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10期 2006年 12月刊
她已過不惑之年,有一個聰明的兒子在念初中,結婚十多年還算美滿幸福,她與丈夫都很勤勞,因此十多年就置起兩處店面房產,雖不太大,但出租還很划算,再加上兩人的工作所得,每月三口之家還算過得去。
文 / 淨悉
她已過不惑之年,有一個聰明的兒子在念初中,結婚十多年還算美滿幸福,她與丈夫都很勤勞,因此十多年就置起兩處店面房產,雖不太大,但出租還很划算,再加上兩人的工作所得,每月三口之家還算過得去。
但沒想到後來婆婆要與他們一起住,這突如其來的變化,竟使一向平靜的家開始有了爭吵,吵的內容不外為了一些家務瑣事,從剛開始的小吵,逐步升級為大吵,久而久之她對「丈夫的沒良心」產生了很深的怨尤,導致兩次鬧到離婚的地步...。
我與她認識三年多了,好些時候同聚在一塊倒也看不出什麼,就在今年春節剛過幾天,我們又碰面了,她很苦惱的告訴我她的概況,聽後我亦不知所措,似乎只有傾聽的份兒,此外就是說些安慰的話,比如:要她想開些、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等等。沒想到過兩天,她竟告訴我:已在兒子學校附近找到房子,決定搬出來住。我說:「那不太好吧?是否可以耐心等待,也許情況並不如妳想的那麼壞,也許事情會有轉機?」不料第二天我去找她,她一臉猶豫的說:「一位與婆婆熟識的人站出來力勸,說搬出來住對彼此都不利。」因此她只好暫時不搬,但那憔悴、失意的樣子,讓我覺得她頗需要幫助,於是就將師父的著作裡有關於「業」的法語說給她聽:
「業的造作,種子生現行,道的修養,種子薰習功德,業生道長,道生業消,業感相應於道,結果是業消道長,業感不見於道,結果是隨業而轉。」
在反復的談論「業的造作與道的修養」及「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學佛的好處」等法義內涵後,見她較以前開朗了許多,就在她心情平靜的情況下,我勸她可以在彼此的處境上,再做一個深入的認識,免得造成彼此的傷害。
也許初學佛,畢竟修養、熏習還是不足,看事情她總看得不夠透徹,偶而仍會怨聲不止,老想些不愉快的事,並以自我意識推斷,她會說:「我就是止不住從心底衝上來的一股悶氣,我不甘心...」
時已五月上旬,有一天我將師父的法語:「念起無怨尤,心存和樂氣」抄在紙上送給她,剛開始她看了看說著:「好難啊!我真的做不到!我...」我說:「當然啦!這必須慢慢的修養,就讓我們彼此互勉、提醒吧!」她點了點頭表示認同,於是開始了我們修養自我的功課。
經過一回回的努力,一回回的認識自我,一回回的修正、調整,有一天當我們又碰面時,我發現她顯然心緒舒坦多了,是她的注意力轉移了?還是婆媳間的關係漸有改善?總之,她成長了許多,現在的她言語間少了原先的那股怨氣。不可否認的,將師父的法語帶入生活,心生和氣,會讓一個人的個性改變很多,基本上她的問題已解決了大半,在此我要永遠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