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靜坐的提問:

    守住觸碰鼻尖的感覺是使意念儘量不要游走,以便發現自己意念的存在-動與靜的狀態,所以著重在當下的發現與察覺;不見了就重來,就是再觸之、再感覺。

  • 文:編輯部出處:解惑篇期數:290期2014年7月刊

知師父好!關於靜坐,有一些疑問,要請教您:

1.所謂抓住鼻尖那一點感覺是指:“記住那個感覺”的意思是嗎?當"那個感覺"消失後再抓回來,是去回憶"那個感覺"是嗎?當不記得那個感覺時,可以再摸一下鼻尖,找回摸一下鼻尖的感覺是嗎?

2.靜坐可以坐多久?

3.如果只是靜坐,不去做觀的話,就只是培養"定",可以這麼說嗎?謝謝,期待您的解答。

大德好!所提有關靜坐的問題,茲將體驗列述於下:

1.    守住觸碰鼻尖的感覺是使意念儘量不要游走,以便發現自己意念的存在-動與靜的狀態,所以著重在當下的發現與察覺;不見了就重來,就是再觸之、再感覺。

當感覺不見了,就是意念已跑掉(妄念生起)或空亡了,就再觸之以感覺,不是去想、去回憶,是意(受)的守住,看能多久?又能否察覺?如此訓練在於發現自己的起心動念!

觸碰鼻尖是學習之初,當能守住意念之後,就不用再觸碰鼻尖,久久也能清清楚楚、靜淨坐在那裡,此即古人講的「惺惺寂寂」,不生妄念、不落空亡!

2.    初學靜坐通常坐10-15分鐘左右,避免成為習慣、生起執著;但若真實照著方法去練習,則坐多久都不是問題;靜坐雖是「定」的練習,但也容易沉空守寂,貪圖輕安沒有內容,尤其念頭一失、落入空亡就走樣了;若再一生執著,五蘊就會出問題,所以見好即收,不可沉迷於「境」,要牢牢記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佛陀的警示:「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要知道,靜坐只是一個基礎工夫,還要進一步學「止」、學「觀」,學道理方法,建立正知正見,才能走上學佛的覺悟道路。

3.    只有人道才能學佛,所謂「信佛,學佛,方能成佛」,所以人身當珍惜!「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如何度?從「面對自己」去下手!「面對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靜坐止觀」。千佛山開山方丈雲公上人教的「靜坐止觀」法,就是最好的明心見性法門;只要正知見、正方法掌握住了,根本就不會落入旁門左道,但如果心術不正、意念不淨,就極容易走火入魔而不自知。

「靜坐」是學打坐的基礎,外靜而內動,內動如何調?循序漸進調,守護自己的意念先如貓捉耗子一般,當動起來之時,就像放風箏一樣,邊放邊拉,不管飛多遠多高,最後要能回到原點,過程中得到了什麼就是你的發現與收穫;如果回不到原點,甚至像斷了線的風箏,東西南北任遨遊,那就只是妄想雜念而已,不得好處。

「靜坐」的內涵也不一定就是「定」,其實所謂「靜坐」就是「靜而淨地坐著」或「靜淨地坐在那裡」,一方面學習察覺自己的意念,一方面在培養「正受」的能力,「正受」的持續才能成為「正定」;但如果坐著是在冥想、妄想,乃至放空,那就不是「正受」,因與「覺悟」無關,而學佛是學了要覺悟的,講究「正念、正思惟」,所以靜坐之後,必然還有「止」與「觀」,法身才有提昇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