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對「生命與生活」應有的態度

文/許財豪  

在生命旅程中,能夠「親近佛門,學習佛法,熏習正法」是我們的一大福報。佛弟子修學佛法後,要「時時、日日、月月、年年」作自我檢討返照,並檢視自己的「生命品質、靈性、心性」有無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歲月的增長,而往上提升?例如煩惱是否愈來愈減輕,與人對立愈來愈減少,相處愈融洽,思維愈靈明清淨,心念愈莊嚴(前念發起以正念行捨為前提、後念不計較執著以慈悲為懷、念念相續間運作止觀而行饒益眾生),生活愈自在灑脫,言行愈超塵脫俗,對自心、本性愈清晰明了,智慧逐漸趣向圓融、通達、無礙之境。

即是說佛弟子「於時間的每一現在,於空間的每一點滴」,都要能充份把握,無論在任何人、事、時、地中都在作自我充實;有句提策佛弟子的話「對於已過去不要執著不放,對未來不必去編織,而要好好把握每一個當下」,因為若「當下」能把握得好,「當下」將會成為「過去」,未來也會成為「當下」,那麼「過去、現在、未來」都會是好的,智者亦云:「人可以為心靈成長而忙碌些,不要在精神貧乏中養尊處優過這一生。」佛弟子要努力培養「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的涵養。

「生命與生活」的價值、意義,每人認知與界定都未必相同,在此提供摩訶衍菩薩行者–雲公上人的理念:「生命的意義在發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價值在饒益眾生的生命」,「生命與生活」合起來即是「人生」,當「生命與生活」的價值能充分展現,人生就能過得精彩、有意義。學佛「修行」重點「在於修養自己,不是修理別人」,即是透過親近、聽聞善知識所開導道理、方法,來修正調理自己「身、口、意」上的缺失,使「不好的」調理成「好的」(生命改造),「好的」還要「更好」(生命建設);師亦開示:「修行是身、口、意三業在作重新調理與整合的一項偉大工程」,使自己的情識意念中負面成份愈來愈少,正面成份愈來愈多,故有說打敗自己名曰精進;最後達到「零缺點」的境界,那就具足「修養」了。

因此「修行」的「修」字意義是要腳踏實地、點點滴滴、不斷的歷事練心(於歷練中觀照自我)、繫緣修心(於逆境中認識自我)、隨處養心(於生活中發現道的蹤跡),如此自我磨練與體驗、無間斷持續精進修正、改造自己行為上種種不如法的缺失,甚至挑戰自己的「極限」,面對、化解自己的「心性上種種煩惱與最脆弱的致命傷」,那該如何面對?用什麼態度去面對?要用「冷靜」態度、用「正確」的態度、用「修行」態度、用「對的方法」、歡喜的去面對。每個人一天同樣擁有24小時,機會、時間條件都相等,端看自己願不願意投資自己,耕耘自己,能促使自己每日進步「超越昨日的自己」。

  所謂「懂得道理好修行,知道方法好對治」,而「道理與方法」是來自佛、菩薩與善知識的智慧結晶。經典的語言文字,即是指導我們生命運作的指南針。「道理與方法」都屬於知見,因此可以說「知見」是「般若」的基礎,修行是「般若」的實證,覺悟是「般若」的成果,所謂「知見如理、行為如法、而入於如如之道」。佛弟子對「學佛」的態度當以「正法為依皈,以覺悟為標的」,跟隨佛、菩薩衲衣下的足跡亦步亦趨,朝往菩薩道、菩提行向前邁進。

經云:「若不為心使,而能使於心,則能除煩惱」,大家都知道:「修行是不能離開現實生活,亦即離開現實生活則無行可修,故說生活即修行,平常心即是道。」但我們卻常聽人抱怨,老禪師在《禪的語絲》中說:「不是日子不好過,而是自心自造作,如果覺得日子不好過,那是從來不願好好過。」但事實上並非日子不好過,而是自心自造作,有句話:「關關難過、關關過」,若能把難行當苦行,凡事當道來修,即與道相當;凡事但盡本份、盡一份心、甚至全力以赴、達忘我的境界,那麼吾等「俱生我執」、分別計較心、無明煩惱、業力習氣等,即能逐漸淡化、消融。

佛弟子對「生命與生活」的態度是:(A)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因為那太自私。(B)不要作「損人損己」的事, 那太「無明」。(C) 若能「損己利人」那是聖賢者。(D)若能「利人利己」則是一份「道德修養」。我們當安住正念、積極做種種善行,但做完這些事,要把它當作「潑」出去的水,不要去留戀、染著,將來我們若需要時善緣即會顯現,這就是「隨相離相」從生活中(技術面)來訓練。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我們若能以「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指導 (工程面) 的心法,運用它來面對生活,好好把握每分、每秒,面對緣境自我調理、觀照,那麼不只能夠灑脫自在,必能開啟大般若智慧、顯現圓滿清淨覺性與解脫生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