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81期2013年9月刊
解放後,虛雲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主持了一場法會。當時,虛雲老和尚已百歲高齡,是享譽海內外的高僧。
學僧/釋禪悟
解放後,虛雲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主持了一場法會。當時,虛雲老和尚已百歲高齡,是享譽海內外的高僧。所以每天有萬人前來參拜供養。
法會結束時,弟子們清點錢款,無不驚詫,所受供養按當時錢幣高達3億多元。這筆鉅款,虛雲老和尚撥給了四大名山、八大古刹,又分配給256座寺院……總之,離開玉佛寺時候,老和尚分文沒有帶走。
在虛雲老和尚住錫雲南雞足山時,光緒皇帝賜給紫金的衣缽,還有金印等。離開雲南時,虛雲老和尚把這些全交給了常住,僅一身破衲衣,兩袖清風離開。
再往歷史追溯,兩千多年前,還有一位能散財的人,他更是賺錢的高手,但是賺了就散掉。他叫范蠡,春秋戰國人。 在歷經千辛萬苦後,范蠡幫越王勾踐打下了江山,身居要職做了大官,但是他不戀權貴,急流勇退。范蠡先是來到齊國,擔心樹大招風,於是把姓名也換了,改叫“鴟夷子皮”。他帶領子孫們在海邊蓋起茅草屋,開墾荒田勤勞耕作。范蠡當時官職大概相當於宰相,辭官後挽起褲腿,舉起鎬頭開荒過起了苦日子,同時做起小商販來,兼營副業經商。因品德高尚,誠信無欺,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齊王尋來,拜他為國相。
三年後,范蠡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將萬貫家財散盡,施給貧困鄉人。接著開始第三次遷徙,他到了今日山東肥城陶山一帶。一身布衣,從頭開始,沒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同時又改了名字叫“陶朱公”。當地鬧饑荒,他再次仗義疏財,救百姓苦厄。不僅是饑饉之年,每年青黃不接之時,那戶百姓有疾病災苦,化名為“陶朱公”的范蠡都慷慨解囊,類似“千處祈求千處應”,被當地民眾尊稱為:陶朱公財神…… 在中國的財神榜中,范蠡才是真正“財神”,至今香火不斷,也被後人稱為商聖,中國商人的聖祖。
虛雲老和尚一生千金散盡,活了120歲。他重建六大祖庭,複修數座叢林,修好就走,從不貪戀;所受供養千千萬,左手進右手出,悉皆散盡,真可謂“四方來四方去”。老和尚有這樣的開示:“世人總是以有財為榮,無財為苦。無財想有財,有財想多財。有了白銀想黃金,永遠不會知足……極少能把錢財看穿。”
而范蠡也有一段話,大概意思是:“做官到了卿相,治家能有千金,這些於我這樣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若不是放棄高官,千金散盡,范蠡的腦袋早就沒了。
以上兩位古德,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特別是權貴們。富可敵國的沈萬三,最後怎樣,被抄家流放,客死他鄉。散財不僅是功德無量的布施,更是就是散憂,而積財卻是積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