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頌歌

受訪/錦貴
採訪/編輯部

一、親近千佛山的因緣

老和尚九十嵩壽時,認識了很久的黃春煌與麗粟夫婦,他們已親近老和尚多年,就帶著我與康居士到菩提寺參觀老和尚的「佛教文物館」,看到了貝葉經還有最早的佛印月刊,之後開始參加寺裡辦的佛學班、合唱團;若有時間就到寺裡走走,經常會在大客廳的知客室,看見老和尚坐在那兒,信眾圍繞著他,老和尚以明朗的說話節奏,沉穩的語氣,偶爾會露出一閃即逝的笑,感覺很慈祥,從他所開示的精闢的問題分析和非凡的見解,教我們以「讀」為終身學習的指標,化佛陀的語言為現代人的語言,讓我們知道法在哪裡,好有個下手處。

師父平常要處理繁多的事務,又要說法著作,又要給信眾解惑,真的是忙碌的菩薩!我們一家人都喜歡聽他開示,只要看到他的身影,就把腳步停下來,凝視著他,聽他說話,彷彿他正用音聲為世界加持,舉手投足間,揚眉瞬目時,散發著光明與力量。也是在親近他老人家之後,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善知識”?最感謝他教我們佛法的道理與法門修持,他說:「文殊心咒,用心持誦會呈現力量。」師父真慈悲,還教我們止觀──拉大想行之間的距離,從此我要做什麼事都會先想一想,認為這麼做沒傷害,做下去以後也不會後悔才去行,尤其師父的法語在生活中倍覺受用。總在黑暗無光的所在,引領我們看見自性中,清麗、無塵的心靈,開發更磅薄的心靈的觸角。

二、千佛山家風給我的啟示

第一次看到千佛山的家風:「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深自讚歎其中蘊含的意涵,叫人動容。它標示著“不為境轉,不受相對、是非、對錯的蒙蔽”,是一種非常的教化。早在我為人妻、為人母時,心裡就已有類於千佛山家風的概念:幸福的關鍵在於一個分水嶺,如果懂得珍惜就會少一點計較;太多的計較便不知珍惜。計較與珍惜就像一條地平線上的追逐,身口意表現的造作過了頭,就不只是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嚴重的放不下就是強調一個“自我”。但是由於智慧尚淺,說知道那還僅只是概念而已,不代表凡事就有本事解決,還是有修學的過程待磨練,這種意識上的進化過程是一種內在的旅程。

有一次外子應酬晚歸已叫我不好受,接著又未商量就跟朋友投資,雖然他拍胸脯保證,但是我覺得帶著很大的風險,兩人相異的覺受與做事風格,於是我的心裡有了煩惱,直到進入菩提寺拜完大悲懺,想到自己分明是作不了主,事後深入去想,生氣也沒有用,因為整件事不是自己能主宰的,但是如果能夠珍惜身邊的一切,能尊重他當家處事的做法,也相信他一向辦事的能力,那麼“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又何必斤斤計較?

所以從家風的洗滌中,我從“計較”的暗礁,又重新回到“珍惜”的小徑,開拓了不同的視野,原來幸福就在不遠處向我招手。感覺原先煩惱的事也沒什麼大不了,但總是這樣“一開始真的要解開還不是一下子就做到的”,必須消融成為內發,就像師父說的:「必須把“不管”的“管”字,以“計較”來解釋,所以不“計較”別人對不對,要“計較”自己對不對!」千佛山的家風對我們的為人處世與修行之路來說,都是很貼己而且很受用的,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轉化身口意的造作,其實家風就是談自我的修養,修養愈深,善根就愈厚。總之能放下、能化解才是真正的修行與修養,就像換了一種新的生命、新的時空的感覺,有師父的教導,還有千佛山的家風,人生好像又重新排版。

 三、施與受的平等互惠

大乘佛法很重視布施波羅蜜,必須達到“三輪體空”三方面都不執著,才是布施般若波羅蜜的圓滿。有一次慈善基金會開董事會,我聽到師父說:「施與受是平等、互惠的。」這種超凡的理念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慈悲與智慧怎麼去結合?」由於平常一般人行善布施會執著,總是用“有所得”的方式去尋求,當下就覺得師父很有智慧也很有眼光,他講的很多道理方法,都是告訴我們怎樣去認識自己的心,怎樣去了解自己五蘊的內涵。從此我凡做事、布施都會考量如何自利利他的饒益,也不會那麼執著了,我會反過來想:不管施的是物質還是精神,都要捨卻心的慳貪,能放下貪、瞋、癡就放下貪、瞋、癡,我常問自己「貪什麼?」 「為何放不下?」「什麼放不下?」

  弘法慈善是做人家不願意做的,做人家忽略了的,做人家看不到的,師父標立的宗旨──「要以雪中送炭的慈悲理念,做為我們力行不懈的事業。把福田種在當下,讓正法留在人間。」這些話深得我心!但求盡心,不問收獲,發揚佛陀真實的法義,讓佛法流佈十方融入現實生活之中。師父在開示中提到的“善根與功德”,讓我明白“功德”是將自己已經擁有的,與更多人分享。那這個「擁有的」包含什麼?包含個人的財產、身命,乃至智慧,也可以說:「功德是為別人,善根是自己的修養!」師父還告訴我們:要想成道必須要善根圓滿,只是善根圓滿,有修行還不夠,還要有功德,才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在這世上活著,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是藉著活出自己生命的方式,決定我們是誰?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心裡感受別人的感覺,布施、供養、弘法利生,師父為教界、為眾生做那麼多的事,原來一個慈悲、般若與善的種籽可以像師父一樣傳揚出去,讓很多人凝聚起來,散發著佛性之美。師父說的話至今憶起,猶如夏木群茂,綠葉的姿勢蓬勃伸展,“心佛眾生願”端的是繁葉如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