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內窗外”讀後感

                                                                                     文/釋蓮鼐

「窗內人於窗紙上作字,吾於窗外觀之,極佳。」──張潮的《幽夢影》

    從窗內窗外站在不同的角度觀物,產生意境上的差異;以鏡子的功能只局限於有形的物質體,對於精神體無法照見其內在思想的運作經歷,唯有借助別人為鏡子,返照自己的好壞對錯。在佛法中,常常提到“觀”,“觀”就是觀照問題的癥結所在,顯現其真實面貌,透過認識了解而突破相對法,最後達到不同於原來的想。

    蘇東坡的《題西林壁》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問題的產生,如果只站在自身立場來看,單看那個表相,著於相上打轉,對事情的真相脈絡是永遠看不見的,如果想不到其癥結層面,又如何去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唯有同理心,也能站在對立的觀點去看,才可以得知人事物的真貌。而看到廬山了,廬山跟你又有什麼關係?只有進而了知其中的因緣法則和因果關係,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從非單一性的角度去反觀人生,會讓一個人的心胸寬闊些,凡事只從一個觀點去看,那不是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只是一種斷滅相。學佛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應該作多方面的探討,以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探索,不斷地累積知識經驗以培養智慧,除了在廬山之內,也可以在廬山之外,橫相、側看、近觀、遠觀。否則長期累積煩惱,不得化解那會隨業再造業!

依於唯識學中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說明其“二重因果”、“三種功能”──種子能生,所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一切造作行為,自作自受,有待外緣引發第八識的種子,是業是道?取捨由己,自食其果。而學佛就是思惟一連串的“為什麼”。想想窗子,本身是獨立無分別的,那為什麼有內外之分?如果,窗子就是“我”,我為什麼會在窗戶上寫字?是傳達訊息給窗外人看?還是情識上受外緣而心動?而站在窗外的旁觀者,又為何被窗外上的反面字所吸引?就算在審美的情趣上湧動無限的美感,但仍舊隔了一層紙,沒有極妙的感受或者覺悟,還是不能知道廬山的面目!這些都值得去思惟,也是學佛人培養智慧的下手處之一。

    一般人對事情都抱著“與己無關” 的概念,對日常生活中的起居飲食,很少去思惟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那樣想?甚至對問題採取“不要管他!反正時間久了就會好!”,其實這只是單方一味的追求答案而已,久而久之,滿腦袋瓜都是解不開的“為什麼”,對世事總是抱著不滿的心態來過日子。也許你也略知問題所在,可是在五欲八風的煽動下,心結越纒越緊越難解,那永遠也無法認識自己,反而不自覺地掉進無明深淵難自拔,唯以佛法才能幫助你走上解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