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

    到菩提寺, 獨自坐車、轉車, 再徒步上山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方式。較年輕時代, 當心境的調適上遇到瓶頸時, 我就會想要上山走走

  • 文:編輯部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85期2014年1、2月刊

文/淨瑞

     到菩提寺, 獨自坐車、轉車, 再徒步上山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方式。較年輕時代, 當心境的調適上遇到瓶頸時, 我就會想要上山走走, 在「心動不如馬上行動」這個名言的支持下, 一口氣跑一百多公里, 不止一兩次而已。

     這次到菩提寺, 是要參加禪修營的活動。 早聽說了, 禪修是很深奧、嚴苛的課程, 所以, 第一次要參加禪修營, 考慮了很久才傳出報名表; 鼓足了勇氣, 才跨出家門。 到關廟街上已是午後一點多, 站在街頭, 望著遠遠遠遠遠遠的地方, 路的盡頭處, 我必須走到那個地方右轉, 走一段路之後再左轉。說遠不遠, 說近也不近, 我躊躇著 ------ 要不要坐車? 腦海裡小黃的影子跑來了, 舒舒服服的坐著車上山多好呀! 走路吧! 為甚麼要錯失這樣一個另一類朝山的機會呢?

     拜平時每天走路運動的訓練之賜, 走路對我來說其實並不困難, 我悠閒的前進, 一邊欣賞沿途街景房舍。沿途幾次有善心人士要用機車或轎車載我, 都被我婉拒了, 後來由素綿居士幫我載行李, 我便輕鬆自在的遊山玩水, 直到報到即將截止的前一刻才完成報到手續。

      新建好的寮房整潔寬敞, 清淨莊嚴。快快樂樂的卸好行囊, 想要好好的休息一下, 不想, 班長說要集合了。只好穿上海青, 隨著同班七位同伴, 快步來到如來殿, 一百多位學員鴉雀無聲的齊聚一堂, 展開一連串的課程。 第一堂課是湛師父的靜坐止觀, 印像較深的是, 師父介紹的禪門公案, 要我們參「麻三斤」 -------- 有一天,洞山守初禪師在廚房量胡麻,有學僧來請示:「如何是佛?」因為洞山守初禪師正在量胡麻,所以就順口答說:「麻三斤!」洞山禪師的麻三斤,是一個有名的公案, 自古以來,很多人參這個公案。湛師傅要我們也來參一參。

    一個小時以後, 我們走出如來殿, 到室外廣闊處經行、跑香, 再回來做晚課, 然後藥石時間。晚上是念師父的靜坐止觀課, 探討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與神秀法師的那首有名的偈子。八點五十分開始是懺摩時間, 在寧靜莊嚴的如來殿誠心懺悔, 心無雜念。意境很美。回到寮房洗好澡已過九點半。耳邊傳來的是可以憾動整個山林大地的鼓聲, 靜靜的盤坐在床上, 恭聽鼕鼕鼓聲, 感覺甚是幸福, 一天過去了。

        一夜好眠過後, 四點醒來。遙聞大殿傳來師父們做早課的唱讚聲。禪修班的早課是五點半, 然後晨間體操, 由幫我載行李的素綿居士指導大家做拉筋(瑜珈體位法)的運動。 吃過早餐, 幫忙洗碗整理餐具。然後八點到九點十分, 翔師父在視聽教室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不方便做筆記, 聽來的法大多忘記了, 只記得:「同樣的一件事情, 因為你有住而不好, 因為你無住而沒有不好。」 實在要想辦法記它一筆。在經行時, 我一直在「參」: 剛剛師父講了些甚麼?

     再次到如來殿上靜坐止觀課, 勍師父講〈迷悟之間〉。 強調一念的重要, 要我們在靜坐時靜慮思考: 生活中有沒有不好處理的的煩惱? 轉念轉轉看等。下午的靜坐止觀, 念師父講〈說通與空通〉。拋出的問題之一是: 黑心食品充斥下, 我們怎麼吃? 之二: 你這一生最常做的事是甚麼事? 晚上的靜坐止觀課是願師傅的〈以心傳心〉, 研討《六祖壇經》。去經行時, 我還在想: 我這一生中最常做的是甚麼事? 跑香結束了, 我還想不定: 我這一生最常做的是甚麼事? 拉拉雜雜的跑出一大堆, 敲不定誰為最。

     第三天一早, 臥床傾聽晨鐘與師父們的誦經聲, 想到這一切即將結束了, 明天此刻, 又將置身紅塵裡, 真有點戀戀不捨。 有點愛上的經行與跑香, 如今也是最後一回合, 見那湖光山色, 見那寧靜的庵堂, 見那忙碌莊嚴的出家人, 我的這一趟取經之行, 意猶未盡卻即將圓滿。來到視聽教室, 翔師父講〈識心見性〉。 然後是大合照。最後一堂課是 Q&A, 在填好一份問卷調查表之後, 由幾位教授師傅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我不停的問自己, 我有甚麼問題? 趕快把握機會, 請教授師傅們幫忙解決。

     我有甚麼問題? 我的問題在哪裡? 我環視著莊嚴舒適的視聽教室, 望著一字排開, 正等著為我解疑釋惑的教授師傅們, 心情有點雀躍有點緊張。平時問題一大堆, 此刻問題通通跑去躲起來。 我竟然無法明確的提出我的問題在哪裡? 我在一大堆問題裡挑三揀四, 挑來撿去 ------ 時間到了! 有點落寞。

   這一整個禪修的過程, 因為有「盡量不要說話」的規矩, 所以幾天下來, 與任何同修都幾乎沒有說話的機會, 午餐之後, 大家才打開話匣子, 互相問候與鼓勵, 然後帶著滿滿的法喜, 互道再見了。 

     下山之後, 偶爾有人問我 : 「怎麼樣? 那個禪修營辦得好不好? 」禪修營辦得好不好? 凡夫境界的我, 無法具體而微的回答, 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吧!我跟他們分享白雲禪師在禪宗語錄中的一段談話: 「我們要把握一個原則, 不管是對古人對今人, 如果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來講, 不應該去分別他高、低、好、壞, 我們所需要的是甚麼?需要的是他的長處, 不是他的短處, 也就是說我們學人也好, 學賢聖也好, 學佛菩薩也好, 都是學他我們自己沒有的, 缺失的, 怎麼樣得到更好的, 那才是一個學佛者的態度。」 我想, 至少我把握了這個, 學到了不少我自己沒有的, 也是不虛此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