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88期2014年5月刊
過去世,我們未必有學佛,來生也不能把握。今生雖然受了點苦,但卻有幸能因此親近三寶,聽聞佛法,莫非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不捨一切受苦眾生的宏願。
文/似水
xx居士大德:
來信中,兩次提問戒定慧,那我們就來大略的認識一下佛法的戒定慧吧!
先說為什麼要學戒定慧,不持戒,不畏因果,難免胡作非為。又不知什麼事該做,什麼不該做,不該做而做,造下惡業,人身都不保,如何能成佛成菩薩。惡業太多,則會墮落三惡道。在地獄,唯受寒冰烈火,烊銅鐵丸,刀山劍樹的刑罰之苦。餓鬼道,受饑渴難耐,口出火焰,或噉食糞穢膿血,萬年不聞飲食漿水之名的痛苦。在畜生道,只有三事:飲食、淫欲、戰鬥。又如癡如聾,不別善惡好醜。而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何日再能睹佛、聞法、親近菩薩善知識及比丘僧,學佛修行。
不修定,尚不得離欲生色、無色界,何況能證得真離欲的三果阿那含、阿羅漢和佛菩薩的果位。不深入經藏,懂得佛陀的道理方法,既使有戒有定,也有世間的,或其他宗教的道理方法,縱然以為化解了煩惱,顯現菩提,證得的也只是世間的人天果位,不能出離世間,不出是非、善惡、愛憎的種種相對。因為煩惱只是暫時降伏,沒有永斷,如石壓草;又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流轉生死的根本煩惱:貪瞋癡、愛見慢並未斷除。有的只是告訴人成仙、昇天或做人的道理方法,依之修行,最多也只能再世為人,或成仙、昇天。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是釋迦牟尼佛,不知道如何才能永斷煩惱,成佛成菩薩,出離世間,只是一個貪瞋癡、愛見慢具足的凡夫。所以於佛法的戒定慧,想了生脫死,證得涅槃,譬如種瓜希望得豆,緣木而想求魚。《楞伽經》因而說:「彼諸外道,無有涅槃。」《大智度論》也說:「若謂佛法外,別人真得道人,無是處。」這是從怖畏三惡道,不造惡業的觀點要修行戒定慧。
又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太苦,又難免無常遷變,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快樂總是非常短暫,痛苦卻是如影隨形。所以經典說:「有身皆苦。」又說:「身是一大苦聚。」有生必有身心,身有老病死,心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以及貪瞋、嫉慳、妒惱種種煎熬。因為受不了苦,又為煩惱所逼,而再造業。或為了滿足快樂需求而造業,因造業而又受苦報。如是從苦入苦,不得解脫。
有人發覺造惡業不好,會受苦報,於是改過自新,還造十善業,受用人天福樂的果報。但是善業還是業,業報受完,以前所造的業種子還在,遇緣又牽引去造業受苦報,還是不究竟。如經典所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就是佛法以外的宗教,不能了生脫死的原因,因為它們只有五戒十善,沒有定與慧,或是有戒有定而無慧。
佛法中的修行人,發現了世間的無常、苦、空,因而生起大厭離心,不希望再受苦,也不貪求人天的樂,只願永遠出離生死,成佛成菩薩。因而修學佛法,所謂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六波羅蜜等。而八正道與六波羅蜜都是戒定慧具足,故能引導人到不生不再滅的涅槃甘露彼岸。
例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慧。正念、正定是定。其餘是戒。先建立起正知見,才有正思惟,而後一切都正。反之,則一切成邪。何謂正見?簡單的說,深信如是因,得如是果,善不失善報,為惡自招殃。又妄想識滅、愛盡無餘、業報清淨,則入涅槃。否則,乃至未離非非想處欲,都不能出離三界輪迴。苦樂、善惡、業道的果報,不是上帝、造物主的恩寵或懲罰,也不是閻羅王的加罪於人,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怖畏惡果故,不敢造惡因。欣慕涅槃故,精進修道因。業報現前時,也能甘心受報不怨尤。因而能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信因果者,難免「舊業春江流不盡,新業雲山千疊。」漫漫長夜,無有破曉之時。戒定慧三者不偏廢,故能斷除流轉生死的根本煩惱,證得佛菩薩或阿羅漢的果位,故稱三無漏學,就是不再漏落於生死輪迴之中。這是因發現人世間無常、苦的真相,想出離苦,而要修行戒定慧。
戒者,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礎。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為不正淫)、不妄語、不飲酒。是為五戒。
不殺生戒者,生命是一切眾生最大、最珍貴的財產,有了生命,才能存活,也才能享受世間的種種快樂,死是眾生最大的怖畏事。因此每個人都貪生怕死,希望無災無病,長命百歲。所以凡是有生命的,有七情六欲的眾生,都不可殺害。經典說:「一切畏杖痛,莫不惜生命,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儒家也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殺生多感多病短命的報應。
又在家佛弟子不一定要吃素,可以吃三淨肉,也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專為我而殺的眾生肉,可以食用,目的是培養慈悲心。尤其現在冬天,是吃補的旺季,什麼三杯雞、薑母鴨、羊肉爐等等,吃得津津有味。而為了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却得犧牲很多眾生的性命。大陸非常火紅的電視劇「後宮甄嬛傳」裡,有一句名言,很發人深省,也很能讓人觸類旁通:「再怎麼冷,也不應該拿別人的血來溫暖自己。」我不希望用自己的血去溫暖別人,因而我也不應該拿別人的血來溫暖我自己。
不偸盜戒者,指財物及一切資生之物而言,不經別人允許、給與,就佔為己有,或明搶,或暗偷,都犯盜戒。生命雖然可貴,也得要有資生之物才能存活。盜取別人的資財,等於間接讓對方活不下去,或蒙受重大的損失,有的人因此而尋短見,便又害了對方的生命。「我不殺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於心何忍,所以不應偷盜。
以世間法而言,殺人犯法,殺其他動物就未必。而偷盜則是舉世都公認的惡行,而且是老百姓最痛恨的。因為市井小民謀生已屬不易,三餐很難溫飽了,又被偸去賴以存活的資生之物,內心的苦惱可想而知。想當年,漢高祖劉邦帶兵進入咸陽,與老百姓約法三章,說:「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老百姓因而望風歸附。事實上,這三章的約法,只涉及到不殺生、不偷盜兩戒,就能使民心歸向。古人言:「以德服人者,衷心悅而誠服也。」由此可知,不殺不盜,大得民心,有無量功德。
不邪淫戒者,凡是正常夫妻以外的男女感情,都稱為邪淫。因為邪淫,妨害善良風俗,又會傷害到雙方的利益,讓人痛不欲生,甚至走不出情傷,因而輕生。現代的人,稱介入夫妻或男女朋友感情的第三者為小三或小五。還有小三逼正室的新聞,讓人感歎道德已經淪喪到蕩然無存了。試想,我們如果是個正常的男人,嚥得下被別人戴上綠帽子這口氣嗎?我們如果是一個正常的女人,甘心和別人共用一個丈夫或男友嗎?男人有這個雅量,和別的男人共同擁有一個女友嗎?嚥不下、不甘心、沒雅量,就會做出害人害己、傷天害理的糊塗事來。將心比心,就不應該犯邪淫。
經典說,邪淫之人,死入地獄,若出為畜生,則受雀鴿鴛鴦等身。罪畢為人,男的妻不貞良,女的多人共用一夫。俗話也說:「淫人妻女,妻女人淫。」淫人妻女時,自認為樂,妻女被人邪淫,就苦不堪言了。雖不一定禍延妻女,但上樑既不正,妻女也會有樣學樣,別人也會心生報復加以勾引。
在家學佛,雖不必遮斷正淫,不表示淫欲是沒有缺失的。經典說:「但為欲故,關在癡欲;沒生死河,莫之能出。」雖不能斷欲,也要做到少欲、知足,豈能再犯邪淫。不斷邪淫,尚且不得禪定,何況能成佛成菩薩。
不妄語戒者,妄語又細分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說不實在的話,叫妄言,說毫無意義的、帶色彩的、能煽動人心的話,都是綺語。講是非是兩舌。飆髒話,說惡毒、讓人難堪的話,如咒人不得好死、絕子絕孫;或罵人飯桶、豬八戒等傷害他人自尊心的言語,都是惡口。口業最難修,妄語戒最難守。因為天生一張嘴,就是要說話的,不能暢所欲言,簡直比死還難受。又人類的慣性,就是人不平則鳴,水不平則流。一生氣起來。相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妄語的殺傷力又非常大,讓人記憶猶新,沒齒難忘。古人就說過:「利劍傷人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
有些社會上的殺人事件,起初都只是小事一樁,或互看不順眼而已。但雙方在言語上一個不服一個,互不相讓,互相激怒,結果就演變成動刀動槍,而出人命。所以經典才勸人說;「夫士處世,斧在口中;所以斬身,其由惡言。」也有例外,如果存心想幫助、利益他人,排解雙方的紛爭,是可以方便說妄語的。因為是「善意的謊言」,並不是「惡意的欺騙,出發點和結果,也都是為他人好的。不但沒有犯戒,反而完成了饒益功德。
不飲酒戒者,喝酒是遮戒,既不殺、不偷,也不邪淫,不妄語,為什麼要遮止?因為酒精會迷惑大腦神經,讓人失去了理智和本性而造業,把上述的四戒通通棄守,全部毀犯而不自知。如《大智度論》說:有一受持五戒的優婆塞,為了飲酒,先偷了鄰家的雞,再宰殺烹調下酒,鄰婦來尋找,又騙說沒看見雞,又因喝酒亂性,對鄰婦動了淫念,又犯邪淫。一戒不守,四戒都犯。因此經典才說,飲酒有三十五失。俗語也說:「酒醉誤大事。」何況酒後開車易肇事,害人害己。酗酒更是家暴的元凶,造成家庭失和、夫妻離婚,也為子女所厭惡、唾棄。
總括來說,戒是防非止惡、不造惡業。《戒經》說:「譬如明眼人,能避險惡道,世有聰明人,能遠離諸惡。」持戒遠惡,猶如明眼人,能避開險惡的三惡道,改行人、天的康莊大道。經典又說:「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聖。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地藏經》則說:「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師父雲老禪師也說:「小善不做,連小善都沒有,那來的大善。小惡不斷的做,累積起來,就會成了大惡。」
所以持戒要做到輕重等持,大戒小戒都不犯,而且不故意起心犯戒,誤犯或為煩惱所降伏而犯戒。應懺悔改過。又說持戒「如帶持浮囊,欲度大海」,小心謹慎守護,不失不破分毫,如同守護生命。浮囊失去了,破了,命也就沒了。有羅剎鬼來向持戒行者乞求布施浮囊給他,絕對不能答應。退而求各人分一半,也不通融。四分之一...乃至如一針之微,都不讓步。因為浮囊被針一穿破,就漏氣了,行者必然葬身海底,再也不能依靠它越度生死苦海。
定者,一心不亂的意思。經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於定中才能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化解煩惱,顯現菩提。初學定者,或依於不淨觀或數息觀,讓心澄停下來,遠離五欲和外緣的擾動。再去做思考,必然能更深入,更面面俱到,更圓滿而沒有缺失。又你在信中說,在獄中,每天都會唸觀世音菩薩聖號,能讓心靈安寧,得到寄託。其實在我們還作不了主之前,誦經、唸佛菩薩聖號,或拜佛,也有安定身心,清淨心靈的效果。至少身口意不造業,又生起虔誠恭敬的心,還能一心專注,除遣妄想雜念。雖然只是依賴與防禁,總比胡思亂想來的好。
慧者,是運用智的知識經驗,發揮出力量,化解煩惱,顯現菩提。師父說:「學佛就是學智慧,有了智慧,就沒有化解不了的問題。」看經,是修學智慧的方法之一。因為看,還得把自我加進去思考,而後才能有所體會、認識、發現到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智慧。聽經聞法也是,經典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又吸取別人的知識經驗,成為自己的,不必親自試驗,以免得到慘痛的經驗,也是修學智慧的高明手法之一。師父雲老禪師因而教我們說,要時時以做學生的心態,去「讀,讀人,讀不同的人,既使是小孩;讀,讀事,讀不同的事,既使是小事。」則生活中處處是道場,都有增廣見聞或覺悟的機會。古人也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不管好的事、壞的事,讀或學的時候,要取正面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不要取負面的。好的可以激勵我們向上,並見賢思齊;不好的,做為殷鑑,警惕自己,不要犯了和別人相同的錯誤。
在運用知識經驗時,如果是運用世間的,雖然也好像能化解煩惱,顯現菩提。但是所得到的結果,仍然是世間的,最多生於人道、天道,不出三界六道輪迴。因為世間法不圓滿,還有太多的缺失。若是運用佛法的知識經驗,化解煩惱,顯現的就有機會是出世間的菩提。如《大智度論》說,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與目連共事一梵志為師,修習梵行。年歲既久,了無所證。遇見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為說一四句佛偈,兩人都得初果。隨佛出家半月,便證阿羅漢果,永出生死輪迴之苦,舍利弗因而感嘆說;「我師(佛陀)不出世,我等永為盲瞑。」所以才說:「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喜什麼?有佛就有佛法,依之修行,就能了生脫死,成佛成菩薩。愁什麼?無佛又無佛法,我等永為魔王子民,常於三善道為客,常以三惡道為家。
犯了錯,造了惡業,不表示這輩子就完了。如果自暴自棄,自甘墮落,那肯定這一生就是玩完了。不是別人不給機會,而是自己根本不給自己機會。俗話說:「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只要還有命在,只要肯改過向上,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永遠都不嫌晚。若都不犯錯,早就出離三界,不再來做人了,至少也是初果須陀洹的聖人。經典中說:「須陀洹得果證已,雖生惡國,自然持戒,不殺盜淫,兩舌飲酒。」如果還是凡夫一個,必然會再造種種諸罪。要不,經典中怎會說;「未證果之人,於三善道為客,於三惡道為家。」只是有的人今生因緣較好,沒有造業的機會。有的人因緣不好,遇到惡緣,身不由己,又為煩惱惡業所牽而再造業。而修學戒定慧,就是希望證得果位,永遠不造惡業,先與三惡道絕緣,而後希望能遠離生死輪迴。
師父說:「不是日子不好過,而是自心自造作;如果感覺日子很難過,只為自己從來不願好好過。」我們都希望別人對我好,希望別人鼓勵安慰自己,給予正面的能量。何必處處依賴別人,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時時鼓勵、安慰自己,給自己加油,增添正面的能量。為什麼要活在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看人不順眼的地獄中。何不敞開心胸,像海闊天空一樣,裝得下青山綠水、日月星辰,讓鳥兒自在飛翔,讓魚兒自在悠游。俗語說:「上山是一天,下海也是一天;快樂是一天,痛苦還是一天。」我們都希望擁有快樂,事實上,卻處處和自己作對,偏要選擇痛苦。
俗語又說:「巴望天上飛的,不如珍惜手上抓的;貪圖著鍋裡的,不如細細品味碗裡的。」天上飛的、鍋裡的,我們能把握多少?手上抓的,裝入碗裡的,才是最實際的,也是我們能作得了主。犯了錯,擔心未來,懊悔過去,不就像天上飛的和鍋裡的嗎?轉個念頭,把握現在,努力充實自己的知識,建設好健康的心靈,修正好自己的身口意。假以時日,美好的未來,不求自至;懊悔的過去,也自然變成甜蜜的回憶,因為回首走過來的那段日子,並沒有空過,並沒有白白浪費掉生命,反而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那不就像手上抓的,及裝入碗裡的一樣,唾手可得嗎?
要如何轉念呢?師父說:「一旦出家了,就像被判了無期徒刑,再也不能回頭。」因為出家學佛是一輩子的事,要忍受孤獨寂寞,要放下世俗的名利恩愛及五欲的享受,又有戒律的種種約束,還要乖乖呆在寺廟裡,那跟判刑坐牢有何差別。學佛的人也是凡夫,有誰甘願割愛辭親,捨棄家庭及世間的美妙五欲,而去過寂寞無聊、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忍饑耐渴以度春秋的出家生活。只因為曾經受過苦,發現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雖有得也必有失。心中有個偉大的理想與願望,想出離無常、苦、無我、空、不淨的世間,證得常、樂、我、淨的涅槃,並希望成佛成菩薩,自度而又度人,才來出家。所以每當遇到了挫折,心情低落,或業報現前,而生起「我這是何苦」的念頭,想退轉道心時。一憶起那個偉大的理想與願望,馬上又振奮起來,鼓起餘勇,繼續向前邁進。
出家至今也經過十五個年頭了,回首來時路,却恍然如夢,又宛然如昨。不禁感慨:「時間過得真快!」但我並沒有空耗歲月,十五年,也學了不少,對來生的去處,也多了幾分把握。如果當初不斷然的捨俗出家,一幌眼也是十五年,除了享受一些如過眼雲煙的名利恩愛之外,又得到什麼?只剩下如向晚的夕陽,殘留一絲餘暉,等待日落西山裝進棺材。而來生呢?不出家修行,往生善處能有幾分的把握,肯定能再世為人嗎?如果我到這個年紀,才知道世間無常,想出家修行,有人會要我嗎?我還有力氣修行嗎?又如果不出家修行,沒有三寶慈力冥加,龍天護佑,我真的有把握能活到現在嗎?那時一定只有悔恨,不會是像現在,感到非常的慶幸、知足與充滿希望。
同樣的道理,有誰情願故意犯錯被判刑坐牢呢?因為有業有煩惱,遇到惡緣現前萬犯法。但是每個受刑人心中,也都有一個偉大的理想與願望,那就是改惡向善,重新做人,服刑期滿,回家和父母、妻子、兒女團圓,過正常人的生活。縱使是三十年的刑期,表現良好的話,可能十幾年就可以假釋出獄。十多年,一幌眼,真的很快就過去了,就如同我出家十五年,一轉眼就過去了一樣。也如同你來信中說的,和你通信,也已經五年了。你不說,我還真不知道,以為好像去年才發生的事。因此,當你生起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心情低落時,想一想每個受刑人的偉大理想與希望吧!父母妻兒都在盼望你早日歸來,如果表現良好,就能提早假釋。一想起偉大的理想與願望,是否又重新燃起你的土氣與勇氣,而振奮其心呢!
又如果不是因為犯法坐牢,十多年,吃喝玩樂,除了享受一些如過眼雲煙的名利恩愛之外,又成長了什麼?得到什麼好處?十幾年過去了,不也跟我現在一樣,如同向晚的夕陽,只殘留一些落日餘暈,等待日落西山裝進棺材。來生呢?有多少把握,肯定能再世為人嗎?如果只是一味耽於名利恩愛五欲的享受,會有心思想學佛修行嗎?如果不因犯法坐牢,吃了苦頭,會相信佛法所說的「有身皆苦」、「身是一苦聚」;及世間無常、苦、無我、空、不淨,而生起厭離之心,想修行以了生脫死嗎?
過去世,我們未必有學佛,來生也不能把握。今生雖然受了點苦,但卻有幸能因此親近三寶,聽聞佛法,莫非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不捨一切受苦眾生的宏願。我們是不是該捨棄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念頭,轉而慶幸與佛有緣,更加珍惜把握這個殊勝因緣,努力的學佛修行,而不虛此生,不辜負佛菩薩的悲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