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11期 2007年 1.2月刊
一踏入繁花綠意紛披的山門,滿庭優雅懸垂的炮仗花,即時透露著迎賓的熱情,那寬敞的廣場、一池瀲灩的荷花塘尤引人入勝,迎風觀景,佇立其中,似有參天地造化,映一座伽藍勝妙之旅。
鄉土文化的傳承 綠洲的奇蹟 文/若巧法師
千佛山在高雄美濃山上的「家」──福慧寺,不論是在落日熔金的夏日午後或暖陽初露的冬日早晨,總予人酥酥暖暖的感覺......
一踏入繁花綠意紛披的山門,滿庭優雅懸垂的炮仗花,即時透露著迎賓的熱情,那寬敞的廣場、一池瀲灩的荷花塘尤引人入勝,迎風觀景,佇立其中,似有參天地造化,映一座伽藍勝妙之旅。
提及福慧寺在這幾年持續蓬勃的發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不論是寺務、人文風貌及佛法的教化流布皆愈顯活絡,目前的景況,對於三年前初上任福慧寺當家師的上若下巧法師來說,到美濃福慧寺更是她個人出家修行的重要分水嶺,她首次到福慧寺就被那依山傍竹,遠眺疇野──百穀、果蔬、菸葉植耕的一番美濃盛世景象吸引。
福慧寺那股幽靜、質樸的氛圍,頗契合從小在嘉義梅山純樸的鄉下長大的她,當時她剛好跨越生命的霧靄,亟思一番躍動、自信的整裝待發,故此新的職事予她另種期待與成長。等她安住後,晨昏漫步中庭,躡足廊廡,觀雲動日移,漸思索出福慧寺今後的走向,隱約中,她慢慢的挖掘出潛藏在生命基底的一個重要理念──有人、有智熽才有力量,如何在開墾的階段,累積資源,因勢利導,鍊出「發展」的主軸,耕耘出一片綠洲來?
深思熟慮後,她發覺啟動的第一步,就是對周遭人事物注入更多的尊重、關懷與善意,以佛法的慈悲喜捨,融鑄事理多面,結合常住的共識,全力落實鄉親心靈的訪談。她決定深入當地客家氛圍,匯聚更豐沛的向心力,她說:「總不能因為困難、不可能,就停擺不做吧?」雖然一度為不熟悉“客家風土民情”,再加上客家色彩濃厚的既有信仰而滯步,當時假日上山的信眾稀疏,師父與信徒間的交流、互動也不那麼熱絡;歷經一番寺務的推動運作後,她就從當地的風土人文出發,運用出家前職場的知識經驗和現今佛法的熏陶,盼能將福慧寺的新貌透過美濃當地的一份刊物──「月光山雜誌」,介紹給長年旅居在外的客家族群,讓他們不論在何處,能隨時得知「福慧寺」的訊息,就這麼耕耘撒種,不到三年的時間,福慧寺的氣氛越發巧妙、鮮活了。
其實,從早年就一直流傳在美濃當地的「三母女」故事──原「福慧寺」開山者「恆承」法師,當年帶著兩個女兒──如鈞師與如隆師(現今福慧寺的常住)堅毅開闢淨土道場的故事,本身就有豐富、深刻的一面,再加上巧師父靈巧生動的寺院簡介、導覽,除了不捨原版故事的感人、淒美部份外,另灌注陽光,善用佛法精神帶入,作為故事的現代延伸,她認為方不辜負當年「恆承」老法師,傳承這片道場的理想實踐與「道」的樞機。
璀璨如夢 歡欣滿載
溫潤多禮,謙和親切的巧師父,待人接物十分用心,她把福慧寺漸帶往朝氣蓬勃的領域去,就拿製作「福慧寺簡介」一事來看,就可發現她做事的圓融、聰敏與細心。在福慧寺那份「簡介文宣」裡,除了原先一入門「三母女石雕」的「大理石碑沿革外」,她還匯集近三年福慧寺的公益活動照片、資料,讓大家能更深入的了解福慧寺現前的建設、宏法的方向運作及未來的規劃與展望。另方面為了感念寺院開基──「三母女」蓽路藍縷的辛苦,還把他們開墾的沿革特別放置「簡介」的首頁,以彰顯佛法慧命的賡續、飲水思源的懿德;巧師父對「隆師」、「鈞師」兩位法師一向視為前輩而敬重,凡事皆秉知她們一聲,盡可能做到自他饒益、歡喜融洽。
目前福慧寺的活動,一年中除了規劃三種定期的法會活動外,還邀請千佛山教授師來寺上課,投入佛法道理的浸熏,課程從九十四年十一月份起,除了例行共修法會、基本學佛行誼的導引外,還有環境的整理出坡、寺院生活體驗,讓大家體認來寺院做事兼學習的背後,出家人原來有那麼多事要忙。
巧師父認為:唯有規劃一套能「珍惜並發揮當地鄉土傳承、特色」的學佛方式,才有機會凝聚向心力,如果沒有例行的活動,信眾上山的動力可能就大減,因此在萬事起頭難的情形下,何妨嘗試先結合美濃當地的一些文教團體,讓涓滴細縷噴發巨大的能量。結果在第一年的「為我慈母點福燈」的活動中,率先邀請當地國小參與,口碑傳出去後,至今已有四所國小共襄盛舉,不論是跆拳道、國際標準舞蹈、民俗客家風味的舞蹈 .....等等,全搬上山來,彷彿是一場嘉年華會的饗宴。
今年的「母親節聯誼活動」更是賓客盈門,顧盼驚豔,節目中尤令人稱道的是「美濃國小」邱校長,自編自導自演的默劇,劇情感人,反映客家三代同堂下小媳婦的辛酸,讓大家在欣賞戲劇的過程裡,有效的觀照自心。還有東門國小有名的「獅鼓陣」、「客家諺語步道」的落實鄉土教學,不難發現各校校長對當地客家文化傳承的用心,在聯歡、感恩盛會中,令大家體悟凡事不要在「相」上打轉,尤應注意事理的深度、廣度與癥結的處理,進而學習佛菩薩「拔苦與樂」的慈悲與智慧。
有道是「心」在哪「法」就在哪!在這塊土地上耕耘,令巧師不禁湧發:「不到美濃福慧寺,怎知生命力量的摶動?」如今她重新給自己定位,她說:唯有親身體驗,方知「鋤」在手中的那股真誠與感動,她深信慢慢的,當地的客家鄉親皆能發現佛法對現實的好處,讓法具足的福慧寺,全世界都看得到,而有緣上山學佛的人,隨時都可上山求法,親炙三寶。
領眾的能力 佛法捎來的熱力脈動
由於出家前工作的職場屬性是「服務業」,巧師對信徒自然而然的有一種主動的熱誠,最初曾因經驗不足,充滿著無力感,但慢慢的透過「人我行事逆差」的整合──這門高深學問的修持,方知佛法的“頓悟”其實須靠平時知識經驗的累積與投入,所以,一個人不只要會做事,更須從做事的過程當中凝聚人心,培養宏觀的生命視野,奠定自我獨立的人格,不懼困難,不偏私,一派謙懷。
她說:其實領眾是一種“人我”直接的互動、修養的相熏,隨時都須抱持著一份安然與愉悅的定力,及時培養一份對人事物的敏銳與透澈,才不會在人事紛紊中理不出頭緒。記得八十六在高雄澄清湖辦的「為台灣加油」園遊會,結合表演、攤位寓教於樂的呈現,「點燈活動」更是千佛山邁出的一大手筆之作,匯投義工力源之多直歎空前,須事前縝密的計籌與環環的緊湊綰繫,才能止於至善、圓滿。
巧師父說:我是在八十四年出家的,在菩提寺這樣的叢林道場也才住了幾個月而已,因為因緣時節,當時師父在高雄講堂創立了“佛弟子協會”、“千佛山慈善基金會”、“白雲電台”三單位,我才被調到「協會」帶領義工,所以,當九十三年我上任福慧寺當家時,便馬上可與領眾的經驗連綴,這都歸功於在高雄的那幾年訓練,去聽、去讀每位義工不同的心聲的成果。
對於與信眾密切的接觸、互動,更需汲取佛法來大力調適,如果面對這繁複的緣境,一時把持不住,隨境而轉,那就辜負了出家的初衷,而人生百態,起伏驚險,凡事要知足感恩,珍惜每一天、每一份情!絲毫不允許生命的浪擲,就像故鄉梅山的一園梅李,無論晴陰天候,根總是紮在歲月的深處───「果」結在高枝.....。
悠遊自在的學佛分享
緣結千佛山是多麼殊勝的緣份!在柳暗花明的生命轉折中,往往會牽動下一波不可思議的因緣,就像「白雲廣播公司」初成立之際,源於師父希望出家人能把佛法生活化的詮釋,透過廣播媒體,令大眾熏濡,所以,巧師說她隨順因緣竟扮起「廣播人」來了。
當時每樣運作,如:配樂、剪輯、節目的製作,都是以前沒接觸過的,「趕鴨子上架」對她這個新學實是一項很大的考驗,尤其那時沒有電腦自動化的系統,只是以機器MD操控,舉凡音量的大小、音質的修飾、廣播語言的學習,門門皆是生命的體證,本想就此打退堂鼓,但巧師想:既是負載佛法的教化、傳承使命的擔當,何妨立足無畏、灑脫自在,依循堅定的步伐與理想的堅持,隨緣盡份,相信自有「法雷」動地來。
因此,迂迴曲折,峻險陡突的人生,許多「第一次」即是生命的成長與嚐試:好比第一次到協會、第一次帶義工、第一次上電台做節目、第一次上美濃做「當家」.....搖搖晃晃,一路顛仆,慢慢的,對她來說修行不只是光陰的記錄,更是多元涉獵,“通透、清澈”的方向與本質。在「三單位」的學習可以說是「動靜」摻合,不是對外與義工密集的接觸,就是關在錄音室中虛擬製播的時空,揣摩、傳遞、發聲,蒐集資料、尋索「社會脈動的焦點」.....導致如何面對群眾、上台說話、唱誦.....都能自然、靜定的表達。
巧師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樣樣生命光采的製播便紛紛出籠,有一月一期邀請本山資深的法師到電台,分享學佛心得的“悠遊自在學佛行”,是法師修行心得的分享,盡己所能拋出深刻、寓意深蘊的十五則成長的故事,期能在紛沓蕪亂的現世,簡短導出“心”的實相,激勵道的熱誠。
還有“心的聲音”也是炙手可熱的節目,是由經驗豐富的前輩師兄弟帶領我們,回想當時初出茅廬,一點信心都沒有,卻要負責兩個小時的節目,商討下便分頭由四位師父製播,一人負責半個小時,但其實一個人不只是做半小時的工作,因為在分工合作之下,你還得了解前、後的內容,將四段串接得像一個單元般順暢、圓滿,對我而言那簡直是很大的工程,而且錄音時間很短,節目的進行要流暢,不能中斷,因此,事先的準備就要非常周詳,舉例來說:也許你看到的是一個社會現象,但於事理的“表相”如何言之有物,剖析問題癥結,進而提供化解之道,建構“立言”的功德,以柔軟、清晣的吐露,讓廣播宏法的事業無遠弗屆,是以“心的聲音”灌注著熱誠與願力,讓聽眾能體嚐醍醐甘露法味,真是一件饒益之舉!
可以這麼說,當時的廣播生涯大大豐富了我的人生與修行,像盛滿一襟天光闊遠,天天與電台有約,一件件錄製在MD片子上的剪輯、刪贅音、潤音聲,彷彿是在靈感的天宇、心靈的道場,一字一音做慧命的探勘,面對著錄音鍵盤,敲打出佛法帶給眾生的震撼.。」
這麼一路玩味,踏實行來!對巧師父而言,把握每個當下,積累道的資糧,與人分享,真是萬丈豐實繞指柔,佛法醍醐處處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