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菩提寺是叢林道場,朝暮課誦都依佛門儀規作典範,晨鐘暮鼓,初一、十五與前一天的晚課都要拜願。
文/妙學
菩提寺是叢林道場,朝暮課誦都依佛門儀規作典範,晨鐘暮鼓,初一、十五與前一天的晚課都要拜願。“願”,每個人都不同,有的祈願身體健康,有的祈願早發菩提心,有的祈願成就佛道,有的願生極樂淨土。
早晚課是佛教僧尼必參加的課程,因為出家眾受施主的供養,而回報施主的。所以早課有一段唸「上來現前清淨眾,諷誦如來諸品咒,回向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藍諸聖眾,三塗八難俱離苦,四恩三有盡霑恩,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
最後一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這都是在回向龍天護法以及布施、供養的信眾,順便解釋何謂“三塗、八難、四恩、三有”:
三塗: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被殺,互相吞食;刀塗: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飢餓或刀劍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三塗即三惡道的別名。
八難因八難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除“地獄、餓鬼、畜生道”三惡道外,尚包括長壽天、生在邊地及患了盲聾瘖啞的人,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求教佛法,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涅槃後,都見不到和聽不到佛法。因此,希望三塗八難的眾生,希望他們也能夠離苦得樂。
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
父母恩-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佛言:天下之恩莫過父母,釋迦牟尼佛剛成道時,先到忉利天為母說法,父王生病時,回去身邊奉侍湯藥,他父王死了還親自抬棺,這些都是報答父母恩。眾生恩──社會大眾及工廠、公司各行各業都有貢獻,譬如食衣住行:食,我們吃的米飯、青菜、蔬果都是來自農夫的栽培;衣,布衣棉紗來自織布廠、縫衣業。住,建築商一磚一瓦,泥土、鋼鐵的製造業。行,腳踏車、機車、汽車、火車、飛機都來自科技專業。名人言「一日之所需,百工齊備」各行各業盡其職,帶給國家社會經濟繁榮。國土恩:有國才有家,若無國土一切人民無所依附,有安定的國土,才有安定樂業的生活環境,所以初一、十五都祈願:「國基鞏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三寶恩:佛寶、法寶、僧寶。佛是釋迦牟尼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他解脫了世間一切的束縛煩惱,出離了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痛苦,說法度眾四十九年,告訴眾生求得解脫離苦得樂的方法,指示應行的菩提大道,他說信佛、學佛、可以成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所留下的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這些佛法是能幫助我們出離煩惱,解決人與事所發生問題的煩惱,而獲得覺悟之道。僧具有莊嚴戒行,精研佛陀道理,宣揚佛法,正勤的修持。雲老禪師的《易知篇》:「佛、法、僧乃四生之導師,六趣之舟航,為世最為尊貴,故謂之三寶。」
三有:就是三界的別名,有因有果,有生有死,欲界是有淫欲、食二欲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都希望,都能跳脫三界輪迴。
提到拜願,十四日的晚課,舉師父還跟大家一起禮佛拜願,十五日早晨就發現他已在自己的房間往生了,他衷心希望不要麻煩別人,能自在的走。人生幾十年的歲月,說長是長,七十幾年有二萬七千多個日子,說短也是很短,一剎那人生走一回,所帶走的是本身的業,無論善業、惡業或是無記業都自己帶著走。佛家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白雲心語》:「走在生命的道路上,不僅是腳步要穩定,而且還要耳聰目明,頭腦清醒,就像是行於高空表演走鋼索的人。」這是一個五花五門、光怪陸離的世界,每一步履的跨出,必須靠自己的審慎判斷,因為下一步的結果好壞全由自己承擔。如果一個不小心,聽不清楚、看不透徹,以致糊塗地跨出危險的腳步,那後果可能是畢生難以彌補的遺憾。
學佛的人最要緊的是依教如法:依佛陀所教,依佛陀所說的法去修行,道業必有成果。《白雲心語》:「修學佛陀教法的行者,不是從依賴佛法而迷信,而是仰仗佛法得覺悟,所謂佛法,原本就是覺悟之法。」佛法的尊貴處,不是精神的寄托,更不是神通的表現;佛法,從最平實的生活中,發現真實的道理,經過確實的修養歷程,憑藉自己的努力,直到完全突破自我,這之間正是一連串的覺悟。
願,舉師父的願力是往生極樂淨土,不知道那天晚課有沒有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度眾生,偈曰: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衷心祈願舉師父他能夠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