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禪的語絲》

    佛法不是用來作武器,專門刺傷他人。 佛陀所說的道理與方法,是用來調整自己的缺失; 務期使不好的調整成好的,使好的更為增上。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93期2014年10月刊

                                                                                                                                          文/庭

【五】

 佛法不是用來作武器,專門刺傷他人。

 佛陀所說的道理與方法,是用來調整自己的缺失;

 務期使不好的調整成好的,使好的更為增上。

 

 心靈方塊書:

懂得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更應該多包容別人;多要求自己增上;更要學習佛菩薩「慈悲喜捨」的願心,以此有限的色身去成就無限的法身。

 

雖然我們已懂得一些佛陀的道理方法,但是卻不可以因而自滿,或者以自己了解的佛法去要求別人,攻擊別人,更不可以用我知、我見,來批評別人,拿一把尺到處去衡量別人;懂得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更應多包容別人,多要求自己。使自己減少缺失,勿使這強烈的自我,任性造作成業。如何使自己增上,更要拓寬自己心量的領域,去學習佛菩薩慈悲為懷,喜捨的精神與願心,以此有限的色身去成就無限的法身。

 

《碧巖錄》:

有僧問雲門和尚:「法身是什麼東西?」雲門答道:「六不取。」六

意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六不取。」即由禪的大死一番以後,捨棄自我,直接體驗「空」與「無我」的境界。

 

      眼-色       

      耳-身

 六根 { 鼻-香  }六塵

      舌-味

      身-觸

      意-法  

 

因為每個人的六根面對六塵時會起作用,只不過在面對時自己是否能察覺而減少造作,自己會有此反應,乃是欲望的「我」驅使,也是色身的正常反應,但是我們也不能任憑這色身的擺佈啊!

 生命是無常的,趕快把握自己有限的生命,勿受業我的影響,調理、修正強烈自我意識的想法,有朝一日終究能成就無限的法身。

 

趙州和尚一日問投子和尚。「經歷了禪的大一番的人,在大活時又該如何呢?投子答道:「晚上不許行走,天亮時必須到。」禪門有言:「死而後生就是禪道。」大活後的徹悟是從死禪向活禪的飛躍。

 

心靈方塊書”

從無明煩惱中到斷除煩惱,進而得到覺悟的果證,是要一次又一次的面對自我,改變自我,使這個自我成為智慧的我,清淨的我,在這過程中,必須透過不斷的認識瞭解、發現自我的缺失,並勇於改正,有如大死一番而後重生,這時法身慧命才能顯現,有如「晚上不許行走,天亮時必須到。」 

 

禪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皈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宋朝有一位比丘尼寫了一首禪詩訴說了她為了追求禪悟的境界,盡日尋訪道的痕跡,走到山顛水涯,走破了她的芒鞋,踏破了隴頭的白雲,因為她不願意自己的一生空過,無畏艱難的路程,不斷的奔走著,在她回到闊別已久的小庵後,心生歡喜,她親自摘下一朵早春綻放的梅花聞一聞,梅花的幽香一剎那間,使她領悟了自己尋尋覓覓的春天從來不曾遠去。求道的辛苦,不是向外追求,而是不斷的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探索,在生活上下手。

 

【6】修行辦道的人,不要一味地在乎別人說些什麼﹗

  必須冷靜的考量,自己正在做些什麼?﹗

 

心靈方塊書:

在「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感官中,一定是我們的耳朵聽到了什麼?意的加入了才知道別人在說些什麼?當有人說他的壞話時絕不會無動於衷,除非是有修行的人;因為他已不在乎了?為什麼?

 

因為有修養的人已突破了這些根塵緣境,不會被境所轉了嘛!於眼觀色、耳聞聲、鼻嗅香或臭、舌嚐味、身感觸,意不起作用,心不相應,則不會被迷惑。

 

所以色塵緣境是誘因,引發我們心識田中的種子跟它相應,而我們的「心」是那麼的變化莫測,瞬間剎那,不可捉摸,勿忘了我們的主題是必須冷靜的考量!

 

凡所有意念、思想、應審知自己的造作是感性、是理性?是業---依自己的習性;是道--已突破了自我的習性,自己這個「我」正在做些什麼?必須冷靜的考量,生死事大,自己要做得了主啊!

 

因此活在色塵緣境中,太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這樣的人太累了!當然受別人肯定是很好,但重點是要了解自己正在做什麼?而不是期待別人的讚歎。勿忘了任何時刻都必須冷靜的考量,自己這個我正在做些什麼?!是業還是道?

 

是非評斷,是別人的事。成功與失敗,是世俗的觀念。功名利祿,是身外之物。

而不是總是考慮別人怎麼看,別人要說什麼,由他人去說吧!自己走自己的路吧!

 

莊子中有這樣的故事:

鐘與鼓是朝廷朝會必備的樂器,架子上都要刻上天上神鳥神獸的圖像,高明的工匠也望而卻步,只有梓慶包下這些工事,不多久便完成了,大家都很讚歎,國君見到梓慶便問他:「這鬼斧神工的作品你是怎樣完成的?」

梓慶說:「我接受了這使命後,便虔誠齋戒,讓身心純淨。三天後便不去考慮我將來會有什麼富貴封賞的事。五天後,我就不讓自己去想別人對我的毀譽,不管他人怎樣評斷我工藝的巧拙。齋戒七天後,我便索性連我有四肢與形體的事也忘了。

這時我的心裡既沒有朝廷,也沒有君王,把外界所有的紛擾都忘得一乾二淨,唯一使我專心致志的只有技巧...。」

 

梓慶好像有點神,但是他超越功利毀譽,就像修行辦道的人,不要一味地在乎別人說些什麼!必須冷靜的考量,自己正在做些什麼?!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