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87期2014年4月刊
佛家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 學佛以來, 學了些道理方法, 知道了: 我們面對問題, 也不必都用世俗法處理, 要練習用佛法處裡看看。
文/淨瑞
古代人要見個修行人, 以求正法, 除了要「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取材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外, 還要能「捐捨身命。無飢渴想」。 現時代人要找師父, 求正法, 大都不必靠雙腳去翻山越嶺。 比如: 二林到大城古嚴禪寺, 不過五六公里, 十幾二十分鐘車程。進了寺院跟師父講話, 師父也不會問你有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一切都是那麼方便, 自在隨緣。
有一天, 我想參訪幻師父, 輕鬆愉悅的打了個電話, 便跟幻師父約好時間地點了。 時日一到, 二林往大城的那條綠色隧道上, 便見一老嫗, 騎一老舊五十西西歐多賣, 往西方急馳而去。通過那條綠色隧道, 就是大城了; 通過偏鄉大城最熱鬧的那條街, 再轉個彎拐個拐, 古嚴寺就到了。 走進那座位於田中央的古樸寺院, 順利的見到了幻師父。我也無「頂禮雙足。 右繞三帀」。師父慈悲包容信眾, 容我合掌了便算。在知客室和藹可親的為我釋疑解難。樂於於此分享:
佛家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 學佛以來, 學了些道理方法, 知道了: 我們面對問題, 也不必都用世俗法處理, 要練習用佛法處裡看看。這個觀念, 用之於日常生活小事尚可。 比如: 勤勞、節儉、和顏悅色、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等等。 問題是, 當某些比較棘手的緣境出現時, 卻常常無法及時拿出佛法來用, 總是離不開激情、率性, 衝動、偏執, 或者在那邊左思右想、痛苦掙扎, 既提不起也放不下, 真是慚愧呀!
師父說: 那是因為我們的修學有所不足, 不是有一句話叫「學到用時方恨少」嗎? 佛法其實也是一種工具。 遇到緣境拿不定主意或者一籌莫展, 都是因為自己儲備的「工具」不足。 好比一個修車的師傅, 他必須備妥所有修車需要的工具, 車子有甚麼問題, 他就拿甚麼工具來修; 如果工具齊全, 他就可以很順利的把車修好, 如果工具太少, 一下子缺這個、一下子缺那個, 那就沒辦法順利的把車子修好。 我們學佛求法是為利益眾生, 如果自己不精進, 沒學到多少東西, 臨時要用, 就會無法有效的幫助自己或他人。 所以我們平時要多做準備, 「工具」多, 要用就有。
也知道「工具」不足, 都是由於自己不夠精進。於佛法的修學上, 我是一路上走走停停。其實, 停停走走也是因為繁瑣俗事的牽絆, 也是因為想要先把這一世的俗務功課圓滿, 或者說有「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的困窘。 所以, 停下來也不是純粹懈怠, 也不是離開佛法。問題是, 好歹我也有在學呀! 縱使沒有頓悟的根基, 總該也會有點努力過的痕跡呀! 為什麼我老是感覺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
師父說: 這個狀況噢, 怕的是不止沒有在進步, 不止是只在原地踏步, 而是早已悄悄的在退步了。師父為我講老和尚對『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的解釋。老和尚說:「 一艘大船停在浩瀚的汪洋中, 看起來是沒有在前進, 也看不出它在後退, 便以為它只是停在那裡。 其實, 這艘船是在悄悄往後退的。因為船很大, 風力只能讓它慢慢的後退, 不容易看出來。等發覺時, 已經退了一大段距離了。 所以, 一個人呢? 停下前進的腳步, 就已經開始退步了, 只是自己沒有發覺到。」此時, 我略有所悟, 向來不在意「停下來」, 以為「停下來」只是沒有在進步, 而忽略了: 停下來不止是沒有在進步, 其實已經是在慢慢的退步。我不覺心生大恐怖, 這樣子一再蹉跎, 怕會是要來不及了。
可是, 世俗中人, 經常得這邊走那邊跑, 在菩提道上行走也是行色匆匆, 實在空不出多少時間與心思琢磨進退。
師父說: 經常得這邊走那邊跑, 那, 我們就走到哪裡學到哪裡啊。 像我這樣一個出家人, 也不是就能夠固定在一個地方, 調北部、調南部、中部, 任何一個相關道場都有可能去。每到一個地方, 都會有不同的人事物, 都是學習的機會。我們要抱著學習的心態, 在每個因緣裡學習我所沒有、我所缺少的。 「佛法不離世間法」, 在家人也是一樣。所以, 我們必須練習: 走到哪裡學到哪裡。 處處謙虛、事事用心, 就會學到很多東西, 就是在學佛。如果老是抱著自己高人一等的態度, 或者是存有那個「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或者「等我有時間再學佛」的想法, 那就會錯失良機, 不但道業無法進步, 處事也會處處有障礙。「工具」就不會齊全。
很多佛教寺院都很鼓勵信眾供養及布施, 當然這是最基本的修行 。但是, 供養及布施經常被著重於金錢方面的財布施, 這對經濟在一般水平上的人來說, 只要有心就不是問題, 但是, 對某些經常阮囊羞澀的人來講, 則成了壓力。 就算去募款, 有的人限於個性, 或者理念的不同, 也有開不了口的窘境, 所以有不少人會講: 沒有錢就不要走寺院。這是不是一種遺憾?
師父說: 凡事不要勉強, 勉強了就不好。在募款的時候, 我們把募款的緣由告訴施主, 要不要做這個布施, 就由施主自己來決定。 或許也可以跟他聊一些佛法, 為他講一些布施的功德。 布施是六波蜜之一嘛, 不是壞事; 供養, 我們讀〈普賢行願品〉, 普賢十願裡, 也有談到「廣修供養」。其實, 布施和供養都不止限於金錢, 這當中的法也有很多面向, 細細講來的話, 可以講很久, 若沒有讓人家了解, 讓人們把寺院與錢畫上等號, 那真的是一種遺憾。
剛剛發心學佛的人, 所知不多、所學尚淺, 經常會為一些學佛人的言行舉止不如法而退失道心, 比如: 因為嚮往佛法, 而親近一些學佛的人, 想跟他們學習。不料, 一走近了, 觀察到、體會到的卻令人很失望; 想親近某個道場, 親近多了, 卻覺得不過爾爾, 或者怎麼樣的一個現象。因而又退失了信心。這種種也都是進步的障礙, 不是嗎?
所以說, 我們學佛的人, 要確實明白, 自己的言行舉止, 時時刻刻都在對別人造成影響, 既然自願成為佛弟子, 不論出家或在家, 都要比其他人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及生活態度。 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句話, 都在造福或者造業, 不能不謹慎。要避免"我"給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 壞了佛門名譽, 退人道心。至於我們看他人, 他人對我的影響, 就如前面說的, 我們走到哪裡學到哪裡, 不論在哪裡遇到哪樣的人, 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人家好的, 我們要學他的好, 人家不好的, 我們也從中學會了那樣不好, 我要避免同樣的造作。所以, 怎麼樣的人, 都是我們的老師; 怎麼樣的道場, 都有我們學習的地方。 不要把別人不好的言行放在心上, 人家有沒有修行干我什麼事? 我不能改變他, 幫助他, 是自己也還有很多精進加油的空間, 沒有谁障礙得了誰, 我們也 不要自設障礙, 更不要委過它人。
告辭了幻師傅, 回程的一路上, 腦海裡一再出現: 善財童子請教他的師父, 如何去尋訪善知識的種種問題。 文殊師利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 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我很高興笨笨的自己, 在這一世裡能夠讀到這麼好的經典、能夠見真善知識。有先哲說:「找到路就不怕路遠」, 願與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