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88期2014年5月刊
覺悟好比明鏡當前,從迷亂中尋找自己,從愚惑中反應自己;冷靜地,客觀的,仔細地把自己認識清清楚楚!
文/吳明惠
雲老禪師《白雲心語》:「覺悟好比明鏡當前,從迷亂中尋找自己,從愚惑中反應自己;冷靜地,客觀的,仔細地把自己認識清清楚楚!」
大部份的人面對各種境界,我執很重,自我意識很強,心裡面會産生很多分別、喜好、對立,然後開始計較執著,所以煩惱生起就必須去反觀自已,回頭去看看虛妄的表相,去發現自己究竟計較、執著什麼,發現外境與自己的因緣關係,想辦法化解問題,慢慢去圓滿自他的關係。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面鏡子,只因為面對色塵緣境的分別,那些是非、對立,讓內心的明鏡蒙塵,所以觀看事物都是以相對的立場,在反應別人的看法時,其實已不知沾染多少自我意識!所以才要常常去行止觀,時時勤拭內心的鏡子,勿使鏡面沾惹塵埃。隨著時空變化作觀,不固執已見,慢慢去體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會發現因緣條件是不斷在變化的,熟習久了它的來龍去脈,慢慢的你會發現:以前很計較的事,也漸漸的不計較了,你的視野已擴展了許多。
心塵隨拭隨拂,你的心變得更冷靜、敏銳,讓心的明鏡清清楚楚的反射外境與己身,多蒐集知識經驗,多去讀別人,與人相處便不會産生對立的傷害,面對外面的色塵緣境,就比較不會那麼狹隘,較不容易受到別人舉手投足的牽動,心能很快靜下來!當自己不以自我意識去計較執著,而只明察妙觀,鏡子裡就可以清清楚楚的反照出一連串的“為什麼”。至於修養的深跟淺,那就要看平常下的功夫了,從發現自己的無明、只重膚淺的表面,而後慢慢探索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自然就能明心,知道處處是“法”,處處有“理”,一切更圓滿無礙。
當內心每個時刻都是明鏡的鑑照,沒有灰塵的污染,可以靜下來止觀萬事萬物的因緣條件變化,就不會因為別人的態度而感到生氣,那些色塵緣境就像流水很快就流過去,進而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您就能體悟佛法那更高的義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