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香

                                                                                        文/冰心

    七里香又開花了。

    花開花謝,數不清,今年已是開第幾次了。

    點綴於寺廟庭院,不起眼的角落裡,種了幾棵不起眼的七里香(說它不起眼,的確不冤枉,因為又矮又醜,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從來沒有人會留意它、關心它,縱使澆水、施肥,也不經意的跳過,不曾雨露均霑,肥水外落。

    但是每當開花期一到,路過的師兄弟縱使依然不聞不問,也會被撲鼻的花香吸引,而讚歎著。還忍不住回頭,把鼻子湊在花上面深呼吸,再現出陶醉的模樣,然後心滿意足的走人。

    而花謝了,人也散了,再也沒有人多看它一眼。連我冷眼旁觀,也覺得人類是夠現實的了。可是七里香畢竟是非情的植物,不解七情六欲,也不懂得追求名聞利養,更不受利衰稱譏等八風的影響,時候一到,又把花香散佈在整個寺廟的庭院裡。

    說它名叫七里香,是有點誇大其詞,不過也有七丈香吧。雖然一年供養大眾師好幾期的花香,也吸引不了我們的興趣,去翻閱百科全書認識它,究竟本來就是一年多次開花,或是時序不正常,忽冷忽熱,打亂了它的生理時鐘。據報載,農曆的三、四月,是油桐花開的季節。南北高速公路上,一進入桃竹苗地帶,滿山遍野白茫茫的油桐花,成了過客最豐盛的心靈饗宴。但是今年(一O一年)農曆六、七月,甫花謝不久的油桐,又稀稀落落的開第二次花,成了奇觀。有識之士,都歸咎環保不力,不能節能減碳,致使時節失序,油桐亂開花。俗話也警惕我們:「人若不循天理,天便不依四季。」追根究柢,總是末法五濁惡世的亂象。

    但據我的觀察,及道聽塗說,並就教於人,七里香應該本來就是一年多開的花。就如鳥為什麼長翅膀會飛,魚為什麼生活在水裡面會游,人為什麼懂得慚愧,有羞恥觀念一樣。套一句經典的話說:「法爾如是。」本性就是如此。

    同樣是種在庭院裡的肖楠、五葉松、二葉松、龍柏等,待遇就不一樣了,彷彿百貨專櫃裡的高級物件,總是被擺在最顯眼、最重要的地理位置,供人欣賞。尤其是肖楠和五葉松,更是住持和尚的最愛,三不五時,還會親自澆水施肥,並投以「關愛的眼神」。但無論如何,它們就是開不出一朵花來,也沒有撲鼻的香味。可是人們仍然留連它們挺拔的英姿,及優美的林相,而忘情其中。俗話則說:「歲寒,知松柏之後凋也。」原來,松柏的生命價值不在花,而在節操、骨氣與內涵。既有華麗的外表,又具備高尚的情操,名聞利養於它們來說,當然實至而名歸。

    寺廟裡的大殿,初一、十五雖然也插花供佛,但卻不時興種那些花花草草。如果要種,荷花、蓮花肯定是不二之選。而荷花或蓮花(其實兩種是同科的植物。)甚至蓮藕,又幾乎已成為佛教的圖騰。蓮花代表二乘的修行人,能出污泥而不染。而蓮藕象徵菩薩行者,在塵不染塵,於世間而能出離世間。出家人雖勉強可以比喻成蓮花,那是要有戒律、僧團和寺廟的保護之下,才能不染,捨去這些,就不一定了。所以師父雲老禪師才說:「有犯的機會,能做到不犯,才叫持戒。完全沒有犯的機會,你說你能持戒,持什麼戒啊。」

    若論外表,論學經歷,論身世血統,七里香既不如松柏、肖楠,也比不上荷蓮。它可能自己也知道,名聞利養於己無緣,求也求不來,只好務實的往下紮根,努力吸收養分,把修行、修養化為功德的芳香,布施佛法僧,也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職責,和發揮了生命的價值。它就像古代「油麻菜籽命」的女人一樣,爹不疼,娘不愛的,種子掉到那裡,就成長茁壯到那裡,訓練成堅忍不拔,看似認命,卻不屈服於命運的堅韌性格。真正做到了師父所謂的:「一個有修養的人,他知道怎麼去適應環境,而不是去改變環境。」突破、化解,總比自怨自艾,或否定逃避,甚至坐以待斃要正面得多。

    我被七里香上了寶貴的一課,思考著,人世間的際遇,不也是這樣嗎。想當松柏、肖楠,也要有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想當蓮花、蓮藕,標準更高,更不是一蹴可成。自怨自艾,否定逃避,甚至消極墮落,都不能解決問題。何不暫時充當七里香。師父教導我們要用心的去「讀,讀人,讀不同的人,即使是小孩;讀,讀事,讀不同的事,即使是小事。」古德也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我從讀七里香中,得到體會,不是每個人法相都很莊嚴,學歷都很高,根基都很好,福報都很大,適合當方丈、住持,或當祖師、法師。松柏、肖楠譬如方丈、住持;蓮花、蓮藕猶若祖師、法師。可也不能妄自菲薄,或自暴自棄。師父說:「不修今生修來生。」別人根基好、修養高,也是上輩子修來的,凡事有緣起,有結果,還不能捨棄過程。只是埋怨「書到今生讀已遲」,或「行到今生修已晚」,未免消極。因為過去生不深入經藏,不努力修行,今生才善根福報微劣。今生再不勉力為之,來生只好繼續遺憾與後悔了。

    何不效法七里香!既然名聞利養爭也爭不來,那就看破、放下,隨緣,少欲知足,易養易滿,務實的往下紮根,努力吸收佛法的養分,時間一久,就能把修行、修養,化為功德的芳香,供養神僧,並饒益他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況有句俗話很有深度:「外表的美貌只是推薦信,內在的才德才是信用卡。」內外兼具當然是最好的。萬一父母把我們生得很老實,或很抱歉的話,內在的才華、德養,就有加分的效果,總比一肚子草包的繡花枕頭要好些。

    又既然做不成最佳男女主角,最多只是配角,甚至還不如,可能只有「路人甲」、「路人乙」的臨時演員的份,也要盡職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人生的舞台,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上鏡頭。又一齣戲也不只是鏡頭裡的人在演,還有幕後工作人員,如導演、編劇、燈光、場記等等。紅花也需綠葉的襯托,有方丈、住持、說法的法師,也要有大寮師、香燈、照客、庫頭師等常住眾,僧團寺廟才能正常運作。又譬如將軍訂下戰術戰略,也得有兵士的戰技幫他打仗。郭台銘、張忠謀的鴻海、台積電王國,如果沒有員工,貨也出不成。那一個角色比較重要?的確大家都重要,關鍵在於能扮演好自己份內的角色。就像七里香一樣,努力的開花,散播芳香的氣氛,使人神清氣爽,有利於修行辦道,也就發揮了生命的價值。因此,出家人只要把份內的職事做好,並努力修行戒定慧,懺悔業障,你就是人天師範,就夠資格接受四事的供養。

    事實上,名聞利養這種事,真的爭也爭不來,因為信徒的眼睛是雪亮的,會比較、選擇。他們既欣賞松柏、肖楠蒼勁的外表,優美的林相,也在意節操與骨氣。七里香的花,雖然也很清香,但實在登不上大雅之堂。有修養、有福報的人,能得到名聞利養,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得來的,縱使是福報,也是累世修養而成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只是比喻,並不是教人家去捕魚,不要誤會。還必須從修養上下功夫。如果只是裝模作樣,詐現威儀,假裝禪相,或明明不是師子,卻佯做師子吼,以騙取名聞利養,騙得了別人一時,也騙不了一世。

    師父更告誡我們:「名利這兩個,是最障道的東西。」因為一有了名利,或為了想得到名利,很多與修行、修養和佛法無關的人與事,都會接踵而來,少不得酬來酢往,送往迎來,交際應酬,讓人窮於應付,再也沒有時間和精神從事修行。因此,不只是名聞利養,就連弘法利生也一樣,都是修行成就以後的事,自自然然的水到渠成,並非去刻意追求的。試想,既不能自度,又如何度人?想度人,結果被人度跑了。不能轉物、轉境,卻常常置身在五光十色的紅塵境界裡,最後必定為物為境所轉,而忘失了最先發起的道心與出離心。

    名聞利養既不可恃,還是得老老實實的修行戒定慧,以出離生死,及成佛成菩薩。上面說,修行、修養有緣起,有結果,還不能捨棄過程。其實過程才是最關鍵、最重要階段。據師父雲老禪師說:「所謂的修行,是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有缺失把它改正過來。」又說:「修,有搜集、培育、耕耘的意思。」「修行是調整、調理、調適。」調理什麼?五蘊!或者說心,或者說那個我。

    但是現在的人,喜歡速食文化,不在意修習戒定慧的過程,只希望從緣起馬上就跳到結果,三級跳還嫌不夠快,最好是一飛就衝上天。一學佛,馬上就成佛成菩薩;一出家,就能當住持或法師,講經說法,擁有一大票的粉絲。

    他們忘了,婆婆是由媳婦熬出頭的,老師傅是從學徒走過來的,佛菩薩是歷劫修行而成的,祖師尊宿是踏破多少芒鞋,參訪多少大德,並在僧團千錘百鍊多少寒暑才成就的。而博士也是從小學、中學、大學一路讀上來的。就連大家公認根基最好的六祖惠能大師,也在五祖弘忍的東山道場槽廠,破柴踏碓,腰石舂米八月有餘,還在獵人隊裡受苦受難十五年,才成就為祖師的。所以古德有言:「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硬是一步一腳印,披荊斬棘走出來的。

    曾經有一居士來菩提寺出家,一日,跟隨大眾出坡除草。他很不以為然,說:「我來出家,是要當法師講經說法,不是要來除草的。」師父雲老禪師告訴他:「講經說法是以後的事,現在先除草。」一語雙關,禪師的老婆禪,初學者又能體會多少。才剛出家,什麼都不會,又一肚子的無明煩惱,講什麼經,說什麼法,最多只是說人法。縱使天賦異稟,真的能講經說法,沒有真修實證,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如何服眾。倒不如先除去心中的無明雜草再說。所以我才說,弘法利生,也就是講經說法,是修行成就以後的事,自己得到了法的利益,再去分享他人;什麼利益都沒有得到,拿什麼與人分享?

    又,真的有東西可以分享他人,夠資格講經說法,師父還告誡我們:「不要說過人法。」所謂過人法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又有另一種涵義:說得到要能做得到,做不到而說,也是過人法。懂多少,說多少,證到那裡,說到那裡,絕不躐等而說。所以說法的法師不是容易當的。師父說:「想當法師,天上的要知道一半,地上的要全知道。」《楞伽經》也說:「諸佛菩薩有二種通,宗通及說通。」宗通是「覺自心現,外性非性。」也就是一般說的「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再以自覺自證的境界,用語言文字說給人聽,即是說通,翻成白話,就是時下流行的講經說法。

    所以說講經說法不簡單,我們凡夫未見本性,最多只是鸚鵡學語、拾人牙慧,或者介紹自己學佛的心得。師父再三叮嚀我們,上講台講佛法的課程時,不要自認為我是在講經說法,應該要說是「我們來探討佛法。」講經說法,就是把自己抬高到佛菩薩的地位。而探討,意味著我還在學習,知見不一定正確,說得到,也未必能做得到,聽眾要多看多聽多問,多比較選擇,貨比三家不吃虧。若一味的照單全收,倒楣的只有自己。

    好不容易找了一百個理由,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替像我這種只是七里香的料,今生當不成松柏、蓮花、蓮藕,也就是無緣做方丈、住持、祖師、法師的人,找個台階下,及自我安慰。而能甘心做七里香,少欲知足,易養易滿,努力的往下紮根,充實自己,以吸收佛法的養分。雖然沒有人會留意和關心我們,也缺少水份和肥料,的確寂寞了一些。但是修行的過程,本來就是與寂寞相伴的。試想看,美國職業籃球,紐約尼克隊,發起「林來瘋」的林書豪,成名前夕,一文不名,還睡在沙發上,誰認識他,誰採訪他,夠寂寞了吧!而今又如何?有機緣,還要有真本事;沒有真本事,再多的機緣都沒用。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

    真本事,要從甘心當七里香,及耐得住寂寞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