屬台南縣,位於台南市東郊;菩提寺便是興建在關廟之陽,依山旁水,倒也僻靜;殿堂的形式尚稱莊嚴,只是全部尚未舖蓋琉璃瓦,寮房亦未完成,包括大寮、齋堂,都是因陋就簡,板房茅屋;好在老比丘願心所在,從不希冀「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便宜事,何況他一生中,乃是擲心血於「弘傳」的工作,對近乎「富麗堂皇」的物相之欲,一點興趣也沒有!

老比丘接下了菩提寺,依地形山勢,命名為千佛山,以資名符其實,圓成林園山寺之譽;雖然,環境中的山不高,水不深,景色亦屬平常,但是,至少已具備了有山有水的自然風格;如果往後能有機緣興建一些必要的堂寮,應該可入「山剎」之流!

興建寺院,在老比丘來說,似乎並非所好,尤其是新設伽藍,他認為化費大量的金錢,蓋一處道場,如果其中無「道」可言,無異是一種浪費;過去,在大陸時期,他所知道的虛雲老和尚,對伽藍的觀念是「整修古剎」,從不為自己發起蓋道場,所謂廟不在多,有道纔是正途。尊宿如此,後人何不效步?難不成現今的僧尼,個個都是再來人,行乎再來願?

當然,現前的僧尼,紛紛大興土木,不外是此地無十方叢林,掛搭並不容易;加以抱著「自我發達」圖個「自由自在」的想法,便形成了畸形的趨勢;不像十方叢林,憑一紙戒牒,具比丘身,便可以討單,掛搭,趕齋,求得四事供養,復為堂口設施完備,作務之餘,可以修行辦道。

如今,現前的教界,的確是走了樣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