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恩難忘

千佛山華德禪寺住持 釋如孟 

    慈悲的旨趣,是生命流程中的內涵,建立在拔苦與樂的前提之下,而老禪師的智慧與慈悲是最令人讚嘆與感佩的!老禪師曾耳提面命的開示:剃染為僧,必須脫胎換骨,突破自我,做個慈悲喜捨的大乘菩薩;眾生需要慈悲,行者唯有喜捨,慈悲是饒益眾生,喜捨是奉獻自我。

在佛學院就學期間,我曾經動了一個念頭,覺得行菩薩道很辛苦,因此心想:離開佛學院之後去閉一個生死關,不想行菩薩道,只願自己了生死,不想蓋寺院,也不願收徒弟。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薰陶,聽到老禪師的開示:佛陀以慈悲為懷,行者修學佛法,應該知道佛陀的意旨,即所謂:普利群命,饒益眾生,眾生有盡,我願無窮。出家具天人師身份,不僅要自度,更須度他,度眾生的事業是僧伽責無旁貸的本分,人的世界多於苦厄和災難,身為僧伽,不能遠避人群,逃離世界,必須以大乘菩薩為典範,建立大慈大悲的德行,利樂眾生,以饒益群命為事業,並使願成為力量,方能稱得上荷擔如來家業的真僧伽!老禪師又說:身為行者,以三寶之尊而莊嚴姿態,切不可忽略了必須具備的內涵,欲成為一位菩薩行者,應該要有自度的基礎,才有度他的能力,身為僧伽,不僅要畢生將自我投入修行功德,培養智慧,修學覺悟,更須以所有修行功德,饒益眾生。來到千佛山要遵行千佛山的家風:「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並做到「謙虛、禮讓、共識」,這六個字可說就是我們一生的修養,至於「清淨、莊嚴、澹泊」,則是個人在起心動念中間需要去把握的,那不是口號,不是教條,而是必須要多少時間、空間,及知見的建立,透過修行才能完成修養。因此建立共識,闡揚家風,少不了謙虛的表現,禮讓的修養;身為佛弟子講求行捨,必須以慈悲的心念,廣被無量無邊的眾生。

老禪師就是這麼的行於菩薩道上,在佛學院時我時常在半夜一兩點,起來上洗手間,都會看到對面老禪師的房間亮著微小的燈光,老禪師戴著眼鏡埋首於書桌前,讓我很感動,老禪師曾經說過他一天只有三個小時的休息,看到他老人家為整個佛教的延續及僧伽的教育,課徒授業,為了培養續佛慧命的弘法人才,日夜不停的筆耕法要,為的是將正法傳遞於後世,盡形壽不辭辛苦的精神,讓我覺得非常汗顏與慚愧,因此打消了當個自了漢的念頭,發願要學習老禪師的精神與悲願。

老禪師對自己是非常的克儉,行頭陀行時都是穿著百衲衣,平時非常的惜福,經常可以看到老禪師撿拾垃圾桶裡可茲利用的物品,繼續使用,連書寫的毛筆也都是撿學生丟棄的筆來使用。而讓我最讚嘆與印象深刻的是老禪師的慈悲,於民國九十六年大華嚴寺海雲法師在林口體育場舉辦一場齋僧大會,邀請時屆九十三高齡的老禪師親臨會場,為信眾灌頂加持,法會前一天,老禪師搭高鐵到桃園青埔站,並不辭辛苦的直接趕到會場關心,再回到華德禪寺住一晚,那一夜,強烈颱風入境,風雨交加,老禪師擔心會影響隔天參加法會人數的減少,因此不停的聯絡全省分院,叮嚀搭遊覽車參加法會的南北信眾,一定要準時到達,不能因颱風而退卻,而且一夜未眠的一直在做密法加持,第二天清晨六點風雨漸漸變小,老禪師認為海雲法師一直為教為法的在付出,希望幫助海雲法師圓滿法會,那種的悲願與精神,令我非常的感動與讚嘆。

老禪師曾經好幾次來到華德禪寺為信眾廣開法筵,他以慈悲宏亮的法音一一為信眾開解迷津。老禪師九十五歲那一年,因單獨坐電動小車,巡視菩提寺新建之韋陀殿工地,不慎摔跤而受傷,他自行調理休養了幾個月,身體尚未完全康復,但隔年老禪師又來到了華德禪寺,信眾踴躍的擠滿了大殿,當天也是颱風天,因行程是前一個月就安排好的,老禪師不因颱風侵襲而改變行程,令信眾非常感動,因此絡繹不絕的來到華德禪寺,看到老禪師九十六高齡聲音卻是那麼宏亮,有人請教老禪師:身體那麼健康是怎麼保養的?老禪師回答:「養生之道就是作息正常、不打妄想、日中一食。」信眾發問的非常踴躍,使得結束的時間延後了半小時,老禪師深入淺出的全部一一解答,當他要起座時,我發現他太累了,很費力的才站了起來,讓我感受到老禪師慈悲的精神!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悲願;而每一次來華德禪寺居士們的供養金,老禪師更是慈悲,全部都轉予華德禪寺,作為建寺基金。

老禪師曾開示:人的思想各異,所以不必強求一切順於我,「不要要求別人作你心目中的菩薩,而自己卻是做一個凡夫。」要求別人是痛苦的,策勵自己才是進步的,以修習無生法忍接受逆境的考驗,以平常心去接受言語上無理的對待,無論是行為態度的展現,都是世間之萬象,亦如浮光掠影,莫用識性分別來捕捉不良的鏡頭,產生煩惱,若要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否則永遠無法出離業的桎梏和生死之苦。這一生由於有老禪師的法語相伴讓我獲益匪淺,更幫助我突破許多的逆境。

今天老禪師的色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法身卻是永遠與我們同在;色身養之於父,法身成之於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弟子幸逢明師教導,師恩之浩蕩卻是無以為報,感念之情非筆墨所能形容,弟子願更加精進,學習老禪師的慈悲與智慧,饒益更多有情眾生,以報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